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大泽乡一段偶然与必然的历史青楼大茶壶

发布时间:2023/5/15 13:20:33   
北京的最好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扫六合震天下的大秦帝国,是被陈胜吴广推翻的。为什么这么说,尽管章邯的政府军仅仅只用了六个月就消灭了陈胜所谓的张楚国,但也正是因为大泽乡的起事,项羽,刘邦,开始在历史的潮流中展露头角,金城千里的秦朝二世而亡。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许并非没有料到,终结他王朝的,会是那些六国故人,所以他废分封,设郡县,建立长城,甚至焚书坑儒,无一不是为了他的千秋万代之梦,可惜,他料不到的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一个镇守边关的士卒,居然成为第一个,威胁到他王朝的人。

大泽乡起义遗址

一、大泽乡的起义完全出于偶然

陈胜是一名戍卒,戍卒的意思是镇守边关的士兵,秦朝的兵制度是新兵入伍训练第一个月,叫更卒,更卒拥有了一定的作战技巧以及意识之后,会被调往京城守卫一年,此时的士兵叫正卒,一年多的训练与守备,已经让士兵完完全全熟悉了技巧技能,就会被派往边关镇守,也就是戍卒。话说陈胜与吴广奉命戍守渔阳,山高路远,行程匆匆,无奈秦国兵政苛责,一旦出现延误等他们的必然是死亡,可惜天不留情,下起大雨,山路湿滑,一行人临时集结在大泽乡,陈胜与吴广就是这么认识的。

连日大雨,路途崎岖难行,延误已经是必然,自己无身份无背景,也绝无任何人情可言,故而可以说是必死无疑,逃跑是死,赶路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那还不如去拼一个结果,拼一份可能。这也许才是陈胜和吴广当时心里的真正所想,心有所想,依旧不放心,找来了算命先生,一算结果居然是大事可成,更加坚定了二人的决心,这就有了后来的鱼腹藏书。于是鼓动众人,举起张楚的大旗,陈胜的名字就此记于史册。所谓张楚,代表的则是扶苏与楚国,秦国旧太子扶苏,在当时天下人心中是很有份量的,只不过,旗号虽如此,号令者却是陈胜。

为何说大泽乡的起义的完全出于偶然?

因为秦朝早在七国之时,自商鞅变法之后,遵从的就一直是法家思想,法家重责,但有不遵者,轻则不免皮肉之苦,重则性命不保,很多士卒最终的归宿并非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这沉重的厉法之下。这种过分严苛的思想在战乱时期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再加上商鞅对于作战英勇的士兵也有着非常丰厚的奖赏,因此,在战国时期,秦朝的军队就一直被称为虎狼之师,士兵为了丰厚的奖赏,作战勇不畏死,这也是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的一大原因。可当天下归一,战乱已然逐渐远去,士卒失去了杀敌换得功勋的机会的同时却仍然要忍受严苛残酷的刑罚,不满与反抗之心早已种植在每个人的心头,只不过最终站出来的那个人,刚刚好是陈胜而已。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陈胜,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了,没有可信度了,因为,陈胜真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穷苦农民家的孩子,关于这一点,各位看官在之后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起义虽是偶然,可一路上的高歌猛进,却是必然

陈胜在大泽乡趁着领兵军官喝醉,将其杀害之后,自立将军,带领九百余人顷刻之间拿下驻地,随后立马攻取大泽乡管辖县城蕲县。蕲县只不过是当时秦国疆土下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县城,几乎没有几个驻兵,再加上陈胜所带领的队伍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所以个个英勇无比,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

古时的交通运输还十分不发达,军报通常都是依靠快马传送,经常前线战事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才可以真正送达到最高管理者的手上,所以临近的其他的小县城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自身地区驻兵稀少,起义又在顷刻之间爆发,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布兵求援,陈胜自己也是士卒出身,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片刻不停,高举旗帜,一边收服投降的士卒,一边一连攻下五座县城,据史料记载,此时的陈胜手上已经拥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余名骑兵以及数万步兵了,他也因此有了真真正正与秦朝士兵抗击的资本与底气。

而直到这个时候,远在咸阳城里的胡亥还依旧沉浸在美酒佳人之中,甚至于情报机构已经将起义的事实交予胡亥面前时,还被胡亥大声呵斥,指明谁再送类似的文件就杀谁,搞得秦朝的情报运营机构人人不敢言。军队得不到命令无法出征,朝中大臣迫于性命又只能自欺欺人,一时之间,整个国家的高级管理层竟然对这数万人的起义置若罔闻,地方政府得不到受命又顾忌于严苛的法律,一时间之间竟也不敢联合,只能坐等义军打上门来。陈胜因此一路高歌猛进,无人能敌,随着各方人才的不断涌入,起义的势力越来越大,义军的作战能力与决策能力也越来越强,原本松散不过百人的队伍,一瞬间竟然变成虎狼之军,陈胜心头的喜悦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明白,在他看来,涣散的地方军已经不足以对他构成威胁,此时陈胜的普通以及肤浅就开始逐渐体现出来,他开始不满足于自己手上所拥有的力量,地位。随着陈胜心态的变化,王的时代开始到来。

陈胜吴广

三、称王的背后也许是地位的提升,但却是力量的衰退

陈县,这个地方,对于陈胜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陈县的地理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义军到达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也不知是逃走了还是真有公事。失去了最高首脑的县城驻兵根本无法与义军抗衡,陈胜很快取得了县城,入城后,陈胜召集城中有名望有学问的人来探讨时事,这一聊,历史改写了。

众人认为陈胜替天行道,诛伐暴秦,劳苦功高,不应该只是得个将军之名,应该自立为王,傲然天地之间,这话算是真的说到陈胜心坎里去了。可这些人真的是这么想的吗,恐怕不见得,陈胜义军的首脑,大多出身贫苦,包括陈胜自己,从小到大没见过什么好东西,如今义军实力扩展,正是需要钱粮的时候,陈胜获取钱粮的方式,很简单也很粗暴,每攻下一城,就开始在城内大肆搜刮,百姓本就因秦朝吏法苦不堪言,如今再被如此对待,心中恐惧,又有几个人是真心实意的说话呢?

陈胜不明白这些,当机立断,自封楚王,吴广为假王,意思就是准王,地位在陈胜之下。这遭到了当时两个人的反对,他们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馀,他们认为陈胜在此刻称王,是在为自己树立敌人,可惜遭到了陈胜的严厉拒绝。在前文中有提到,陈胜在起义之初打出的旗号是张楚,意在扶苏以及楚国,可如今称王的人却是陈胜,这让天下人怎么想?就这一步,陈胜已在天下人面前,失了信用。丢了己方的人心又为自己树立了敌人,敌人在哪里?有的还未崛起而有的就在他身边。

四、诸王现,争端起

张耳陈馀见陈胜称王,心中失望之感油然而生,此时陈馀建议陈胜出兵占领赵国旧地,依靠地势抵抗秦军。赵国地理环境优越,确实是个发家的好地方,至少要比陈县好不少。陈胜当然采纳了,于是令手下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攻打赵国旧地。话说这个武臣是陈县本地人,出生见识与陈胜大致相同,据说与陈胜自小相识,所以得了这个美差。武臣率兵一路北上,攻城略地,每破一个城池,就会把当地的到层官员全部斩杀,各地县官听说后无奈之下只能率军奋力抵抗,因为武臣虽然收获颇丰,但自身损伤也不小。这时候,一位奇人出现了,他叫蒯通,是一位纵横家。纵横家都有个很明显的特征,能说会道,三寸不烂之舌可破百万雄兵,这个蒯通对着范阳县令一通游说,主动归降武臣,武臣听取了蒯通的建议,不但不杀,还封其为候。这下可不得了了,远近城池听说了这件事,纷纷主动归降,半月不到竟有三十多个城池前来请降。

武臣的力量瞬间得到提升,而此时的陈胜,因为自立为王失去了人心,与其谋事的人开始各怀鬼胎,陈胜便开始肆意的杀害这些曾与其共患难的老臣。武臣听说了,心中惶恐,于是在张耳与陈馀的建议下,自封赵王。陈胜听闻后虽然怒不可遏,可是碍于武臣的力量过于壮大,也只能认栽。不知是不是因果循环,武臣自立为王后,一心扩展自己的势力,开始北上攻取燕地,领兵的韩广在取得燕地原模原样的效仿了自家主人的行为——自立为燕王。可是要论倒霉,最倒霉的还是陈胜,因为被陈胜派去攻取魏地的周市,在魏地立原魏国的宁陵君公子咎为王,这一来二往,陈胜直接损失了两股力量,不只如此,他还间接为自己树立了三股敌对势力,实力与处境大不如前,历史的天平开始逐渐向别处倾斜。

武臣

五、虽是偶然的开始,却是必然的失败

荥阳是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迷迷糊糊的秦二世胡亥在义军逼近咸阳时才幡然醒悟,只得听从章邯的建议赦免了骊山服役的几十万刑徒,组成临时军队,抵抗义军。陈胜的义军多是各地招募来的农民,少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军士,再加上章邯也是一代名将,于是被这几十万刑徒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后撤。前方的义军被打得接连后退,后方的力量又因为武臣与周市的叛变被削减,自己手上所拥有的已然不多,可却人心涣散,陈胜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危险起来,然而,最要命的事情发生了。

章邯

前线的义军将领田臧因与吴广意见不合,竟然假借自己的名义杀害了吴广,失去了首脑的义军部队再也无力与章邯抗衡,最终全军覆没。陈胜的力量自此损失十之六七。章邯破除了前线义军之后,火速集结力量进攻陈胜所在陈县,周边诸王见此竟无一人愿意伸手援助,陈胜虽然率军奋力抵抗,可无奈实力有限,终究没能挽回败局,无奈撤退至下城父,原本准备在这一小地重新集合力量,却没想到被追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遗恨千年。

陈胜陵

六、为何说陈胜的失败是?原因有三!

一,义军的招募时间有限,多是当地农民强迫被征入伍,没有作战经验,装备不足,战力有限。

二,穷苦出现的陈胜缺少大局观,目光短浅,沉不住气,满目称王,致使其失去大量人心。

三,缺少真正有才识,有经验,有胆气的高层高质量管理人员,谋略不足,纵然武力再盛,也终有力不从心的一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6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