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南京传金陵帝王州的背后,是一座城市跌
每到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在南京城里转转,有一次,我们站在石头城脚下,仰望那张被风雨侵蚀了千年的鬼脸,突然孩子在一旁小声抱怨说:“没意思,不好玩。”我一时语塞,我多想告诉他,这里曾是南京城的雄关要隘,沉过多少楼船蒙冲,流过多少英雄血泪,可话到嘴边却一句也讲不出。这时我才发现,在南京土生土长了30多年的我,其实对南京一无所知。
我开始看关于南京的书。写南京的书有很多,角度各不相同,社会学家看重城市地位,历史学家研究城市发展,游客则更喜欢紫气漫钟山。《南京传》的作者叶兆言是一位著名作家,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他站在历史的角度,以作家的眼光,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一字一句尽显南京人的泼辣、直白与豪爽,更有一份对家乡深沉的热爱。他笔下的《南京传》就像老南京都爱喝的辣油,呛口又带劲儿。
开篇第一章,叶兆言就开宗明义:“在三国之前,南京甚至都不应该被称之为城市,虽然它已经有了一连串的地名,譬如冶城,譬如越城,譬如金陵邑,又譬如秦汉时期的秣陵。然而规模都太小,更像是一些村庄,称之为一个城市都十分勉强。”然后,他大笔一挥,直接把南京的历史快进到三国东吴时期,讲起了孙权的发家史。
东吴建业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挥师南下。为了促成孙刘联盟抵抗曹操,诸葛亮亲赴东吴,途径清凉山,他举目瞭望,不禁赞叹:“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正是这一句话为南京免费打了一千多年广告,不知引领了多少英雄的帝王梦,其中第一个被营销成功的就是东吴大帝孙权。
公元年,47岁的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彼时,刘备曹操早已作古,甚至比孙权小5岁的曹丕也去世了,三国时代响当当的英雄差不多都“零落成泥碾作尘”,孙权却正当壮年,他在南京一共做了23年皇帝,活了71岁,这位生于江南吴郡富春的东吴大帝,最后葬在了南京梅花山下。
建业即建功立业,孙权也确实做到了父兄未能完成的事业,在他的治理下,建业从一个小村落迅速蜕变成东吴的首善之地。他广修水利、大兴屯田,解决了百姓的温饱,又将民居和集市聚集在秦淮河南岸,修建建初寺,即现在的大报恩寺,在寺前设立“大市”,供百姓做日常交易。左思在《吴都赋》中详细的描述了当时东吴建业的盛况:市集上店肆林立,百货齐全,到处能看到“荆艳楚舞”听见“吴愉越吟”,建业城中“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昏,流汗霡霂而中逵泥泞”,处处皆是一派繁华景象。
安逸、富足的生活多少磨灭了吴人北上伐魏、西征灭蜀的斗志,甚至到后来,吴后主孙皓想要迁都武昌以图西进之时,上至大臣下至百姓都喊出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口号。不久,晋国大军兵临城下,孙后主只好用草绳捆住自己,口衔大印,扶着棺材,出城投降,延续了59年的孙吴帝国最终亡于西晋。
东晋建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曹魏,然而他至死也不会想到,天道好轮回,报应很快就降临在自己身上。司马家的爷孙三人,学足了曹操的手段,以同样的方法篡取了曹家的基业,甚至完成了曹操一辈子都渴望的事业:一统天下。
公元年,司马炎立国号晋,称晋武帝,建都洛阳,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南下灭吴。东吴灭亡后,南京亦风光不再,从建业降级为秣陵县,又被拆分为三份:依淮河为界,水北为建邺,后来因为避讳改为建康,水南为秣陵,西南为江宁。“秣陵”和“江宁”这两个名字很有来头: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金陵,听术士说此地有帝王气,故改名秣陵,意思是养马场;晋武帝南巡时曾慨叹“外江无事,宁静于此”,江宁一名因此而生。
好好的南京被分得七零八落,然而很快,历史的注脚再一次投在了这片土地。司马炎死后,司马家的王爷们为了皇位斗得你死我活,史称“八王之乱”,兄弟阋于墙,外患便有机可乘,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大地上先后建立了五胡十六国,所谓“五胡扛鼎,七庙隳尊”中原年年战乱,民不聊生,大量官员和百姓南下逃生,史称“衣冠南渡”,其中司马家的五个王爷也先后逃到江南。
司马睿是最先渡江的王爷,早在“八王之乱”时,这位司马家的远门旁支,为了躲避皇室内斗,率先逃到江南,在南京站稳脚跟。局势瞬息万变,本来只想偏居一隅远离纷争的司马睿竟然押对了宝,随着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南京承制改元,建立东晋王朝。南京,即当时的建康,作为东晋都城再一次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叶兆言在书中说:“如果说孙吴时代的定都建业,只是为南京这座城市奠定了最初的基础,那么衣冠南渡后的东晋,从本质上看,则是完成了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这就是把北方的中国,把一个失败了的中原王朝,拖儿带女地转移到了江东,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毫无保留地移植到了南方。”东晋政权维持了年,南京承担了保留中华文明火种的重任。
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录了魏晋时期的许多人物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南京,这本书揭露了当时南京城内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状态,比如北方人和南方人互相看不起,先南渡的北方人看不起后南渡的北方人,南北对立的同时也在不断相互融合,比如南京方言即不像吴侬软语,也不复中原口音,南腔北调夹一块才形成了现在呛口的南京话。
皇权到了东晋已经失去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纵观整个东晋王朝,臣强主弱几乎成为主流,王敦差一点颠覆了东晋,接下来还有苏峻之乱、桓温之乱,不断出现的乱臣贼子一旦大权在握就明目张胆的抢夺天下,把三国英雄们藏着掖着的那点心思直接放到了台面上。东晋最后一任皇帝晋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几乎是个傻子,权臣刘裕能征善战,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宋朝,东晋灭亡,这也意味这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宋齐梁陈
南朝多年,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朝,共有25位皇帝,不论朝代怎样变换,都城都在南京,即当时的建康,可以说是“铁打的建康,流水的王朝”。历史似乎再一次验证了“金陵帝王宅”的预言,但是如此频繁的改朝换代,也为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动荡和厄运,皇权更替、门阀争权的恶果最后都落在了这座城市以及无辜百姓的头上。
刘裕称帝三年后病死,他亲手打下的江山却被自己的宗室族人内斗而葬送,“要么帝王多疑杀宗室,要么宗室起兵杀帝王,宗室之间也要相互杀”这样的政治模式几乎原封不动的被后来的齐、梁、陈三朝所继承,宗室杀戮成为南朝的一大“特色”。
战乱之中,人人当求自保,只有在安定的环境中,一个城市才有发展的空间。宋、齐、梁、陈四朝中,唯有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南京才得以喘息的机会。梁武帝活了86岁,在位48年,多实行仁政,减免赋税劳逸,与民休养,梁武帝极其信奉佛教,曾三次脱下帝袍,入寺为僧,在皇帝的带领下,百姓大多也信奉佛教,“舍宅为寺”一度成为人人跟风的潮流,一时间,南京城内遍地寺院,香火不断,唐朝诗人杜牧曾作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当时南京的盛景。
南朝自刘宋开始基本上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与此同时,北朝从西魏到北周,北周到隋朝,传承有序,一步步壮大,南北实力日渐悬殊。天下大事终归逃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运行规律,公元年,隋文帝杨坚挥军南下,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慌不择路,带着两名爱妃跳进了台城的胭脂井,传说这口井就在如今的南京鸡鸣寺内。杨坚把陈后主带回了洛阳,陈朝亡了,而南京城也被一道“平荡耕垦”的旨意夷为平地。
隋唐
六朝自东吴始至陈朝终,历经多年,南京几乎都是主角,光是名字就变换了不少个,从建业、秣陵、江宁、到建邺、建康,但不论怎样,历史的舞台上,总有一束最亮的光打在南京身上,直到隋文帝杨坚走上舞台,南京被彻底抹去。
“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置蒋州。”杨坚以最暴力的方式将南京的六朝痕迹全部抹去,曾经的宫苑、城池、楼台、寺院全部夷为平地。除此以外,南京的规格和名称也一降再降,一变再变,从一国之都降为只能管辖三个县的蒋州,又将蒋州改为丹阳郡,辖区范围不断更换,乱得连南京人自己都糊涂了。
“帝王之气”自古以来就是南京的一块金字招牌,有的帝王觊觎,但更多的帝王忌惮,一旦帝王宅于别处,南京的王气就成了最危险的多余,或掘断,或泄散,对南京的打压也是势在必行。
继隋朝之后,唐朝帝王也对南京实行打压政策,行政级别从州到县再到州,名字更是五花八门,扬州、蒋州、江宁、归化、白下、昇州、上元,这些曾经的历史地名成为现在都成了南京市的路名,以另一种形式纪念南京的过去。
叶兆言对当时的南京有这样一段描述:“隋唐时期的南京城,很像被火山吞没的庞贝古城,它被深深地压在了泥浆里,显得那样安静,那样可怜和无助。”然而在这片“幽径”和“古丘”之上却逐渐氤氲出了另一种强烈的文化情感:金陵怀古。
刘禹锡说“山围故国周早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杜牧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朝的大诗人们借着金陵怀古感叹一下自己的身世和处境,竟然从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一生多次游览金陵,留下许多名篇佳作,他自称是南京人“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甚至还曾大胆建议唐王朝迁都南京。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战乱连连,被朝廷打压了多年的南京再次获得了机会,朝廷和藩镇之间的斗争不断,每一场战争都在烧钱,“东南财源”成为维持唐王朝统治的支柱,而当时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毫无疑问就是南京,要想维持北方政权稳定,江南财源非常重要,南京非常重要,金陵王气再一次蠢蠢欲动。
南唐
唐朝末年,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元年,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亲手终结了大唐王朝,成为五代十国中北方的第一位开国皇帝,而此时南方政权也在不断的交叠更替,公元年,徐知诰改名李昪,以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四世孙的名义建立南唐,定都南京,即当时的江宁。
南唐只维持了40多年,传三世: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虽然国祚不长却为南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相比之下,北方政权53年换了5个朝代,乱世之中,南京的和平显得尤为珍贵。
自隋文帝“平荡耕垦”之后,六朝繁华成为传说,李家三代在南京这片“古丘”之上开始了实实在在的城市建设,不但辖区面积扩大,农业、经济、民生都得到了缓慢有序的发展,尤其在文化上,后主李煜的词无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这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虽然亡了国,却以另一种更为深刻的方式名留史册,他的词是南京人永恒的骄傲。
南唐国弱,自中主李璟开始,南唐就奉北方为正朔,去帝号,自降为宋朝附属国,定位为中原王朝的诸侯,后主李煜从亲爹手里接过烂摊子,也只能勉强支撑,最终还是逃不过亡国的命运,南京再一次被攻陷。
宋元
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分裂,建立了宋朝,定都洛阳,幸而他并不忌惮南京的帝王之气,与隋唐采取压制南京的政策相反,赵匡胤攻陷南京后立即开仓济民,减免赋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的措施,使江南局势迅速稳定,同时继续保留了南京作为江南中心的重要地位。
历史上,宋朝被分为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京在两段时期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北宋时期,南京叫作江宁,在当时如果有人被调到江宁当官,当属“优安近便之任”,江宁是官场镀金之地,宰相王安石就曾三次出任江宁知府。南宋时期,南京叫作建康,身份更是不同,即是陪京和留都,又是拱卫京师,守住南宋半壁江山的重要防线。
叶兆言评宋朝就是“一个大号的南唐”,一样的崇文抑武,两宋在文化上达到最高峰,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有6人都来自宋朝。当时有很多北方的优秀人才来到南京做官、宦游、定居,比如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南京城西边曾经有一座赏心亭,是文人墨客送别、宴客的热门场地,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登的就是建康赏心亭,可惜赏心亭于元代毁于战火,早已不知踪迹。
重文轻武的另一面就是武弱,宋朝始终被外患困扰,四周强敌林立,偏偏自己能打的将领不多,寥寥几个还被奸臣陷害,所以注定要亡。北宋亡于金人之手,南宋亡于元朝铁骑,幸而向来以嗜好杀戮为名的蒙古大军没有蹂躏南京这座城市,南京人没有感到太大危险,元朝的时代就这么到来了。
元朝时的南京叫集庆路,“路”是当时的一种行政级别,隶属于江浙行省。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向长江南面迁移,到了元代,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京人口猛增,城内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市场,聚集了很多能工巧匠、商贾小贩,十分繁荣。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元朝时中国人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证实,但是也反应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种族歧视的事实,当时的南京人正属于最末等的南人,必然遭受各种压迫,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元朝末年,蒙古人的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潮接一潮的汹涌而来,先是北方大乱,不久朱元璋就率军渡过长江,一举攻克南京,进城第二天就将南京的名字从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即“应天之命”,南京的帝王之气再一次蠢蠢欲动。
大明王朝
占据了“帝王宅”的朱元璋十分低调,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在南京城内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先把城墙盖起来,自封“吴王”,然后西边打败了陈友谅,东边收拾了张士诚,携着一股势不可挡的帝王之气建立了大明王朝,建元洪武,并将应天府改名南京,设为大明之都。
叶兆言赞叹说:“从此,虎踞龙盘的金陵,正式有了‘南京’这个名称。金陵王气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南京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一统天下,第一次告别分裂,第一次成为大中国的首都。”
“南京”的“京”代表都城,“南”指代方向,此外还有东京、西京、北京,根据位置的不同,四个京代表的地区也不同。历史上,称过“南京”的地区有河南南阳、商丘、四川成都等等,自大明王朝之后,“南京”专指金陵。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称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城防,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城墙,南京有句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俗语“里十三,外十八”说的就是朱元璋在南京城里城外修筑的31座拱卫京师的古代城门,据统计,南京明城墙总长74里多,比后来修筑的北京明城墙多了将近多米。如今“外十八”早就被夷为平地,“里十三”只剩下4座保存完好的城门。
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宫殿必须不凡,精通堪舆学的刘基为他卜选的宫址是钟山南麓的燕雀湖,于是朱元璋“移三山填燕雀”修筑新宫,前后历时20余年才完成,后来朱棣在北京修筑的紫禁城则完全模仿南京明故宫而建,形制布局如出一辙。不幸的是,南京明故宫几经天灾人祸毁灭殆尽,现在成了免费公园,唯存几个大石础可以想见当年宫殿的宏伟壮丽。
长年的城市建设对于当时的南京人来说并不是好事,“民力有限,而徭役无穷”几乎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幸而朱元璋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充实京师,他专门从全国征调十万能工巧匠迁徙进京,把全国的有钱人强行召集到南京居住,又把看不顺眼的人发配到边疆,南京人口经历了一次次大清洗,全国的人才、资源都在向南京集中,南京逐渐形成了了“大都市”的雏形。
朱元璋死后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没多久,远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就一路杀到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抢了侄子的皇位。朱棣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长到20岁离京就藩,再回来时已是永乐大帝,然而相比故乡南京他似乎更看重藩地北平,在南京做了18年皇帝之后,朱棣迁都北平。
朱棣上位的手段并不光彩,但他治下的大明王朝却蒸蒸日上。在南京的18年是永乐大帝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南京也跟着大放异彩。朱棣在南京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于是南京就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造船基地,随郑和而来朝拜的各国使节云集南京,也使得南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中心。
那时的南京就像一位身怀抱负的青年才俊,刚刚在世界崭露头角,却突然被雪藏了。永乐18年,大明迁都,除了留太子朱高炽驻守南京,中枢机构全部随迁北京,迁都3年之后,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
从名副其实的帝都到中看不中用的留都,南京人到底是有点失落的,幸而太子朱高炽更喜欢南京,他继位后就明确表示要“还都南京”,可朱高炽继位10个月就死了,于是这件事就此作罢。
南京的帝王气暂时偃旗息鼓,但是“土豪气”却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当时的南京已经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富户巨贾云集,再加上天高皇帝远,民间炫富摆阔成为风气。除此以外,南京的风月场所也开始名闻天下,秦淮河两岸灯红酒绿,从官员名士到富商大贾都以狎妓宿娼为风流韵事,秦淮名妓闻名全国,甚至把皇帝都引过来了,明朝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朱厚照在南京胡闹一通,留下一了堆野史、戏说,到给南京人添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大明王朝持续了年,历任16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有文治武功之名,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留有“仁宣之治”,后面基本是一个不如一个,阉宦弄权,党争不断,大明王朝在内斗和外患中走到了尽头,公元年,李自成杀进了北京,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尽身亡。
朱由检虽然死了,但老朱家的子孙却不止他一个,福王朱由崧逃难到了南京,继皇帝位,建立南明,犹如大明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南明小朝廷只维持了8个多月,清军就攻克南京,捉住了朱由崧,大明的历史注定由南京起始,亦由南京终结。
清朝与太平天国
南京被攻克的时候已经是大清顺治二年,似乎历史的车轮都已经向前滚了两里多路了,南京才蓦然醒来,懵懵懂懂的就跨入了大清时代。清朝定都北京,南京改名江宁,虽然不再是首都,但是依然是东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是清朝政府控制南方的据点。
历史上,汉人从来都以正统自居,偏偏有两次中华大地被外族占领,一次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再一次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满人统领的八旗子弟打下了汉人的天下,自然看不起汉人,清军进入南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划地盘,将城市的东北部划做八旗军营地,把原来的南京人都赶到了城西和城南,后来干脆在南京城里又加了一道城墙,硬生生的划分出一个“满城”,以这种“城中城”的方式确保满人的特权。
“城中城”的设置虽然对汉人进行了“物理隔离”,实际却进一步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当时在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多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汉人伺机而动,为了稳定江南局势,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都是六下江南,到南京拜谒明孝陵,康熙手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刻在御碑上,大方称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不管是不是政治作秀,它确实收服了不少江南士子的心。
为了完全控制江南地区,清政府除了舆论造势,“攻心”为上,还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南京。大清一共有八大总督,其中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端方,他们每个人都给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晚清时期,鸦片泛滥,时任两江总督的林则徐临危受命,离开南京前往广州禁烟,来了场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却也因此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的军舰顺着长江长驱直入,一路打到了南京下关江面,自燕子矶登陆,在钟山顶上架设大炮,作势要攻下南京城,在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廷被迫在下关江面的英国“康华丽”号旗舰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城虽然保住了,可是自此与“晚清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挂上了钩,南京人多少有点抬不起脸。
此后数十年间,洋鬼子压迫清政府,清政府压迫老百姓,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活不下去的底层人民终于爆发,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南京,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从此又有了一个新名字。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南京就不太平了14年。外面有清军包围,里面有长毛拆家,南京人苦不堪言。为了建造天王府,洪秀全拆光了明故宫;担心清军在高处架设大炮,太平军挖倒了大报恩寺的七宝琉璃塔;因为信上帝,其教民几乎毁了南京城内所有的佛刹宫观、城隍社坛,佛教雕塑、壁画无一幸免;他们称儒家典籍为“妖书”,将祭祀孔子的百年文庙改做“宰夫衙”,专门杀猪宰牛屠狗。就像叶兆言说的:“无论教科书上给予太平天国多么高的评价,南京人提起长毛这段历史,都会感到一种抹不去的伤痛,这是一段非常惨烈的经历。”
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南京,这一场仗打得惨绝人寰。湘军攻入城后,实施无差别屠杀,南京城内三日火光不绝,“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千年古都沦为人间炼狱,再回到清廷手里的南京,已是满目疮痍。
曾国藩深感礼义纲常毁弃,异端邪说泛滥是导致太平天国起义的思想根源,所以进驻南京的后第一件事就是开恩科取士,笼络江南士子,重修文庙,遵从儒家人伦礼教观念,接着他在秦淮河上连开了六家官设妓院,一时间秦淮河上又见画舫灯船,夜夜笙歌。有了赶考的士子,有了秦淮风月的笙歌,刚在炼狱中走了一遭的南京又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没多久,李鸿章接棒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彼时的南京表面热闹实则内虚,但这并不妨碍李鸿章实现自己的实业救国的抱负。他在南京开办新式学堂,推广洋务运动,建立金陵制造局,力图将南京打造为新一代军工产业基地。当时,金陵制造局与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居并称洋务时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国第一代重机枪“马克沁”就是在金陵制造局问世的。
《马关条约》之后,南京增设通商口岸,即金陵关,地点设在下关。随着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下关俨然成为当时南京的商贸中心,一条砖石铺就的江宁马路直接连通下关码头和两江总督府,带动了城内经济飞速发展。后来南京又建设了一条宁省铁路,由下关江边通往总督府,途径南京城内许多站点,相当于现代的城市地铁。
江宁马路和宁省铁路就像南京的两条腿,带着整个南京城跑了起来。很快,南京开办了国内第一家官办电话局;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官办发电厂;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即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年,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以官方名义举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历时半年多,20多万人参观,多万件展品,全国22个行省、14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被称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瞭望世界的眼睛。
如果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南京很可能成为国内现代化城市的代表,然而彼时,远在北京的清朝政府已经走到了尽头。年,一场轰轰烈烈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清朝统治,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亡了,然而革命党人还未来得及庆祝胜利的果实,就已经陷入了权利的博弈中,几经轮转,南京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
中华民国
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革命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国,相较之下,南京算是落后了一步。当时,已经独立的省份派代表在武汉聚集,商量建立中央临时政府,事情刚说到一半,袁世凯的部队就把武汉包围了,于此同时,南京地区刚刚宣布光复成功,情急之下,代表们立即决定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恰好此时孙中山回国,在各方势力的多番博弈之下,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
“临时”两个字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时间不会长久,99天之后,孙中山卸任,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虽然革命党人立即发动了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但是面对强大的北洋军阀,仍然是杯水车薪。最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通过和平方式完整继承了清朝的政权,建立中华民国,袁世凯任总统,定都北京,此后北洋政权维持了16年,期间军阀混战不断,而国民党的武装力量却在不断壮大。
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上,北伐战争拉开序幕,革命军从广东、长沙一直打到南京、上海,势如破竹。年4月18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一时间,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以及军阀控制的北京国民政府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
随着“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北伐胜利,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南京国民政府最终胜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自年到1年,南京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政府甚至专门出台了一份《首都计划》,计划中明确提出“将首都南京一地,不独成为全国城市之模范,并足比伦欧美名城也。”
计划虽然宏伟,但战乱年代,任何繁华都脆弱不堪。10年之后,一场灭顶之灾轰然降临,南京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1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激战11天之后,中国守军全面撤退。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南京沦陷,此前南京常住人口有多万,城陷之时只有50多万,日军进城后开始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人死去,30多万南京人被日军屠杀,南京再一次成为人间修罗场。
南京城陷之前,蒋介石就将国民政府迁到了重庆,南京城陷之后,投递叛国的汪精卫,与日本合作,在南京建立了所谓的“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汪精卫打着“和平反共建国”的旗帜,心甘情愿的做日本人的傀儡,而南京人则不得不在日本人和汉奸的威吓下忍辱偷生。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胜利了,南京的“汪伪政权”也随之灰飞烟灭。蒋介石像当年火速从南京撤退一样,再次迅速的率众还都南京,年5月5日,蒋介石在南京举行了隆重的还都大典,随后开始接收、肃歼等工作,日伪时期随日军来南京定居的日本人被赶到下关兴中门外原日军军营中居住,在汪伪政府内任职的汉奸一一接受审判,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组织、团体轮番到南京上访、请愿,南京着实热闹了好一阵子。
年11月,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强行召开“制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两年后又召开了“行宪国大”,蒋介石当选为总统,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南京的国民政府试图制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假象,却挡不住南京城内此起彼伏的混乱和暴动,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物价飞涨、物资短缺,更要命的是,国民党的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共产党以所向披靡之势迅速攻城拔地,一种“大势已去”的氛围紧紧的笼罩在南京上空。
年4月23日夜晚,解放军三十五军渡过长江挺进南京,此时南京城内的国民党早已撤离,解放军长驱直入,将红旗插上了国民党政府的门楼,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宣告解放,而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也就此正式完结。
叶兆言在书中这样说:“南京这个城市,向来有个特点,越是乱世,越会获得机会,东吴是这样,东晋是这样,南唐包括后来的元朝末年,都毫无例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金陵王气。”金陵王气给南京带来许多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苦难和灾祸,如果二者相较的话,可能灾难更多,作为普普通通的南京人,想要的自始至终都是和平安定的生活,“王气”从来只是强者填补欲望的借口,是不是真的有王气也许根本没那么重要。
作为当代的南京人,我十分喜欢南京现在的样子,即有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理念,也能保护好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特有的文化氛围,古今交融的南京城给人特别融洽的舒适感。每次驱车从中华门城墙下穿过,被斑驳的老墙砖包围的瞬间,似乎能闻到历史余味;每晚散步在秦淮河畔,杨柳依依,似乎说不尽六朝繁华与风流;站在阅江楼上,想到朱元璋当年未能建起的阁楼现在竟然也矗立在狮子山头,心中不免得意;泛舟玄武湖上,遥想当年东吴大帝阅兵水上,旌旗蔽日,桅樯林立,恁大的玄武湖硬是被王安石填平了改做耕田,不自觉就竖起了大拇指;站在总统府门楼下,仰望旗杆,脑海中全是解放军插上红旗的照片,心中激动不已。
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历史的坎坷给这座城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深度,非得懂它的人才能产生热爱。叶兆言写的《南京传》不仅仅是对南京历史的梳理,更有对家乡至深的情感,读书时犹如和三五好友吃茶聊天,聊聊南京的故事,说到好玩处,放声大笑,说到悲痛处,怒眉咒骂,畅快淋漓,尽是南京人的爽辣与痛快。
七十多年前,朱自清在游历南京后,写小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六朝早已远去,王谢也已作古,但不朽的是人的记忆,历史会在记忆的传递中不断重生,叶兆言把他对南京的记忆写成了书,而我们所有看书的人,又将把他的记忆根植在脑中,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