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道教讲究四不吃,三不问,为何有些东西
文·段宏刚
鲁迅先生在《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这句话传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二是以道家思想来解释万事万物都能说得通。
鲁迅所说的“道教”实际上是指广义上的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是一套完整的、成体系的文化理论和践行方法。道家思想跟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合在一起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简称“儒释道”,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六祖慧能和老子。
道家思想由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创建,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最早的文化流派,对中华民族方方面面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无法离开道家思想的滋养,人们遭遇的上至宇宙下至民生的困惑,用道家思想都可以解决掉。
大约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完备的民间组织,诞生了教义、规范、戒律、修持方法等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修行者的言行,并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和肯定,由此,道教正式产生,一直传承至今。
在普通大众眼里,道教修行者往往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他们清静无为,远离红尘的喧闹,隐居在山野之中,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看起来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让凡夫俗子非常羡慕。
实则不然,道教修行者同样要遵守许多清规戒律,“四不吃三不问”,就是他们必须遵守的禁忌。
道教讲究的“四不吃三不问”究竟是什么?
道教比起佛教,没有那么繁琐的清规戒律,修行者可以吃肉喝酒,还可以结婚生子。
道教虽然不反对修行者吃肉,但有四种肉不能吃,这就是“四不吃”的来源。
“四不吃”是指牛肉、狗肉、乌鱼、鸿雁四种动物不能吃。原因如下。
一,不食牛,牛是善的象征,也是圣物。
中国传统文化里,牛一直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诗文和绘画里,赞美牛的作品数不胜数。
道家劝善书《牛图经》这样赞美牛:劝人听我说因由,世间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齐用力,四时辛苦未曾休……劝君食味将牛戒,无牛亦有好珍馐,人从是处行方便,无量阴功万古流。
梅尧臣的《耕牛》写道: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鲁迅先生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艺术家们之所以这样赞美牛,是因为在农耕社会,牛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工具和社会资产,农业生产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牛,把牛看作是古人的衣食父母毫不为过。
因此,古代许多朝代禁止杀牛、吃牛肉。
正因为牛有温驯、勤劳、乐于奉献、普度众生的本性,因此,它被看作是善良的象征。
另外,相传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坐骑正是青牛,在青牛的陪伴下,他铸就了经典《道德经》,因此,道教中人将牛看作是是神圣之物。
二,不食狗,狗是忠的象征。
大约在1.5万年之前,狗被人类从野狼驯化而来,从此成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忠诚、机灵、勇敢、防范意识强、领地意识强,在看家护院、狩猎、追踪等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给人类的帮助巨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
常言道: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只狗只要认定一个主人,不论主人贫穷富贵,它自始至终都会不离不弃,忠心耿耿,直到老死。
狗的这些品质让它享有了“忠诚”的美名,在道家修行者眼里,食狗肉者是不忠不义之徒。
三,不食乌鱼,乌鱼是孝的象征
乌鱼就是人们俗称的黑鱼,在道家眼里它被称作“孝鱼”。
乌鱼在产卵时期视线模糊,两眼昏花,看不见任何东西,没有办法外出觅食,只能忍饥挨饿。然而,乌鱼崽在这时会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充当母鱼的食物,让母鱼得以存活下去。
道教修行者认为,乌鱼崽的孝道精神非常可贵,主动把乌鱼崽的行为跟民间传说“割肉救母”,以及“二十四孝”里“卧冰求鲤”等故事联系起来,即使捉到乌鱼,也会放生,坚决不会食用。
然而,普通人对乌鱼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人们认为:乌鱼很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道教的看法却恰恰相反,这说明道家修行者的思想境界远远高于常人。
四,不食鸿雁,鸿雁是贞的象征。
鸿雁常年在高空飞翔,一副不同流俗、志向高远的姿态。古人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看到翱翔在高空中的鸿雁,常常让人联想到鸿鹄之志、桀骜不驯、清新脱俗等成语。
实际上,鸿雁还有一个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对爱情忠贞不渝。成年后的鸿雁,如果找到了伴侣,这对伴侣就会一辈子厮守。如果有一只死去,另一只到死也不会重新再找别的伴侣,甚至会跟着殉情。
鸿雁对爱情如此忠贞和执着,不仅让文人骚客感动,也让道家修行者感动,因此,道教修行者绝不食鸿雁。
可以看出,道教的“四不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两者有如漆似胶的关系,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善、忠、孝、贞的推崇。不善、不忠、不孝、不贞之徒,在道家眼里,即使在常人眼里,都不是好东西。
道家的“三不问”分别指不问年龄、不问俗事,不问籍贯。
一,不问年龄。
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家修行的意义在于,通过修行来领悟大道,探寻生命的真谛,最终实现天人合一、长生不老的大境。
然而,每个人由于悟性和造化不同,道行也呈现出高下之分,有的人白须飘飘方才迈入道门,有的人风华正茂却领悟了大道。所以,年龄的高低并不能代表道行的深浅,道家修行者相当忌讳询问年龄,不论是问还是被问,都很忌讳。
二,不问俗事。
“既来之则安之”,对修行之人来说,自己当初选择来修道,那么,安心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正事。
世俗中的功名利禄已经与自己无关,如果无法了断红尘,肯定会阻碍自己的修行,让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如果遇到世俗之人,向他们询问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则非常失礼。如果俗人向修道者主动谈这些,或者询问修道者的日常生活,被认为是不尊重修道者。
三,不问籍贯。
出门在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如果看到一个道士上前询问他的老家在哪里?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常言道:身在红尘外,心居水云间。修道之人都是出世者,追求天人合一,把世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时光长河里的匆匆过客,在茫茫宇宙里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说出自己的故乡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