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春秋战国生意做得最好的几家,奇货可居

发布时间:2023/1/15 6:40:47   
北京皮肤病治疗医院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春秋战国时期,能人辈出,从做生意的角度,也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人。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做什么生意的。

1.范蠡

范蠡早期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携西施美人离去。开创了他的商业帝国,楚学开拓者之一。

范蠡先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范蠡所著《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其中有这么几条值得我们学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道家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物极必反。”一种事物达到了极致后势必会转势,再强的趋势也有逆转的一天,只有急流勇退方能游刃有余。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一旦判断没有继续上涨的可能,要果断出手卖出,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时,一旦判断没有继续下跌的可能,要像珠玉一样买进。也反映了商人不仅要会买卖商品,还要对市场的供需关系做到“心中有度”。

“财币欲行如流水”,这是常常要告诫自己,在经商的过程中,重点要注意资金的快速流通,资金只有“动起来”才能达到增加利润的作用。

已经有了这样的经济思想,范蠡被后人称之为“商圣”。

2.子贡

这个子贡就是孔子的徒弟子贡。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在孔子的徒弟中,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家世代经商,典型的富二代,也是儒商第一人。子贡有二个很大的优点,第一,善于捕捉对方的心理,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提到: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一次,孔子故意问他跟颜回比谁更厉害!子贡谦逊地说:“我哪能和颜回比,颜师兄读一篇文章,就能悟出十个道理,我最多悟到俩。”

子贡知道孔子心里最喜欢颜回,不想伤他的心,不能坏了这师生感情,就不吝对颜回的溢美之词。

第二,子贡很会交朋友,善于做信息分析,而且朋友非富即贵,规格很高。他通过自身能说会道的优势,化解了很多国与国、诸侯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收获了很多友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子贡每到一个国家做生意,那里的国君诸侯都会列队欢迎,开始他还和普通百姓做生意,后来,他就专做各国王诸侯,皇亲国戚的生意了。

而子贡生意做得这么大,关键是重诚信。曾经孔子与子贡有过这样的对话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被杀死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人必须要有诚信。子贡谨记老师的教诲,运用到经商上面,生意也越做越大。

3.白圭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最先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

白圭又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

白圭从事农副产品的大宗贸易,包括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等。他的这个经营策略,主要是从李悝的“变法改革”中得到启示: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白圭认为,“欲长钱,取下谷”。“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获取大利。

白圭不同于那些囤积居奇、在荒年以储存的粮食牟取暴利的商人。他反对在粮食紧缺时蓄意哄抬物价。他认为“薄利多销,积累长远”才是商人经营的基本原则,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肯定赚不了大钱。

白圭经商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他对市场信息极为重视,反应也极快,一旦出现机遇,就像凶猛的鹰扑向猎物一般果断,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同时,他还能克勤克俭,身体力行,与他的雇工同甘共苦,精心创业,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他绝不会因为赚了钱就去挥霍浪费。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要求既要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更要有商鞅那一套严厉的团队管理制度,否则,经商很难有大成就。

4.猗顿

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于是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猗顿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

在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制盐贩盐,而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运输工具。猗顿在盐业这一行又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

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

利用物流上的便利,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

汉代《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猗顿堪称白手起家的楷模。

5.郭纵

郭纵,是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以经营冶铁业而致巨富,是当时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与赵国国君结缘,郭氏得以进入了赵国核心圈,郭开为丞相,把持朝政,郭纵则垄断了赵国的冶铁业。而官商合作,这种关系一直绵延了二百余年。

6.乌氏倮

乌氏倮,名倮,战国末年秦国乌氏族人,生活在战国末年和秦始皇统治时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乌氏倮从事畜牧业生产,养了大量的牛羊马,他将牛羊换成珍奇异宝,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的价格赏赐牛羊,结果他的牛羊多到用谷量牛马,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富商。

秦始皇给他封君一样的待遇,可以和朝臣一块儿朝觐皇帝。

养马在当时也是必须的战争工具,犹如今天的石油。而以畜牧业至商业而受到皇帝恩宠有加的人,在历史上似乎是绝无仅有。

7.巴清

巴郡寡妇清,名清,战国时代大工商业主,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家族从事的是丹穴业,也就是采炼丹砂,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积聚了数不清的资财。其家财之多约合白银八亿万两,又赤金五百八十万两,到她掌管经营家业后,更至僮仆千人,依附者上万,私家保镖两千余人,凭借雄厚的财力而保一方平安。

秦始皇执政后,对她礼遇有加,且巴寡妇清丧夫后为了继承庞大家业没有再嫁,守节从一而终。而先秦两汉时期在两性问题上是比较开放的,先秦女子性乱之风,如秦宣太后,嬴政生母赵姬。

秦始皇誉巴清为“贞妇”,这在当时的女性而言,绝无二例。秦始皇对巴寡妇清的敬重褒奖,最典型的是为其筑“女怀清台”。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为表彰一个女子而筑台纪念,是秦始皇的独创,此后罕有类似案例。

以上七位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富有的人,都有着坚强的实业,有的掌握国家命脉,有的垄断经营,有的发家有道,有的影响千年,在多年前,他们绝对是最有影响力的那一群人。

这里要提到一下吕不韦,此人之前也是个大商家,但生意做的绝没有这七位的大。在一笔风险投资(“奇货可居”的秦异人)后,一举成为秦国宰相,权倾朝野几十年。

有人说商人要行商旅之事,而不要涉及其他,但从吕不韦来看,商人确实是重利,“利”字当头的他已把目光投向了政治,只因为他认为政治上的利息更大,可以实现“万倍之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9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