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发布时间:2022/12/25 19:53:58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pf.39.net/bdfyy/bdfal/161211/5112773.html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建造长城,征集了大量的劳工,后来为了建造阿房宫,又驱使囚犯去做苦役。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又从各地征调了许多囚犯和劳工修筑始皇的坟墓。这样连续不断地征用劳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差不多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牡丁被征调。老百姓家里没有了干活的劳力,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对朝廷怨声载道。

不久,朝廷又征用一大批壮丁去戍守渔阳,出发前,为了方便管理,军官就从这批人中选出陈胜、吴广两人为屯长,负责押送。陈胜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小的时候就给地主做长工。别人都安分守己地做苦力,他却不服气。地主们生来就是好命吗?凭什么他可以享福我却要给他做工呢?他发誓:总有一天我也会成就一番大事。一天,在干活的间隙,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大家闲聊起来,陈胜对伙伴们说:“要是哪天我们谁发达了,可别忘了这些老朋友啊。”大伙都笑他又痴又狂,说:“我们这一辈子都是帮别人做长工的命,哪里会有发达的一天?”陈胜不语,看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自顾自地说道:“燕雀怎么会懂得鸿鹄之志呢。

陈胜和吴广本不相识,在此次戍边途中才认识的。两个人同为屯长,家境也差不多,自然就成为了朋友。陈胜和吴广都知道这次行程期限很短,而秦朝的法令非常严酷,如果耽误了,大家都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在路上一刻都不敢耽误,急行北上可是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时,正好赶上了雨季。雨下得非常大,根本就无法继续前进,耽搁了好几天,眼看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了。大家都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好。陈胜和吴广商量说:这里离渔阳还有相当远的路程,我们耽搁了这几天,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了。难道我们真的要去送死吗?”吴广说:“依你的看法,我们应该怎么办?”陈胜说道:“延迟日期要被处斩,逃跑被抓回来也是一死,现在如果我们起来造反,无非也是一个死,说不定还有活的机会!现在的皇帝如此残暴,身边还有赵高这些奸臣,百姓苦不堪言。我还听说秦二世是杀了自己的哥哥扶苏才登上皇位的。还有,项燕将军是我们楚国的骄傲,战功赫赫,但是生死不明,楚人都很怀念他。如果我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事,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吴广十分赞同。二人一合计,便想到一个好办法。当时,大家都相信鬼神,为了制造“舆论”,他们私下偷偷准备起来。接下来几天,一连串的怪事发生了:有人买了一条鱼回来,剖开一看,发现一条白绸,上面用朱笔写着“陈胜王”;随后,有人夜晚在营房旁边的庙里听到了狐狸在叫“大楚兴,陈胜王”。人们对这些奇异的事情议论纷纷,但因为陈胜素日待人友善和气,大家反倒更加尊敬他了这一天,吴广他们发现那两个军官喝得酩酊大醉,便准备行动了。他故意到军官面前,说道:“现在已经耽误时间了,不如将大家遣返,免得送死。军官大怒,拔出佩剑威胁吴广。吴广顺势把剑抢过来,杀了军官,陈胜也将另一个砍死了。接着,陈胜将大家召集起来高声说道:“我们已把军官杀了,但是是因为被逼无奈。男子汉大丈夫,要死也得有个堂堂正正的理由。就因为我们是农民就要遭受如此严厉的刑罚吗?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大家的情绪一触即发,现在陈胜肯带他们打翻身之仗,自然受到大伙的一致拥护。他们高声呼喊:“说得有理,我们都听你的!

陈胜吴广叫人搭起一个台子,做了一面旗帜,上面写了一个“楚”字。然后,他们以军官的头颅为祭品,袒露右臂起誓同仇敌忾,团结一心,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支队伍很快就占领了大泽乡。附近的农民知道之后,纷纷带着食物和锄头来投靠他们。没有武器,大伙就自己动手砍了很多木棒刀枪。这支中国历史上注定名垂青史的起义军就这样揭竿而起了。接着,起义军又占领了陈县。陈胜召集陈县的百姓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行道,功劳巨大,应该称王。”于是,他们提议推举陈胜为王,国号为“张楚”,并制定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这时,起义军已经逐渐发展到几万人马。起义军分为东路和西路发展,沿途不断有农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声势越来越大了。

大泽乡起义之后,农民起义的浪潮很快便蔓延到了全国各地。陈胜也与各地起义军取得联系,建立了长长的战线,并取得节节胜利。随后,赵、齐、燕、魏等六国残余的贵族们也参与了进来,他们想借着这股浪潮重新建立六国,最后却出现了各地自立为王的乱况。陈胜的大军继续向西进攻,很快攻到关中,逼近咸阳。秦二世方如大梦初醒、惊恐万分,派大将章邯将奴隶和囚犯组织起来,对抗义军。起义军不敌,向六国贵族求援,却没有得到回应。最后,起义军大败。吴广被部下杀害,陈胜也在逃跑途中死在了车夫手上。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半年之后以失败告终。

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对秦王朝的统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为后来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