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生活环境 >> 庄子通义导读三四会庄子
这里是《庄子通义》系列讲座课程。
现在讲导读三:四会庄子。
在此前的两则导读中,我们说,
一部《庄子》,四个庄子。
与之相应,阅读庄子,无非四个境界——
一是瑰丽之字,
二是奇幻之文,
三是玄妙之思,
四是无稽之史。
这四个境界,都关乎一个“会”字——
其一,解说庄子之字,
需要会认、会音;
其二,赏析庄子之文,
需要会形、会意;
其三,领悟庄子之思,
需要会心、会神;
其四,若以庄子为史,
需要会虚、会化,
牵强附会,大可不必。
下面这段话,
出自《庄子·逍遥游》,
内容涉及上述四个庄子的四种语境、四重境界,
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庄子的哲思玄妙特色,
其阅读难度,在《庄子》全书中居中——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当今读者,如果不借助注释或者字典,
或许很难读准文中“斥鴳”(池燕)这两个字的发音,
即便借助注释或者字典,
“抟”、“羊角”这样的字词,
其音义也不容易拿捏得很准,
况且历来各家注解,往往说法不一,让人莫衷一是。
这个故事,
《列子》中的《汤问》也有讲述,
只不过对话的两个人,
不是汤和棘,而是殷汤和夏革。
殷和夏,是两个不同的世代,而夏在殷先,
汤和革这二人的对话
可谓穿越历史时空——
殷汤问于夏革曰:
“古初有物乎?”
夏革曰:
“古初无物,今恶得物?
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
……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
其长称焉,
其名为鲲。
有鸟焉。
其名为鹏,
翼若垂天之云,
其体称焉。
世岂知有此物哉?
大禹行而见之,
伯益知而名之,
夷坚闻而志之。
《列子》的鲲鹏,与《庄子》鲲鹏,
孰先孰后,谁抄袭了谁,其实并不重要,
讲述这个故事的,是汤、棘,还是汤、革,
对于理解这个故事的本意,
既无大碍,也无裨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跳过读不准的古字,
忽略说不定的某人,
反观看不透的故事,
庄子寓于“汤问棘”这段话的哲学思想要义,
其实简单明了:
无论小鸟还是大鹏,
无论扑通一跳还是鹏程万里,
二者一样,都对外物有所依凭,
都一样地不自由。
由此观之,大小之间,其实并无差别。
这段话,如果不作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可以。
譬如说,有老师给他全班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样的解读,无可厚非,
因为从故事的文本中,
特别是那小鸟一笑,
的确可以读出这样的寓意。
只不过,这样的解读,
很有可能并非庄子的本意,
更非庄子哲学思想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