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革命派巨人康有为,在九江礼山草堂求学中,
前言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西樵山人,曾用康祖诒的名字应试。戊戌政变后号更生,后又号更,晚年自号天游化人,游存叟、游存父等。因是广东南海县人,人们尊称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盼“鱼化龙”的“圣人为”
康有为天资聪颖,还在襁褓中时,人们就抱着他看图认字。两岁就能识字,记人事。三、四岁居然认识不少字,还有些初步的知识。家族中的长辈见他好学勤问,记忆力极强,都很喜欢他,乐于教他背诵唐诗,读四书五经,从伯父康达“尤爱而教之”。五岁已能背诵唐诗数百首。
他常住外婆家里,外公也很喜欢他,教他学习,不厌其烦。外公把他作掌上明球,倍加疼爱,当他诵诗时,“抓枣”,优奖励在康有为六岁的候,父亲从征中,祖父在州任上,望子成龙的父亲和祖父请简凤仪先生作家庭教师,教他系统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和朱注《孝经》等书,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生活。
▲康有为由于他专心致志,努力学习,进步很快,其オ华和勤奋颇为老师欣赏。有一天,父辈们到书房去看望先生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有意想考一考他的才学,那时正是柳絮纷飞时节,便出“柳成絮”三字,让有为对对子,这个题不大好对,没想到有为不假思,便应声对以“鱼化龙”。对得妙极了,不但字字对仗工整贴切,无懈可击,而且思想高尚,这条小鱼现在已经在盼望着将来有朝一日能化作巨龙。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志,使满座皆惊,诸位父辈和先生都乐得合不拢嘴。
康达更是极力夸奖,“谓此子非池中物”,赏给纸笔。有为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从此更加刻苦学习。此事不胫而走,不但菱动了苏村,也传遍了南海县,被誉为神童。长大后他曾对人说:“东海之,不可入于井;龙伯之人,不可钩于塘”,大有效巨龙腾飞之志。
八岁时,祖父州学正任满,在广州广府学宫孝弟祠授徒,从学弟子近百人。他把有为带在身边,随同授经。内容深奥的经文,有为每次能学两篇,读数遍就能背诵,毎每受到长辈们的称赞。这一年叔祖父国器镇压了太平天国余部,新授福建按察使,告假衣锦还乡。
康有为的父亲和其他从军的叔伯们,也都各齐还乡,一时间康家红得发紫,“父龙兄虎,左文右武,号称至盛,游宴、棋咏,大事庆祝。在大人背后,“嬉戏其间”,共享欢乐与荣,这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
次年,祖父请陈侨先生教他读经。同时又从举人梁健修听讲。祖父仍然随时随地“授以诗文,教以道义”。祖父喜好游览,常抽空带有为登镇海楼,游五羊观、蒲润寺等名胜古迹。第一次游览了西樵山,羡墓这里山林之胜,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每到一处,祖父都给他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使有为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扩大了知识面。
▲西樵山十岁,祖父补任连州训导,有为因路远不能随往,回乡仍就学于简凤仪,以学作文为主。因他读书用功,行坐不离书卷,活象个小书呆子,村里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他“慈为”。其实他并非胸无大志的书呆子。
年(同治七年)初春,康家惨遭不幸,年仅三十八岁的父亲因肺病与世长辞,弥留之际,谆训示,“谕以立志勉学,教以孝亲,友爱弟”。康有为当时还不满十周岁,治丧守孝。三个月后,前往连州祖父那里。
祖父更加尽心,日夜教导,有为遊父亲训,倍加努力,开拓了新的学习领域,读纲鉴、《通鉴》而知古今,览《大清会典》、《东华录》,而知历代史事和掌故,并阅邸报,而知朝事。日以继夜,深夜不。为避祖父劝阻,点如豆的油灯,躲在蚊帐中学习,不把手中的书读完不罢手,有时甚至通宵达且。
这时康有为已能比较熟练地写作诗文,年(同治八年)端午节跟随祖父去观看龙舟竟渡,居然能即兴赋诗二十韵,连州官及诸生均颇惊异,引起州人属目。一个姓金的吏目连声称赞为“神童”,并赠送漆砚和笔盒等数件。祖父经常带领他游览连州名胜,如北山寺,画不如楼,大云岩等地,他都能即景生情,当场赋诗。为避祖父阻,点着如豆的油灯,躲在蚊帐中学习,不把手中的书读完不肯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这一年,他的学习颇有成绩,尽读先秦诸子著作,进而研读宋儒学说,历史及名人传记,还“竟日杂览群书”。他读袁督师传时,见袁崇焕在明末国家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运筹帷,屡建战功,对袁的气魄、胆略和才学甚为景仰。
▲袁崇焕以古圣人、贤哲、豪杰的事迹和学行教导他,有为对乃祖的教诲心领神会,以经营天下为志,言谈举止都以圣贤为榜样。在与诸生的交往中,自视甚高,“大有霸视之气”。他性情严肃,不苟言笑,活像一个早熟的小大人。由于他史地掌故极熟,论文谈事引经据典,开口必称圣人,因此人们又送他一个难号,叫“圣人为”。
年同治九年,祖父奉调回广州,有为跟随返穗。目睹繁华的省会,耳目一新,广泛结交学友,增长阅历。他虽极好学,也爱写诗文,惟独极厌八股文,认为这文体太呆板,限制过严,不能充分表达思想。可是当时各级科举考试都必须考八股文,祖父对他不好八股文很是焦虑和不满,专他学八股。
此后六年间,在康有为的学习道路上,存在两种对立发展方向的矛盾斗争,常常使他陷于傍徨苦恼之中。一方面是他的祖父、康氏家族的诸位长辈,以及教授他的老师们,都一致教导他学习八股文,走科举考试的老路另一方面是他本人不愿意学八股,而追求经世致用的方向。
祖父为了教他学习八股文,曾先后聘请了陈暮生、杨学华、张以辅、吕拔湖、康达节执教。在两种学习方向的斗争中,有为只得违心地、不情愿地学些八股文。学起来味同嚼蜡,心不在焉,故“不就绳墨”,成效甚微。
▲八股文选文从年(同治十年)十四岁开始,他应童子试,连续两年都没被录取,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后来甚至“吐弃八股,名为学文,绝不一作。”为此受到“诸父极责,大诘之先祖前。”他祖父也很生气,当场自出题:“君子有九思,至念思难”来考他,他提笔写成十六小讲,各有警语,受到祖父的首肯,于是康有为不得不稍为从事八股文。
在十六岁这年的年底,参加社学考试,总算露了脸。除了作好自己的诗文外,还替其他五人作文,在一百多份考卷中录取十五名,他所作六篇文章全部中选,而且前三名都是他的杰作,诗也名列榜首。次年新正开课,又第一,祖父大喜,乡人赞誉然而,只有机会,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特别是离开祖父回到苏村时,获得较多的自由自学。他多么盼望着能在这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啊!
他督促自己读书有一个特殊的办法,每天早上拿五六本书放在桌上,右手拿一把很尖利的铁锥,用力往下扎,锥穿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锥穿三本书,就读三本,每天必定要读完一锥书。他纵观说部、集部、兵家学和杂史,涉猎群书。他“好为纵横之文,时时作诗,与兄弟乡先倡和”,颇得诗酒之欢。十六岁时,他偶然发现《红楼梦》残本,夕读完,有如黄梁梦,看破红尘,抛弃人世富贵声色,“罔然作出世意”。
▲《红楼梦》残本九江礼山草堂的“狂生”
年光绪二年,康有为的求学生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虽然受教于不少老师,但多为平庸之辈,对他帮助和影响不大,主要得益于祖父的家学,为他打下旧学的基础,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启发他树立宏伟的抱负。但祖父官职在身,无暇对其进行系统教育,有为十四岁以后,主要靠自学,“窥书甚多,见闻杂博,而无师承门径,惟凭好学而妄行,东得西扯,苦无向导”。祖父想给他找一位理想的老师,正好这一年有为以监生的资格,以康祖治的名字第一次应试落榜,祖父便把他送到自己的“畏友”朱次琦门下。
朱次琦~字子襄,号雅主,广东南海县九江堡人,人们尊称为朱九江或九江先生。乃声名赫赫的中大需,道光进,博极群书,学术造诣宏深,被公认为理学大师,其学根柢于宋明理学,以程顾、朱为主,兼采陆象山王阳明,并能合汉宋之长,而探源于孔子,形成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以经世致用为主,不为无用之空谈,研究中国史学历代政治沿革得失,最有心得。
著书甚富,品格高尚,特重气节,硕德高行为时人所崇敬。丰初年曾任山西省陵知县百九十天,政绩卓著。因官场腐败、弃官归里,在九江创办礼山草堂,收徒讲学,开始清苦的教授生涯,三十多年间,清延屡召不出,粤之大吏历次聘任广州学海堂山长,也坚辞不就,终生献身于礼山草堂。其教学的内容和宗旨,可以概括为“四行五学”。“四行者: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
五学:则经学、文学、掌故之学、理性之学、词章之学也。”四行是规范弟子的操行,属于传统的封德育,即所谓“修身”,五学以智育为主。他不但以此要求学生,且身体力行。他学识渊博,每议一事论一学,总是贯通古今“发先大道之本,举修己人之义,扫去汉宋之门户,而归宗于孔子”。康赞修年未冠即与朱次琦结为英逆之交,次琦在给赞修的信中,称他们是“性命之交,肺腑之语”。可见交谊之深。
▲康有为照片修曾先后将儿子达初、儿达、达节及侄孙有霖等送进礼山草堂。现在又将长孙托付次琦康有为来到礼山草堂,好象被位出色的导游领进了知识的殿堂,“得闻中国数千年学术之源流,治教之政变,九流之得失,古人群书之指归,经说之折衷”等等系统的知识,聆听九江先生的谆谆教导,茅塞顿开,感到了最大的享受和幸福,对朱次琦的品学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他“捧手受教,乃如旅人之得宿,盲者之睹明,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以圣贤为必可期,以群书为三十岁前必可尽读,以一身为必能有立,以天下为必可为。从此谢绝科举之文,土芥富贵之事,超然立于群伦之表,与古贤豪君子为群”。他知学术之广大,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研经穷史”,“博采纵涉,渔猎不休”。好象一株扎根肥沃土壤的小树,尽情地吸取养分,茁壮成长。天还没亮就起床学习,一直到半夜才就寝,这时他主要读宋的书,以及经说、小学、史学、故词章等,有时一天能读十几本书。
朱次琦受老友之托,对有为也悉心传授,刚一学,就以《五代史史裁论》为题,考他的学识根底。康有为模仿《史通》的体裁,征引群书,大发议论,一口气竟写了ニ十多页。九江先生给以“谈雅洽”的极高评价,并称赞说,这不仅是一篇好文章,简直是著成一本书了。这使康有为信心倍增,认识到著书立说也并不难,此后又作了许多文章,议论宏起,受先生的许。又常和礼山草堂高才生简朝亮、胡景棠等纵情讨论学术,互相启发,把过去所积累的知识融汇贯通,皆为我用,得到升华。
年6月光绪三年五月,正当康有为沉浸在读书的欢乐之中时,不料突然耗传来,因连州洪水暴涨,他祖父前往巡视,被狂海吞没。康有为弱冠顿失自己最崇敬的长者和严师,悲痛欲绝,回家奔丧,结苦庐于棺前守孝。三日水浆不入口,百日内吃成菜,终是年不吃肉,孝服不离身,一举一动均恪守旧礼法,“步不途”,人们笑其迁。祖父的逝世对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次年,他仍回礼山草堂,使心灵的创伤在苦读中得到缓解和补偿。
在新的一年里,康有为主要攻读《周礼》、《仪礼》、《尔雅》、《楚词》、《汉书》、杜诗等,都能背诵。又深入研读周秦诸子,历朝经说,史学政治掌故,无不“穷奥洞”。并旁及天文、地理、算术、乐律等领域,随时向朱九江请教。
▲朱九江开设的礼山草堂他在礼山草堂期间曾给人们留下许多趣闻轶事,有一次他闭目伏案,案头倒放着一卷《三国志》被九江先生发现他用指头被击书案,风趣地批评说,“你在目倒看《三国志》吗?”有为霍地站起答道,“是!”接着便把那倒放开的两顶一字不漏地背通出来。还有一次,先生带领弟子过西江去仰苏东坡当年南贬时遇风泊舟处的古迹,独他不愿同往,同学问他,他说“逆流之舟,何用仰?我要看的是王公的改制台。”
表明他敬佩王安石变法的勇气,人们以为他执,加给他“康”的号。康有为思想极活跃和敏锐,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尊长,不人云亦云,想敢说,这正是他后来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他的这一长处,还具体表现在这样一件事情上,九江先生非常推韩愈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原道》篇,经常向弟子们推荐,有为研究了诸子学说,认为韩愈不值得推崇,就当面向九江先生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韩愈的道术浅薄,影响到后代宋明清名家文章皆陷于空疏。谈道应该象庄子、子,谈治应该象管仲、韩非子。韩愈只不过写文章有点技巧而已,谈不上什么道术,《原道》篇也极肤浅,而浪有大名。康有为对韩愈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对老师片面推崇韩愈的否定。
朱次琦未能放下老师的架子,“乃笑责其狂”。同学们看到康有为胆敢否定唐代大文豪韩愈,并当面提出与老师相反的意见,都责其太不谦逊,太狂妄了,从此康有为被目为礼山草堂的“狂生”。康有为立志“雪祖宗之念耻,恢华夏之声教,存圣伦于将泯,维王教于渐坠”,遵循经世致用的原则,读了大量的书,可是一联系到现实,目睹国家贫弱,人民苦,时局艰危,却找不到挽救的途径,思想上陷入了极度的苦闷和矛盾之中。
▲康有为雕塑他意识到封建文化远离现实,“日埋故纸堆中,灵明”,于时局何补?即使象戴震那样的考据家,著书满家,又有何用?在这年的秋冬间,他苦闷极了,“沉饮聊自遣,放歌始愁绝。”想寻投一条新的出路,以求“安心立命之所”。于是“忽绝学捐书,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忽思有亲不事,何学为,则即束装归庐先基上”。
同学们对康有为“歌哭无常”的反常表现,都认为他得了精神病,在师生们的心目中,由一个礼山草堂狂安的“狂生”,旋変成一个疯的“狂生”了。康有为真的了吗?没有。这是他开始寻找真理、寻找救国救民途径、寻找人生道路,而又未能找到的急迫痛苦心情的外在表现。如其自述,乃“求道迫切,未有归依之时”的现象。
探索人生道路的新旅程
他在礼山草堂殚心竭力苦读三年,却没有找到救国救民之“道”照此下去,脱离现实成天钻故纸堆,只能耗尽毕生精力,而不会有什么结果,怎能不使他焦急苦闷呢?于是他对旧学产生了怀疑,感到此路不通,坐下来冷静思索,寻找新的道路,这是他有所觉悟,痛苦求素,走向光明的开端。
“燕雀焉知鸿之志”礼山草堂的凡夫俗子当然不可能正确理解康有为的心情和志向,反讥之为“狂生”。康有为终于在年冬辞別九江先生,离开曾经使他迷恋过的礼山草堂,返回苏村,进西樵山。
▲康有为旧照康有为在礼山草求学三年,并没有虚度年华,而是他人生途的要一站,是其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梯。朱九江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方法、宗旨等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理学政学之基础,皆得诸九江”。从后来他的维新理论和所创办的万木草堂,可以看到朱九江学术思想的影响和礼山草堂的影子。只是“有为之学从次琦入,而不从次琦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语:
离开礼山草堂之后,他对九江先生仍然十分敬重和怀念,认为他是自己一生中最好、最有学问的老师,所以“生平言学必推次琦”③。年朱次琦病近,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和山草堂诸子一起办理丧葬。后来常去扫墓,年作《朱九江先生文序》,对乃师推崇备至:“其行如碧霄青云”,“其德如玉学如海,其文如山”,“以躬行为宗,以无为尚,气节摩青苍”,“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再次肯定九江先生的教导,在他成长道路上的巨大作用“粗闻大道之传,决以圣人为可学而尽弃旧学,自此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