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君人南面之术F道正与三宝,治国理政

发布时间:2025/7/28 17:10:02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d/260592

——老子:残存在中国读书人心底的帝王之梦(十七)

(四)“道”、“正”与“三宝”:治国理政的秘诀1

为什么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老外,都可能会对老子着迷?老子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究竟是什么?

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当读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时,我立即醒悟过来。

或许,这就是老子思想的真正价值,这就是老子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人亦大”。

当个体的生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感知到浩渺的天空、感知到无垠的大地时,那是怎样的一个情境?!欣喜若狂与沮丧懊悔,都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去弥补远古的苍凉。

我们每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如同草芥,也仅是草芥。而老子,心如止水,他感受到了天的威力,无论是四季变幻,还是电闪雷鸣,一个人所能够做的,只能匍匐在它的脚下;他感受到了地的威力,无论是地动山摇,还是江湖横流,一个人所能够做的,只是在侥幸中顽强地维系自己的生命。

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步履蹒跚,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意外。在天与地的衬托下,我们是如此渺小又无可奈何。然而,当人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单个的个体,而是无数个与自己一样的个体的联结,是人这个群体,尽管仍然在天与地的种种束缚之下,但人就可能不再是天与地的奴隶。

在这个世界上,老子第一次将人从地上扶起来,同天、地乃至被老子视为世界本源的“道”比肩。是老子让我们能够自己去定义生活,让我们在种种不如意的缝隙中自信地野蛮生长。尽管在老子的排位之中,人在其它三者之后,但也足以让依附在大地的人睥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了。

老子的声音是微弱的,当它穿透故纸堆的尘埃,潜入到人的思想深处,撞击人这个群体的灵魂时,却会发出黄钟大吕的鸣响。

老子在确定人的崇高地位的同时,也随手划下人必须遵守的一道红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天地间,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都是依道而行。人与天地比肩,但不能无法无天,对天、对地,对孕育天地的道,要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国家的治理也当然如此。

依道而行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原则,老子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从总体看,道神通广大,没有任何人能够将道臣服,而是被道所臣服。依道治国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治理者的利益,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发展,天下百姓自然而然地会臣服在依道治国的王侯脚下。(“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老子用其雷霆手段,描绘了一幅不依道治国的悲惨景象:社会奸诈横行、家庭六亲不和、国家昏乱不法……甚至还有可能爆发残酷的战争,相互之间征战不休,僵持数年也不会停息,将士的甲胄都长满了虮虱,民众流离失所,家园成为燕雀的安乐窝,怀胎的母马也只得送往战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韩非子·喻老》)

老子从“依道而行”进行逻辑推演,得出治国理政的第二条原则:“以正治国”。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了解的人,自然知道一句经典名言:“政者,正也。”但此“正”非彼“正”。孔子的“正”是以儒家的道德为依归,所含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内容。而老子的“正”,则是对“道”在人类社会之中的自然延伸。

老子开宗明义,应坚持“以正治国”:“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至于何为“正”,老子从反面一口气给出了N个答案:不正,就是天下的禁忌越来越多,而老百姓就越来越陷于贫穷;不正就是人们自己拥有锐利的武器越来越多,而国家就越来越陷于混乱;不正人们的奇技淫巧越来越多,而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和事情就越来越多;不正就是国家法令越来越多越来越森严,而盗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在探讨“不正”时,老子义正词严,列举出了一大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那么,究竟“正”是什么,老子似乎有点底气不足,借用了圣人的话,为自己摇旗呐喊:正就是统治者行为上无为,而老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正就是统治者不愿意多事,而老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富足起来;正就是统治者没有特殊的欲望,而老百姓就会变得自然淳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圣人是谁,老子没有说。作为史官,在他那个时代,具有独占圣人之言的便利。或许是老子自己编造的话语,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正确,老子从不同的角度,对“正”进行解剖,直到切入其内核之中。如,从辩证的角度,认为清静为天下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还有将正理解为“不争”,等等,老子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进行阐述。假若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清静”、“不争”排列在一起,就会发现,所谓的“正”,不仅仅是对统治者的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对统治者道德修养的规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01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