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两京一都制到南北两京制,为何明朝经历六位

发布时间:2024/9/13 12:15:04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148116242762&wfr=spider&for=pc

两京一都制到南北两京制,为何明朝的都城经历了六位皇帝还是定不下都城?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两方各司其职,南方重商,是各朝各代的经济中心;北方重政,镇守边疆,抵御匈奴,国之根本的兵力以及权力中心都在北方。

也正因为此,定都的决策也成为了所有开国皇帝的心头大患。

明成祖朱元璋胸怀韬略,从一介草莽之流,步步为营,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谓是英武无双。但有一件事,却是朱元璋自开国以来都无法除去的心病,甚至直到他死去都没能亲眼见证——那便是究竟定都何处。

国都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不可以轻易变更。但纵观明朝,定都之路十分曲折。

从明初的“两京一都”到后来的“南北两京”,从永乐至正统历经四代,在近四十年的时问里跌宕起伏。北京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从“行在”到“京师”、再回到“行在”、最后确定为“京师”的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明朝的历史,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四位皇帝在定都一时上迟迟难做出抉择。

两京一都制的起源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统帅水陆大军,在经历了不到10天的战斗后,终于将金陵攻了下来,要知道这已经是朱元璋第三次带兵攻打这里了。自那以后,朱元璋便将金陵改名为应天府,作为他一统天下的根基。

洪武元年(公元年),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群雄争霸后,朱元璋终于在应天称帝,并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金陵,也就是之后南京、建邺、建康。这里的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地势险要,使得历史上诸多政权将它设为一国之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曾赞叹南京,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属实是帝王都城。

可朱元璋却并不满意应天,虽在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但却没有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以他看来,历史上凡是将应天设立为都城的朝代气数都很短;而且地理位置上而言,位于国家的东南部,对北方的控制显得鞭长莫及。

而且最重要的是明朝皇宫是填燕雀湖建造的,地势隐隐有下沉的迹象,朱元璋认为这样会影响到皇家的风水。

后来,朱元璋下令派兵攻打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大臣中有人建议将都城就定在这里,朱元璋稍加思索后,决定亲自前往汴梁进行考察。

以他看来汴梁的位置虽然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显然还不如应天。但是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当时西北还未平定,汴梁作为补充兵力和运送粮草的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地都各有各的好处,听着大臣们接连不断的谏言,朱元璋也是头疼不已。应天作为他的龙兴之地,自然有着很深的感情。明初的文武百官也大多是江浙人士,相对而言他们也更愿意呆在应天。

不仅如此,南宋年间,我国的经济中心就已经完成了南移,至明初时,南京地区的经济繁荣和雄厚的财力,就已经达到了全国最顶尖。

直到最后,还是没有做出抉择的朱元璋只好借鉴南北两京的古制,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南京的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的。

洪武二年(公元年),随着朱元璋平定陕西,定都之事再度提上了议程。大臣们意见不一,提出了许多候选的城市,诸如长安、应天、洛阳、汴梁几地。

此时别出心裁的朱元璋竟提出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临濠在元朝时被称为濠州,洪武七年改名为“凤阳”,位于今天安徽凤阳县。

临濠是朱元璋的故乡,将都城设在这里,自然有朱元璋想要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但群臣中却无一人敢反对。

于是朱元璋一声令下,在临濛仿造南京的规制营建了中都。如此一来,在明朝建国初期,就形成了应天、汴梁、临濠三都并存的两京一都制。

在之后的时间里,朱元璋一直都有想将中都凤阳作为明朝国都的想法,虽说天子一言重于泰山,但群臣中还是有人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斗胆提出了反对意见。

重臣刘基坚决反对朱元璋的想法,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表示凤阳虽然是皇帝的故乡,但却并非建都之良地。可光凭刘基一人的说辞,实在无法动摇朱元璋建皇宫的心思。

一年之后,为了打击常年盘踞于东南一带的地主阶级,朱元璋下令迁江南十四万户百姓至凤阳,并且不允许他们私自离开。与此同时,在离皇城南十里处,朱元璋下令开始了大规模扩建明皇陵,为其父母与兄嫂建造规格更加宏大的万年吉地。

但随着工程的逐渐进展,凤阳城的弊端也渐渐显露了出来。

表面上来看,凤阳的地势高亢,四周围山,东南有濠水,北面有淮水,虽算不上是风水宝地,但也十分符合好风水的要求。但实际上此地的地形并不开阔,并不符合建都的要求。

而且从朱元璋下令迁徙江南富商来此的这一手段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想要利用商人带动凤阳的经济。为此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修建皇宫,民宅,还推行政策让凤阳人民直接免了十年的徭役

这一条条看似优惠的政策,却始终没有达到吸引人才,吸引地主的作用,反而许多江南世家为了逃回江南,不惜佯装成乞丐逃出城去。

一直到了洪武八年(公元年),朱元璋巡视凤阳中都的建设情况后,不敢相信自己耗费倾国之力打造的都城竟然没有百姓愿意来居住,为了节省开支,朱元璋迫不得已以“劳民伤财”为由,下令停止了宫殿的建设。

而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朱元璋身边的很多功臣都是他的老乡,江淮人在朝堂之上占了很重的话语权。江淮功臣居功自傲,常有违反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谋私。朱元璋对于臣子结党之事十分警惕,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实力。

于是在明朝之后的岁月里,中都凤阳被陆续拆迁,最后仅仅被当成了禁锢皇室宗族罪犯之地。

迁三山填燕雀的民间传说

洪武十一年(公元年)正月,朱元璋正式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南京正式以大明王朝的国都出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抉择了十几年的国都之事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但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南京皇宫的地势下沉确实的影响到了一国之风水,使得朱元璋直到驾崩时都遗憾不已。

当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之后,不肯利用旧朝的宫殿,担心旧宫风水太差,使得自己重蹈前王朝短命的覆辙。

刘基在奉命为新皇宫选址,勘测后,他看重的一块风水宝地正是燕雀湖所在之地。

可就修建皇宫而言,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一旦发生战乱极易受到外敌的入侵,并非是绝佳之地。于是朱元璋为了修建新皇宫,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填湖,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让人在殿基之下打入了无数密集的木桩,盖上巨型的条石,最后才在上面修建皇宫。

因为此次填湖工程之浩大,使用的石土树木不计其数,故南京的民间就有了“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

时至朱元璋定都南京之际,尽管已经采取了种种有效的办法,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

古代皇帝建造宫殿一直都十分讲究风水,想要让自己的皇权万代相传,必须要以南低北高的地势修建,代表国家的气运节节高升,有着一飞冲天之势。但明朝皇宫地基下沉之后,反而变得北低南高了。

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受朱元璋之命前往关中勘测地势,隐约中有想要迁都的打算。以朱标之见,更倾向于选择作为西安作为首都,因为西安曾经为唐朝和西汉的王都,王气十足。

之所以没有考虑北平是因为,朱元璋想要将它留给最喜欢的四子朱棣作封地。为此二子秦王颇有怨言,惹得朱元璋将他囚禁了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于第二年就病逝了。本来有可能再次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之中。

年近七十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再没有经历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宜。驾崩前亲笔撰写的《祀灶文》,更是表达了他万般无奈的心情。

“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这位开国之君直至临终前都没能解决国都一事,最终也只能将希望寄托给自己的后人,听天由命。

两京制

建文四年(公元年)六月,大明朝的京师被打着“靖难”旗号的燕王攻破,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于南京登极,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并不喜欢被战火洗礼过,变得破败不堪的京师。于是大明朝的新京师的定夺,再一次被提上了议程。永乐十九年(公元年),北京被确定为京师,南京城虽然不再是京师了,但它一整套完善的中央机构和制度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并在南方地区依然发挥着作用。

至此,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被彻底放弃后,颇有特色的明代二京制正式形成了,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才结束。

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使得朱棣从他侄儿的手中成功夺得了明朝皇帝之位,虽然洪武和建文两朝都以南京城为京师,但新即位的朱棣并不喜欢这里。

永乐元年(公元年),朱棣正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兴师动众的展开了迁都的各项事宜,并往北京大规模的移民,皇城、宫城和主要的宫殿也正积极准备起建。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建设的规模之大整整耗费了十五年的时间,有二十三万的工匠、上百万的民夫和大量士兵被迫投入到宫殿的建设工程中。全国各地担负繁重劳役的劳动人民,更是不计其数。

从前人的角度看来,朱棣此举实在是过于冲动,才刚刚夺得政权就如此的兴师动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北方的少数民族可还在虎视眈眈,来回调遣大量的士兵,无异于是将国家置于险地。

但当我们纵向分析朱棣迁都的原因,就不难发现朱棣此举也是经过多方考虑才下定决心的。

从局势上分析,当时大明朝的主要军事威胁就在北方,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棣迁都于北京,对于控制北方的少数民族十分有利。而且建文遗臣大多是江淮人士,迁都北京可以斩断其势力根基。

从个人上分析,朱棣是篡位,并非是正统即位,所以对朝廷的控制力不够强。建文帝一直下落不明,朱棣害怕他突然卷土重来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北京作为朱棣一直以来的大本营,迁都北京无异于是将对国家的控制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自己皇权的稳固。

洪熙元年(公元年),朱高炽下旨修缮南京皇城,并表示自己将在明年返回南京。这就意味着南京将再度成为京师。

但朱高炽的突然驾崩,使得局面再次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后,对于定都南京还是北京也还是犹豫不决,一直到他驾崩也没有定论。

正统六年,朱祁镇才正式下诏将北京作为大明的京师,而南京则为留都。

从洪武元年(年)到正统六年(年),前后经历了六位君王,耗费了整整半个世纪,大明王朝定都的事宜才终于彻底解决。

无论是最初的“两京一都制”,还是一直到明朝结束的“两京制”,朱家的皇帝们守住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为了定都之事可谓是煞费苦心。

北方少数民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6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