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司马迁称陈胜为世家农民出身振臂高呼,何来

发布时间:2025/1/7 18:47:1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从建立帝国到最后的分裂,秦国只用了十年,但秦国一统天下却是好几代秦人努力的结果,无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确实为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因为这些功劳将秦始皇拖入了无尽的深渊。上回我们了解秦国走向分裂的原因,以及何种人群在这次分裂中所起到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首先发难的是谁?让庞然大物的秦国四分五裂。是是非非都已成过往,但这些过往足以警示我们一生。

01鸿鹄之志

对秦国首先发难的当属陈胜吴广两人,在我们所学义务教育的课本中,有这么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直到现在,这句话还广为流传至今。这句话出现在《陈涉世家》中,除此之外通过这篇文章可看出陈胜有大志向,能够说出此话非同一般人,作为戌卒中的头目,陈胜因为下雨不能完成任务,就这样“草率”地选择起义,陈胜是个聪明之人,在起义之初还慷慨激昂发表了演说,从今天来看就是所谓的“出师有名”。既然已经决定“反了”,那就做得彻底一些,陈胜将自己立为大将军,并且将吴广立为都尉,从大泽乡开始一步步对秦国进行蚕食。每到一处必然会大肆宣传秦的暴政,在反抗人数逐渐增多之时,各路豪杰推举陈涉为王,名号为张楚,大意是”张大楚国“的意思。从今天来看,陈胜此人并不是一名莽夫,还是一个懂得审时夺度之时,能够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心中必然有大想法,秦国暴政只是一个导火索,让陈涉有了反抗之心,在民众苦不堪言之时,陈胜的出现如暗夜中的光明,让众人有了发泄之地。《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夫天下同心为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陈胜的振臂高呼,各地纷纷反抗,在此情形之下,秦国只能四处镇压。在这里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为何当时秦朝不去镇压?要知道蒙恬有将近三十万人在修建长城,这部分人基本都为军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详细说明。

02秦国内部矛盾重重

当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之时,秦帝国内部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秦二世和赵高的抗衡落入下风,以至于在秦二世三年的八月份被赵高所逼杀,秦二世在自杀之时曾多次说到自己愿意降低身份,从一开始的王降低到万户侯,甚至可以做一名公子,但赵高丝毫不动摇,已经动了杀心,秦二世的结局已然注定。秦二世的自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秦国的瓦解也从此开始。六国各立为王,此时秦国的土地逐渐减少,当时公子婴不再称帝,而是称自己为王,只不过称王只有短短的46天,沛公便攻破秦军入咸阳,秦国从至此不复存在。从春秋战国开始,在经历数百年的动荡之后,秦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从一统到瓦解,虽然只有短短十年,但这种波折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分久必合才有了后来的汉。

03陈胜缺少不是时机,而是眼界

陈胜为何失败?这可能是我们内心中的一个疑问,在历史上陈胜是首先反抗暴秦之人,有着远大的追求,但在乱世之中落得被手下所杀的下场,未免有些过于悲凉。从现在来看当时的陈胜,失败是必然的结局,只不过是早与晚而已。有着远大的追求,但没有契合这种追求的能力,加上自己管理根本不到位,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他的勇气,但想要长治久安不能光喊口号吧?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眼光或者称之为战略有问题。当王可以,但你不能自立为王后便稳坐山中,让下边人出去帮你征战四方。这个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出去的将领每当攻城略地之后,便选择自己自立为王,这让陈胜显得有位被动,其实这种情况问题还是出在他的战略眼光上。凭什么你能够称王?功勋、能力、家世等方面,陈涉和诸位都相同无二,难道就凭你的一句话或者给大家的空口承诺?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秦末时期各王频出,也有了后来项梁吸取陈涉的教训,真的立了一个楚王。再者陈涉称王时,下边人劝道: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下边人都懂应该先立六国后人为王,你陈胜无任何靠山,应该先忙着发展自己的地盘,而不是先给自己冠以名,结果还没等自己向西攻秦,六国已经后继有人相互立王,但此时的陈胜主动让六国立王,和人家自己立王有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陈胜的执行力太差,六国已经复立,这对于人家而言是名正言顺的事情,留给你陈胜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占领秦地。但后来因为称王这条路让刘邦选择了,也就没有陈胜什么事情了。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他的首功是需要后人铭记的,能够有勇气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者,必然值得后人钦佩,这也是为何司马迁在《史记》中敬重他的原因,将一个百姓出身的人写为世家。秦国在陈胜的振臂高呼中落下了帷幕,只能认为陈胜是一个引子,将秦国的内部矛盾集中点燃,在秦国分崩离析之后,留给历史的是各路诸侯争相登场,都希望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在自己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4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