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鱼变的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共读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题画诗《墨梅》,以冰肌玉骨的梅花,寄托作者高洁傲然的情怀,同时也是一个人不随波逐流、内心自信与定力的体现。我们每个人千差万别,正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蜩与学鸠,它们皆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生存方式,都是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
《逍遥游》蓝雯轩插画
本期共读,就由深圳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的陈思辰同学和他的爸爸陈海鹏朗读易中天的《鱼变的鸟》。让我们跟随朗朗读书声,一起领略鲲鹏与学鸠的魅力之处,感受自我的价值。
今日共读
《逍遥游》左逍唯插画
陈思辰、陈海鹏:自我的魅力
·点击收听·
鱼变的鸟
作者:易中天
共读者:陈思辰、陈海鹏
北海有一种鱼,名字叫鲲。
鲲,不知有几千里长,看上去就像日本。
它变成鸟,就叫鹏。
鹏,也大得不得了,也不知有几千里长。
变成鹏以后,它就从海上飞起来了。
那真是一种极为壮观的景象:原本无风三尺浪的海面忽然刮起龙卷风,旋转的气流直上九万里。鲲鹏便在这旋风中一跃而起,展开的翅膀就像从天顶垂到海面上的云。海上水波相激,浪花飞溅,高达三千里。
就这样,它将用六个月时间从北海飞往南海。
于是,鴳雀就笑起来了。
鴳读如宴。鴳雀就是鷃雀,鷃和鴳读音一样。鴳雀是生活在麦田里面的候鸟,也叫老扈或鹌。每到秋收的时候它就会飞过来,叫起来,催着农民收麦子。
意思是:快点快点,再不动手就晚了。
古人称晚为晏,所以叫它鷃雀或鴳雀。
总之,这是一种很小的鸟。
而且叽叽喳喳。
《鷃雀》工笔画
我们不知道,鲲鹏飞过田野那天,是不是正好赶上秋收季节,当然也不知道那时鴳雀在干什么。反正鴳雀是看见鲲鹏了,而且还嘻嘻哈哈地笑了。
那么,鴳雀笑什么呢?
它说,这家伙是要上哪儿去呀?你看我们,飞到树梢就停下来,实在飞不高就落到地面。像这样在蓬草和葛草上面翱翔,不也很好吗?这家伙要干什么呀?
跟鴳雀一起嘲笑鲲鹏的,还有斑鸠和蝉。
它们都说:是啊,是啊,跑那么远干吗!
鲲鹏却不予理睬,只管飞自己的。
庄子管这,叫:逍遥游。
《朱雀》吴俊达插画四川美术学院
这是一个常常被用来励志的故事。
讲故事的人会说:我们应该学习鲲鹏,要有远大的理想。不要像鴳雀那样胸无大志,苟且于蓬葛之间。
但是抱歉!你们搞错了。
讲这种话的当然也有,比如陈胜。
原文是:燕雀安知鸿鸡之志哉!
哈哈,此燕雀可非彼鴳雀。
庄子也不是陈胜。他绝不可能励志,更不会说鴳雀不如鲲鹏之类的话,尽管庄子对鴳雀不以为然,甚至还颇有讥讽。但是这种态度跟鴳雀能飞多高多远,有没有雄心壮志毫无关系。那样想,是误读了庄子。
为什么呢?
因为海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庄子看来,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有人的,鸟有鸟的,谁都不比谁高明,谁都不比谁正确,谁也别想改变谁。
由此不难推论,大自然赋予的生存方式,也应该是鲲鹏有鲲鹏的,鴳雀有鴳雀的。既然如此,鴳雀荷且于蓬葛之间,请问有什么可笑,又岂能嘲笑?
那么,庄子难道没有嘲笑鴳雀?
当然嘲笑了,因为鴳雀可笑。
怎么可笑?
哪里可笑?
有什么不对?
嘲笑鲲鹏。哈哈哈,你飞那么高干什么?你飞那么远干什么?这就可笑。为什么可笑?因为我的人生与你无关,鲲鹏的人生也与鴳雀无关,鴳雀笑什么?何况那大的一声不吭,小的反倒嘲笑大的,岂不滑稽?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肯定自己的活法而去嘲笑别人的生存。要知道,自然界每个物种的生存方式都是天之所赋,谁都没有权力剥夺,没有资格嘲笑。如果偏要去嘲笑别人,最后被嘲笑的就是他自己。
鴳雀成为反面教员,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赏析
本文来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节,《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逍遥”之境。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字里行间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画像
庄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关于作者
易中天,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作品。
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关于共读者
爸爸丨陈海鹏
公司财务总监
儿子丨陈思辰
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
二(4)班学生
对话共读者
陈思辰,从四岁开始读国学经典,已经坚持5年,喜欢背诵古诗词,爱看课外书籍,热爱运动,坚持、勤奋、自信、自律是学习的座右铭。
您能用简洁的语言替我们概括一下这个《鱼变的鸟》的故事吗?
陈海鹏:鴳雀安知鲲鹏之志哉。那到底鴳雀和鲲鹏需要比较嘛?在庄子看来,不需要,因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谁都没有权力剥夺,当然也没有资格嘲笑。
你在理解《鱼变的鸟》时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你现在是如何理解的呢?
陈思辰:有的,我有两个疑惑,第一个是为什么鴳雀要嘲笑鲲鹏呢?爸爸告诉我,鴳雀觉得自己在田野和蓬蒿之间翱翔挺快乐的,不明白鲲鹏飞那么远、那么高要干啥,觉得他这样做没有意义。第二个是鴳雀这样嘲笑对吗?爸爸又告诉我:这样嘲笑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只肯定自己的活法而去嘲笑别人的生存,如果偏要去嘲笑别人,最后被嘲笑的反而是自己。
你通过学习《鱼变的鸟》会联系到你的日常生活吗?
陈思辰:会的,我想起了每次考试,总有别人考得不好,我们不能嘲笑对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又想起了我们篮球的友谊赛,激烈的比赛最后是我们赢了,而且比分差距比较大。比赛结束后,教练引导我们手拉着手,一起向对方致敬,并且说:“向COCOCITY队伍学习”,他们也向我们致敬,同时说:“向八号仓队伍学习”。教练说的友谊和相互尊重,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理解更深刻了。
延伸:对自我的追寻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因这些不同而变得更加耀眼、更具魅力。每个人在世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就要不断追寻自我的存在。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王頔创作的手绘故事《寻》,循着心中的光亮,去抵达美好的领地。
考点分析
认识自我,珍视自我价值,不仅是每个人人生的关键词,也是每年高考的热点。年全国高考卷三卷就以如何更好地看待自己为主旨,一方面引领青年学子要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联系,观照“我之外的世界”;另一方面引导考生明确自己与外在要相处融洽、和谐发展,必须首先不忘审视自己,“照镜子”正确认知自己的魅力,同时发现不足,“绘制画像”修正不足、提升自我。
本题内容贴近考生所处的角色,书信话题与“青春、自我、担当”紧密相联,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分享和自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要涉及“如何塑造更好的自己”的内容,均符合题意。在思考方向上,考生可以回忆过去,通过记录自己在高中三年的成长历程,畅谈对“照镜子”的感悟;也可以直面当下,通过对得与失的反思,提示新生应该如何做才能在“照镜子”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照镜子的少女》西班牙毕加索油画
结束语:人生是一场修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要珍视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扬善补缺,对自己,既不自轻,更不骄傲,对他人,既不嘲讽,更不嫉妒,善于从自我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联中,寻找各种镜子,观照自我,认清自我,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来源:站酷
本期共读传统文化专题
《鱼变的鸟》
共读者:陈思辰、陈海鹏
供稿:深圳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
绘本《寻》
作者:王頔
供稿:中国传媒大学
版权声明:本期音频、绘画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勿商用。文中部分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持相关证明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共读
专业指导: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委员会
专业支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专业协助: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会
社会协作:北京水木创课教育
策划编辑:银河视务所新华号
首席谢春风
沈培
总编辑:张书云
荣誉主编:冷雪玲
主编:旖绯
副主编:林莉、陈嘉聪
编辑:杨凯晴、罗晰月
“共读”,以阅读赠智慧,以阅读育人格。可以是亲子读、师生读、同学读,或是其他角色的结伴朗读;读诗歌、散文、小说、科普,或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养分;大中小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可参与。我们向您征集“共读”的音频或视频、读后感及相关素材。分享阅读,共同进步,快来投稿吧!投稿邮箱:gong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