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为何苏轼常以孤鸿自喻
(原题:探寻诗词背后的故事之苏轼的鸿雁精神东方无疾原创)
年,苏轼二十四岁任凤翔府通判,当时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前程无量的时候,他以鸿雁为题作了这么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
年,年已四十三岁的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走过鬼门关后被贬谪到黄州,处于人生最低谷的他,也作了一首以鸿雁为题的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为何苏轼无论是在顺境中也好,在逆境中也罢,都对鸿雁这么情有独钟,把鸿雁当作自己的知己,把自己比喻为鸿雁呢?这与鸿雁所具备的习性和所代表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首先,鸿雁是高能长寿之鸟,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之灵物,哪五常?即儒家思想提倡之仁、义、礼、智、信。
鸿雁有仁心:雁群中有老弱病残者,皆得到壮年大雁养其老送其终,绝不会弃之不顾。
鸿雁有情义:雌雄双雁相配,从一而终,即使伴侣亡故剩下孤雁,至死也不会寻找新的伴侣,甚至会以身殉情而不苟活。
鸿雁懂礼让:雁群飞行,或为一字或为人字,都由老雁引领,幼弱居中,壮雁守尾,此叫‘雁序’,壮雁即使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面,此为礼让谦恭之意。
鸿雁有智慧: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天地泽间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而大雁为最难猎获之禽,都因其有智。
鸿雁之有信:苏轼曾有诗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孟秋南飞,三春北回,从不爽期,故人们又称秋天为‘雁天’……
在封建社会,世人都将“三纲五常”作为行为准则,来评判一个人的人格的高尚或者卑劣。苏轼作为儒林中的佼佼者,更是此中典范。鸿雁具备的天然习性恰好对应了儒家的“五常”,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许和推崇。
其次,人们在表达自己壮心时时常会提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大家都知道,燕子和雀鸟或徘徊于庭院之内,或低飞于树林之中,而鸿雁则经常翱翔于苍茫天际。它所达到的高度岂是燕雀所能了解和知晓的?在古代士子眼中,燕雀犹如安于现状而苟活于世的碌碌无为之辈,而鸿雁则代表了那些有雄心壮志的人。
再次。鸿雁代表孤高,自由,超逸。在《定慧院寓居作》中,有这么两句诗: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鸿雁很多时候是“孤鸿”,他们独自自由地飞翔于苍穹,孤独寂寞是可想而知的,但却是高傲的,他们不会栖身于树梢枝头,而往往是独自落脚于寂寞寒冷的沙洲之中。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也暗合了道家“逍遥游”的思想,即无视世俗,无拘无束,超逸至玄。
最后,鸿雁所体现的精神符合道家的思想精髓“道法自然”。“鸿飞那复计东西”,在苏轼看来,人生的道路没有必然。当然,如果说有,那也是终点都是化为尘土。“泥上偶然留指抓”,人生的道途更多的是由“偶然”构成,比如我们会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自己的爱人,在偶然中得到某些机遇,又或者在偶然中遇到一些事。
既然人生道路没有必然,那么我们秉持的态度就是要顺其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定律,我们强行去改变他,往往是得不偿失。只要秉持一颗赤子之心,“尽人事,听天由命”,人生自然也就无憾了。
若是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点个Z,您的鼓励就是东方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