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朱元璋成功登基称帝之谜
蒙古人的统治相当不得人心,把老百姓分成四等人的政策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色彩。再加上贪官污吏的盘剥和连年的天灾人祸,短短不到年的时间,元朝的统治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终于,老百姓忍不了了。韩山童大喊一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带领着劳苦大众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起哄架秧子、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老传统,一看有人带头,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各路英雄豪杰不计其数,这其中就有我们的朱重八。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各路好汉中,朱重八只不过是其中一只不起眼的小虾米罢了。论势力,老朱比不上渔民出身,有一帮发小儿的陈友谅;论财力,父母都被饿死的老朱更是和私盐贩子张士诚没法比。而就是这个各路带头大哥眼中的小弟,却干掉了其他几路实力强大的起义军,奇迹般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从牧童到皇帝的巨大跨越,也让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成功励志的标兵。
看到这.人们自然而然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一无所有的朱元璋为什么能够最终登峰造极,位居九五呢?
这件事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莫非是天赐神力于朱重八?又或者是老朱家的祖坟冒了青烟,祖先们的在天之灵在庇佑他吗?
我们分析,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尊重知识。
朱元璋积极网罗天下名士,这些人包括后来的开国丞相李善长,文臣之首宋濂,以及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刘伯温。关于刘伯温,有很多传说。
刘伯温
刘伯温,又名刘基,艺名刘半仙,是朱老板身边的重要谋士之一,其传奇指数堪比三国时代的第一谋臣诸葛亮。传说这个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仰知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呼风唤雨料事如神,整个一个超人。不过他的特异功能可不是娘胎里带来的,而是拜一位高人所赐。
话说那一年,刘伯温还不是刘半仙,有一天他在山中打坐,忽然奇迹发生了,他看到山上出现了四个大字——“山为基开”,意思是说这个山是为你刘基打开的。
他当然很好奇,于是就走上前去,看到了一扇山门,走到跟前门就自动打开了,里面躺着一个人,这个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是个很有型的道士。
道士的枕头与众不同,居然是一部集天下兵法之大成的兵书。道士不用看就知道进来的人是谁,因为“山为基开”嘛,别人是进不来的,然后他就开口讲话了,他说:“我这里有一部兵书,如果你明早能把这部兵书一字不落地背下来,那么我就把它传授给你。”
经常看武侠小说的朋友们一看就明白了,这情节怎么这么眼熟:一个小虾米机缘巧合得到一本武功秘籍,潜心修炼几年以后立刻成为江湖中的顶尖高手。当然,在刘基那个年代应该没有什么武侠小说,但是以他的聪明才智来讲,就算是没看过武侠小说,也知道自己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
再一看老道那本兵书,好家伙,不愧是号称集天下兵法之大成,被誉为兵书中的霸主的超级兵书,比牛津词典都厚!这要是一般人,别说背下来了,估计中途不带上厕所地一口气看完都够呛。
但是刘伯温不愧是刘伯温,他有一种天生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笔者自认为记忆力超群,小时候上语文课,每次老师要求背诵课文的时候总能第一个背完,为此很是得意了一阵。后来看到刘伯温前辈的事迹以后,才明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个道理,再也不敢得意了。第二天早晨,刘伯温轻松搞定了整本兵书,当然也就得到了道士的真传。
就这样,一代牛人刘半仙华丽丽地诞生了。
良禽择木而柄,以前的刘基充其量也就是个燕雀,估计一辈子也就在山沟里窝着了,但是现在的刘伯温已经变成了鸿鹄,再在山沟里窝着就不像话了,所以刘伯温这只鸿鹄要去寻觅一棵有前途的大树了。
正巧这个时候朱元璋刚刚打下金华,需要一位熟读兵法又能掐会算的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他听说浙东一带有个刘基颇负才名,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写信邀请。刘伯温掐指一算,这个人日后必成大业,跟着他一辈子有肉吃。于是,一个求贤若渴,一个寻觅明主,两人一拍即合,正是“梦里寻她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然,朱元璋手下的能臣猛将不止刘伯温一个,但是从他对刘伯温死缠烂打、紧盯不放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对于人才的渴望,对知识的尊重。
后来,朱元璋又招揽了许多饱学之士,这些人为他后来打败强敌、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战略得当。
当时,朱元璋的斗争战略就只有九个字而已。这九个字并非笔者杜撰,也不是朱皇帝原创,而是出自一位叫朱升的学士之手。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打下了徽州,到当地名人朱升家做客,朱升为他进献了九字口诀,叫作“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是个好学生,他虚心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并把这九个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最后按照这九字策略一步一步地取得了天下。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一头雾水:这九个字很通俗啊,没什么高深之处啊,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涵义呢?
“高筑墙”并不是叫朱元璋解散部队出去打工砌墙,而是说要建立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而且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根据地,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在前线打起仗来才能安心、踏实。
“广积粮”就好懂多了,因为军队打仗就要吃饭啊,人家来当兵,做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买卖,为的不就是有口饭吃吗,没有粮饷就没法打仗,任你神仙在世也玩儿不转。所以,经济实力很重要。
“缓称王”,这个意思也很明白,就是不要马上称王。老话说得好“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王的人很多,大家互相盯着,看谁先当,谁敢第一个称王我们就合起伙来把他灭了,三国时期的袁术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在实力不够,条件不成熟的时候称王,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九字方针,并把它奉为至宝,这使他站在了不同于竞争对手们的另一个高度,帮助他成就了皇图霸业。
朱升
有了军师,有了正确的方针,朱元璋第三个成功的原因就是他的部队纪律性强。
小弟时代的朱元璋先生一开始的班底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都是附近前来投军的农民,没有什么理想,就是希望能混口饭吃。朱元璋为了整肃这支农民军,下了很大力量。
有一年军中缺粮,朱元璋下令节约粮食。偏偏就有人搞破坏,这个人还是个官二代,他老爹正是赫赫有名的大将胡大海。
这位胡公子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他竟敢公然违抗军令,拿粮食去酿酒,还梗着脖子叫嚣:“谁敢动小爷试试!我爸是胡大海!”
朱元璋得知此事,素来军令如山的他勃然大怒,要把胡公子就地斩首。
有人劝他:“大帅,现在胡大将军正在前方冲锋陷阵呢,要是知道儿子被杀很可能会叛变,您可要三思啊。”
这事儿要是换了别人可能要缓一缓了,但是咱们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凡是破坏他命令的人,阻碍他成大业的人,无论是谁,无论中间有什么利害关系,一律杀无赦!
倒霉的小胡就是想不开,非得和老板对着干,结果就这样光荣献身了。要是当初低调点儿,熬到朱老板统一天下,作为开国功臣的儿子,又在老板创业阶段就投身此项事业,怎么着也能混个大官当当。
朱元璋就靠着这样严厉的措施和坚定的决心,把自己的军队逐渐治理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百战雄狮。
公元年,朱元璋在现在的南京,当时的应天钟山脚下祭天,正式登基称帝,大明王朝诞生了。当年那个一贫如洗连父母都无钱埋葬的牧童,那个无依无靠讨饭为生的小和尚,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