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读高中时,家住在老城南的下浮桥柳叶街号。
柳叶街位于水西门内来凤街北,跨内秦淮河,《明代南京城图》即载有此街。柳叶街,多么萌发诗意的名字。关于柳叶街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说是因古代内秦淮河边柳树成行,一遇风,柳树叶子就会飘满街市,居民在河里捉到鱼用柳条穿起来上街卖,因此得名柳叶街。
另一个民间传说和朱元璋有关。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访,听到街头巷尾都在传说填燕雀湖)盖皇宫时,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到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藏了起来。古代有鱼精入海即成龙的说法,朱元璋非常的紧张,担心这两条鱼精会来争大明江山。于是他下令在岸边种植柳树,在上、下浮桥之间布满滚钩,将鱼堵在秦淮河内捞干捕净,用柳枝穿起来挂在街上晾晒。这样,整条街都落满了柳叶。因此,人们就称这条街为柳叶街。
记忆中的柳叶街似乎并没有杨柳婀娜多姿、迎风曼舞的画面。那时的柳叶街是紧挨的平房院落,白墙黛瓦老虎窗,内秦淮从街边穿过。听说旧时从两岸沿石阶而下,可以浣衣淘米,棒槌声,嬉笑声,一派古秦淮居民生活风貌。我家住城南时家家户户已经用上自来水了。
柳叶街都是一些杂居的大院,我家所在的院落是三进式的,每一进住两家,东西向面对面各一家。二进和三进之间有一口古井,两进间有天井,两家的外面是穿堂用作厨房。
可想而知,家家户户做饭时那是香气扑鼻。几家相处得不错,邻里关系挺好,时不时拉拉家常。有的人家遇上矛盾,家人之间也会吵得不可开交,那时我高中的学业紧张,高考前我都是先睡上一觉,等夜深人静了再起来复习功课。
柳叶街的生活很便利,到夫子庙和新街口都很方便。闲暇时,我和家人会登上水西门的一处城墙看日落。金陵有四十八景,莫愁湖、瞻园等很多景点都是家住柳叶街时去的。柳叶街附近的牛肉、鸭子、锅贴很好吃,以后再也没吃过那样的味道。夏日里卖马头牌冰棒的会溜街串巷,买柴火馄饨的是挑着担子卖的。其实在物质并不丰厚的年代,只要百姓过的是和平的生活,日子还是那么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