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一过,气温一天天降下来。但家住南京玄武区清溪村的老人孙明厚,每天都要往米外的香林寺沟跑一趟。他在后宰门西村39号的老房子,早在年就拆迁了,“现在的香林寺沟,看得我这个30多年的老居民高兴啊!”
1.6公里长的香林寺沟位于梅园新村街道,北接燕雀湖,南连内秦淮河,因为沿线违建丛生,曾是主城区最知名的棚户区之一。年初,香林寺沟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历时近3年时间,这块“城市伤疤”近日焕新归来,成为玄武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缩影。如今的香林寺沟,河道水清岸绿,游园鸟语花香,景观小品随处可见,再也不是周边百姓避之不及的旧模样。
黑臭河边长出“海绵城市”
以前的香林寺沟,一点也不“香”。
从农场巷到珠江路,两米多宽的香林寺沟,河岸破败不堪,一汪死水黑得犹如墨汁,连根水草也长不起来,更别说鱼虾。“臭就不说了,夏天只要一开灯,墙上一会功夫就歇满黑压压蚊子,看得瘆人!”打小就生活在河边上的老居民方林,对香林寺沟的记忆就是三个字:脏、乱、差。
玄武区不是没有整治过这条河,但因为周边房屋年代久远,基础配套严重缺失,居民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垃圾、污水直排入河,不少居民甚至在河边倒马桶——因为公厕离得太远。再加上上游来水本身就不足,往往水质好转没几天,河道又重返黑臭。小修小补无济于事,只有系统治理,才可能彻底改善香林寺沟的水环境。
片区综合整治最重要的事,就是水。清淤疏浚、控源截污、岸坡修整、管网摸排、水草补植……治标治本,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香林寺沟的水变清了,也动起来了。为确保水质不回潮,玄武区城建集团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雨水花园生态景观模式,并依托物联网技术,在景观下方埋设传感器,对海绵城市运行信息的全天候监测。
再看现在的香林寺沟,尽管工程尚未完全结束,但废弃的水闸已经拆除,潺潺溪流一路向南,岸边的老树还保留着当年的风采,新栽的绿植生机盎然。“再也想不到,黑臭河能变成现在这样,没有拆迁的老邻居,享福了!”孙厚明一脸羡慕。
棚户区旁建起“亲子乐园”
老房子拆迁之前,方林和年迈父母在香林寺沟各有一处26平方米的小屋,尽管多年“蜗居”,但他却很知足,“比起住在河边棚房里的邻居,我们好歹还有个院子。”
香林寺沟治理难,有其历史原因。40多年前,因为住房紧缺,一批回城知青在这里临水而居,依树而起,搭起了简易房。久而久之,河道两岸挤满了低矮棚户,不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消防车、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玄武环境集团董事长李海沅,此前就在梅园新村街道工作,对这里的情况再熟悉不过:“看到群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心里堵得慌!”
根据走访调研,香林寺沟片区整治征收面积3.8万平方米,涉及余户居民,工作量不小。但出乎预料的是,征收通知下达不到两个月,几乎所有居民都在协议上签了字。“早就盼着拆了!”方林依然记得,当时合同还没签,他就把钥匙交给了工作人员,“有条件的都搬走了,政府帮我们办好事,哪能不配合?”
棚户区退出了岸线,保留的老小区立面翻新,空间重新规划,防盗窗、晾衣架、空调棚全部更换。靠近珠江路的游园广场上,桂花、腊梅、银杏、乌桕错落间隔,大片绿地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让留守居民王秀英感触最深的,是北段的儿童乐园。按照设计方案,这里原本要建一个停车场。但居民议事会上,更多人希望能有个孩子玩耍的空间。“没想到城建集团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她说,在老汽修厂的原址上,听声筒、跷跷板、沙坑、健身器材很快就装了起来,周围还铺上了彩色的步道。
老街巷里重现“红楼遗韵”
《红楼梦》第十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原来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红学专家考证,文中铁槛寺的原型就是明城墙旁的香林寺,这里,还曾是曹雪芹的家庙。
多年前,南京城的善男信女划着小船,由内秦淮河拐进香林寺沟,一路抵达寺庙,场面蔚为壮观。但香林寺早已没有当年的风光,仅存的大医院。数年前,玄武区为保护历史遗存,将医院搬离,这座空置的古刹,几乎被岁月遗忘在小巷的尽头,只有屋脊两端的兽吻,和柱础上刻着的蝠(福)、鹿(禄)、兽(寿)等吉祥图案,无声诉说厚重的历史。
“老城更新,该升级的是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该留住的是人文底蕴和集体记忆。”李海沅说,香林寺沟综合整治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香林寺拭去历史的尘埃,重现“红楼遗韵”。擦亮这张“文化名片”,玄武煞费苦心:以“香”字为基础设计的LOGO贯穿全线,下沉式亲水步道呼应了曹家沿河前往家庙拜祭的典故,新增的跨河栈桥、复古凉亭和石墩石柱,演绎着别样风情。
让香林寺重新焕发光彩,可达性是前提。过去,逼仄的香林寺路连会车都费劲,短短一公里多还开了废品回收店、印刷厂和汽修厂。每逢货车送货卸货,一堵就是半小时。眼下,3家企业已经搬离,路面拓宽、杆线下地等道路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岸线清理后腾出的大片空间将被科学利用,小巷将彻底告别拥堵。
和香林寺共用一道围墙的宇花小学,也有了近70年历史。副校长韩旭目睹了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的是,因为拆迁,家住棚户区的孩子上学远了,“可没有一个家长抱怨,看着这里一天一个样,都说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香林寺沟的“重生记”,何尝不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