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0唐诗趣谈0

发布时间:2022/11/13 21:38:47   

1初唐

人生的诗大多从《咏鹅》开始,“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首诗其实很特别,与后来读到的诗不同,它的首句只有三个字!

骆宾王所处的初唐,就是古体诗和近体诗交汇转变的年代。这是后人对诗的总结,凡是长短不一或者不押韵、格律不对的都归类为古体诗。这首诗朗朗上口,是因为它押韵,所以称之为古体律诗。

实际上从韵的角度看,首句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发音单元,字与字之间必须有停顿,就类似于现在的逗号,说它是五个音也没错。

初唐,很多人知道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王勃的《滕王阁序》,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狱中咏蝉》,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于心”,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充斥着人们的记忆。

这四人都是神童,当时就有排名,杨炯“耻居王后,愧于卢前”,这是诗人的傲,实际上王勃的才情确实在其他人之上,如果不是天妒英才,成就将会更高。杨炯说愧于卢前那是谦虚,卢照邻才高,却命运坎坷。

卢照邻因为《长安古意》中一句诗,得罪外戚武三思而入狱,后又患上了风疾。风疾也就是中风的前兆,好在遇到孙思邈,干脆就在他旁边住下,相当于住院了。

没想到医生却被皇上调走了,风疾是皇家祖传毛病,自李渊开始就有,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卢照邻病情每况愈下,最后四肢都僵化了,无奈投颖水而死,至于一个手脚不能动的人怎么投的河,我细思极恐。

这里面又要说到骆宾王,本来与卢照邻也算诗友,互有联络。他在四川遇到与卢照邻相好生娃的女子,写了一首诗为其打抱不平并与卢断交,卢照邻活脱脱成了一个渣男,实际上承诺娶郭氏的卢照邻先入狱后生活不能自理,骆宾王受到了一致声讨。

后人在整理卢照邻的遗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说明他并没有忘记那个巴蜀女子。

唐朝早期还有一些有名的诗,他们的作者却不以诗闻名。比如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武则天的“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李渊都曾经写过一首骂人的《嘲苏世长》。

魏征的“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比较有名,上官婉儿的诗比较多,“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等等都不错,狄仁杰的“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也颇有意境。

2格律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大多是风花雪月,上官仪的上官体正好迎合了他,“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里不得不提到“永明体”,宫体诗就是延承于它。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音乐美感,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恶异”,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永明体的产生,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初唐诗歌大多基本符合格律诗的要求。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先说言,每句几个字,五言七言。我们知道《诗经》基本都是四个字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时候单音词占绝对优势,四言基本上可以“一句成意”,但这个意也不是非常准确,所以后人对诗经的某些字义有不同的解释。

诗歌不仅是诗还是歌,为了符合节奏,《诗经》里有着大量叠字和衬字。两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合成词,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由单音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词为主,四言诗的表现力就大大折扣了,其实诗经里也有少量五个字的,但不成篇。

有人把五言诗的韵律与五音联系起来,有一定道理,因为诗是要入乐的,宫商角徵羽,再后来有了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宮,诗歌也对应有七言。

五言七言讲的是字数,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才能称之为五言律诗,这个规范比较复杂,有四种基本句式,还讲究首字的平仄区别,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实际上是古人对韵律的一种理解,七言亦然。诗词走向格律化是诗人们共同的选择,是音韵学、诗歌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般说来,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谢朓(“小谢”是“大谢”谢灵运的族人)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盛行于唐宋时期。律是八句绝是四句,比如李白的“窗前明月光”就是五绝。

初唐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率先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沈宋和四杰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是真正的唐诗揭幕人。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同榜进士,他们对律诗的贡献得到正史的肯定,沈佺期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音韵明畅,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此诗曾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五言律诗第一人却是王绩,他的《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个人有个哥哥叫王通,是隋朝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又称文中子,《三字经》中有“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个评价还是极高的。

他是王勃的爷爷。

3传承

初唐时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爷爷,那就是杜审言,杜甫的爷爷,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在初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依附张易之,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起被贬。这些人有才华,但人品说不上好,其中宋之问犹甚,结局也最惨。

杜甫说“吾祖诗冠古”那是捧高,他这位爷爷才华是有的,只不过就是太狂,屈原、宋玉都不放在眼里,他说王羲之应该向他学书法,苏味道看了他的文章应该羞愧死。

人家说,吹牛皮不用上税,而他付出了一个儿子的代价。杜审言因狂得罪权贵,被贬吉州又得罪了上司,上司准备弄死他,他十六岁的儿子杜并,也就是杜甫的叔叔,潜入府中把那上司杀了,但也被侍卫当场杀死,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武则天。

杜并是孝,而杜审言是什么呢?

有说崔融与杜审言是儿女亲家,也就是说崔融是杜甫的外公,崔杜关系不错,后来都依附宠臣。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右,所以朝廷有什么大手笔,皇帝都是指定他写的。

李峤活得比较长,一直到唐玄宗时期。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不过也做过好事,比如为狄仁杰辩冤等。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赵郡李氏南祖一支中有个叫李阳冰的,号称李斯后小篆第一人,是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最后来说说苏味道,他和李峤都做过唐朝宰相,武则天时期,四周强权林立,宠臣得势,他谁都不得罪,说话模棱两可,最后被冠以“苏模棱”的称呼。

他有个祖上更夸张,就是宇文护的女婿苏威,宇文护是权臣,他害怕受牵连,第一次跑进山隐居,此后每逢权臣篡权夺位,他都跑到深山隐居,人家夺位成功又出来伺候新朝,而且官做得还大,很多时候都是宰相。

从北周到隋朝,伺候过隋文帝、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被李密打败,他就归了李密,再后来又归顺了王世充,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他又去求见李世民,但被拒绝了。

更有名气的是苏威的父亲苏绰。

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问苏绰怎么治国,苏绰说治国就是用官,用官之道就六个字“用贪官,弃贪官”。贪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维护朝廷,这样国君就会安全,江山就会永固。反贪官可以消除不听话的人,还可以博得百姓的赞扬。

而清官,深得百姓拥戴,又容易犯言直谏顶撞您,如果你生气治他们的罪,百姓就不满意。总之,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人心,没贪财来实己腰包,这是权谋的最高境界。

苏绰的法则竟然历千年而不衰。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唯一没有做官的次子苏份,搬到眉山定居,第九代孙苏洵,生下了苏轼、苏辙。可能正是苏份这一次迁居,风水变了,也改变了不倒翁的祖传。

4建安

初唐时期,还有两个人值得一提,就是陈子昂和张九龄,张九龄横跨初唐和盛唐,他们提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传世名句是他俩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更是与宫体诗的风格大相径庭,表现出汉魏风骨。

汉魏遗风、建安风骨是什么?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进步,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

其代表人物就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等的洒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则感觉自己很庆幸,歌以咏志。

曹丕著有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他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可以看出这是完全不同的文坛氛围。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最有名气的,是那个让梨的孔融,孔子的二十世孙,成就最高的却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这一类诗歌,以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表达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中包括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也曾经写过“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对建安风骨推崇备至。

5题外

苏味道曾经跟过裴行俭,这是唐朝著名将领,但在后世不怎么著名,反倒是他的哥哥裴行俨,被《说唐》作为裴元庆的原形流传后世,他的父亲裴仁基带着裴元庆攻打瓦岗又归降的故事,只是戏说。

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提拔了很多名将。他还工于书法,尤擅草、隶。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用兵上他师从苏定方,苏定方曾经被黑,还是唐德宗为他正了名,最终列入凌烟阁。

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薛仁贵是他手下将领。

苏定方师从李靖,唐朝第一名将,李靖最终葬在昭陵旁边,死后与李世民为邻,这是莫大的荣誉。《风尘三侠》讲的是李靖和红佛女张出尘还有虬髯客的故事,虬髯客感觉争不过李世民,将所有财富给了李靖,远赴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扶余,经考证就是朝鲜半岛的百济,苏定方擒下的扶余王,应该就是虬髯客的儿孙,当然这虬髯客只是虚构人物,所以正史、野史和小说要分清楚。

裴行俭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苏味道,一个嫁给了王勮,这个王勮就是王勃的哥哥,王福畤给子女取名字也很有特色,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劭、王劼、王劝,喜欢跟力字较劲。

王勔、王勮、王勃被杜审言的族兄杜易简称为三珠树。

初唐时期还有一些诗人写的名句,比如“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还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历来被称为“出自宫体诗而能打破宫体诗”陈旧外壳的作品。

张若虚和“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书法家张旭、父子三包的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张旭是书法家,文宗下诏封的唐三绝之一(李白诗歌、裴闵的剑舞、张旭草书)。

这个刘希夷也不是等闲人物,他的舅舅就是宋之问。相传他就死于“年年岁岁”那一句,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宋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

这些诗人中,贺知章寿命最长,从初唐到盛唐各居一段,他是宰相陆象先的表兄。他自认四明狂客,实际上情商并不低,很巧妙地接受了原来不待见自己的张九龄的歉意,当然张九龄的品德也不错。

杜甫说: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贺知章处庙堂之高,有自己一套风趣幽默又不失放逸的处事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收放自如,知道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境。

6盛唐

王维,字摩诘,熟读佛学经典,名和字就是从《维摩诘经》而来。善诗文、书画,大概因为爷爷是协律郎,所以他与弟弟王缙深于音乐,善弹琴和琵琶。

他的诗与画,以清淡见长,苏东坡曾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家取名颇有特点,王勃兄弟姐妹均以力串联,而王维家四兄弟都与丝为伴,或许是取丝竹之意。

政治上王缙比王维地位高,王维被安禄山俘虏做了伪官,是弟弟自请降职救了他,其实王缙在诗文方面也很厉害,“文笔泉蒌,善草隶书,功超薛稷”。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是相对孤独的,相处比较好的是孟浩然,孟浩然与李白关系也不错,然而王维和李白几乎没有交往,他俩唯一有交集的是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

唐玄宗两个同母妹妹都在很年轻的时候,自愿做了女道士。唐朝女权思想走强,一部分女孩为自由更多选择的爱情生活,不愿意嫁人,女道士就是比较体面的身份掩饰,可以自由地接待志同道合之人,宛如沙龙的女主人。

这位“持盈法师”身份高贵,还很有才华。有人考证说李白喜欢她,她却喜欢王维,王维则若即若离,从他们两个献给公主的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更“恬不知耻”一些,可能也因为她推荐自己进了翰林院。

至于真相如何只有天知道,其实很多诗人都给她写过诗,比如高适《玉真公主歌》。王维离世半年后玉真逝世,再过半年李白也仙逝而去。王维和李白是盛唐的两大巨头,生卒年月相近,相互却没有交往,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后人分析,安史之乱前,唐朝宫廷的诗歌趣味把握在王维手里。李白是外来者。就像受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莫里哀等人影响,路易十四的宫廷不接受“野蛮的”莎士比亚一样,大唐长安的主流诗歌和宫廷诗歌肯定对李白有芥蒂。

这时的王维一定不喜欢李白,两个人甚至有可能相看两厌。就像莎士比亚不是典型的英语作家,塞万提斯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作家,雨果不是典型的法语作家一样,李白生前并不是典型的长安诗人。

李白在当时虽然神话在身,却难以撼动王维的诗歌权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两人就互相瞧不惯。王维被称为诗佛,他不仅信佛,性格也比较佛系,可能两人八字相冲,性格不合吧。

这玉真公主还涉及到另外一个大人物,当时玄宗想把玉真嫁给张果,就是张果老的原形,这位星象学鼻祖欣然……,不受!尽管李大诗仙把她夸得跟九天仙女似的,可是他压根儿看不上,人家是真仙!

你觉得是个宝,我却当她是棵草。

7风格

在后人来看,王维与李白还是有差距,有人认为李白独占半个盛唐,接下来是杜甫,然后才轮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刘长卿、韦应物等等。

盛唐的诗歌风格纷杂,主要有田园与边塞、浪漫与现实等各种划分。孟浩然与王维同称王孟,一生未曾入仕,是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40岁时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孟诗绝大部分是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意境绝美。从“春眠不觉晓”,到“明月松间照”,乃至“曲径通幽处”,在写景的同时,都寄托了自己的情绪。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孟浩然向张九龄表达出仕的意愿,想要个官做,可惜张丞相顾左右而言他,把他安置在自家府中,只好哀叹“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了。

边塞诗与田园诗迥然不同,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等一大批代表人物,描写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葡萄美酒夜光杯”,“不破楼兰终不还”,“春风不度玉门关”,沙漠、胡笳入诗,表达心中的感怀。

这是两种风格,并不能机械地去划分诗人的阵营,王维也写过“大漠孤烟直”的名句。岑参的边塞诗最多,但还是高适的名句多一些,“莫愁前路无知己”看起来与边塞无关,实际上这个董大是胡笳名家,好多边塞诗人写过他,元稹曾赞“哀笳慢指董家本”。

李白也写边塞诗,“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句名诗的前两句,“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压根儿就不合规矩,这样的随意在李白的诗中比比皆是,偏偏读起来神完气足,实际上在于它的音乐性,音乐性是乐府诗的特点之一。

乐府诗更适合传唱,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大文化遗产。唐代乐府与汉代相比,有了新的定义,那就是针砭时弊,甚至不再严格声律。李白是开创者,杜甫是奠基人。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新乐府理论。

李白对屈原推崇备至,“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可以说李白的乐府诗篇篇都是楚辞,他生性豪放不拘泥,诗歌形式上的自由主义和思想上的浪漫主义完美融合,成为盛唐文坛的一道靓丽风景。

《离骚》在诗坛独树一帜,在李白的影响下,后世中唐时期很多诗人开始仿作,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都有名作流传,骚体便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世,李贺的长吉体也深受影响,是李白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诗人。

王昌龄、李白、孟浩然、高适等都是江湖“热血青年”,仗剑天涯行侠仗义是他们的追求。张九龄落难时,王昌龄愤笔直言,大骂李林甫弄权,王维没有吱声。王维的诗如其人,空灵简洁,不华丽却韵味无穷,在诗词上的成就之所以被低估,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格寡淡,不理是非。

李白晚年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孟浩然被王昌龄一顿酒陪走了,王昌龄之死更是一个谜,杜甫晚年差点被饿死。王维能全身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8李杜

公元年夏,对东都洛阳城而言,是平淡无奇的一天,然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此相遇了。彼时李白四十四岁,被赐金放还,处在人生的低谷,杜甫小李白十一岁,还只是无名之辈,科举失败,理想依然丰满。

这一年冬,杨玉环入宫。

李杜二人一见如故,把酒临风,其乐融融。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怼过唐明皇,让高力士伺候过,但他并没有倨傲,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和杜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性格不合的李王如同路人,同样性格相异的李杜,却能“相亲相爱”,当真奇哉怪也。

同年秋天,二人在梁宋再次如约见面,访道求仙,并与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边塞诗人高适相逢,三人互相唱和,纵论天下大势,畅游甚欢,诗史上最强三人组就此诞生。

三个人白天在云梦泽到处乱转,李剑仙打个兔子什么的,真是大材小用,晚上回去煮来吃了才是正理,然后再一起去逛窑子,不亦快哉。如此潇洒几年也就厌了,杜甫又去了长安,高适去了边疆,李白继续流浪。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的时间,考试遇到李林甫搞的野无贤遗,全部考生取消考试成绩。到处找关系求官,结果到处碰壁,这十年杜甫真的过得很惨,直到安史之乱前,才讨了个外地小官。

安史之乱时,杜甫在长安被叛军抓住关了起来,因为官太小也没怎么看管,伟大的杜少陵混得实在太惨。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之前跑了出来,在陕西找到太子(后来的肃宗),才给了个官做。

安史之乱时高适在守潼关,身后就是长安。叛军攻破了潼关,高适就跟皇帝一起跑到了成都。后来讨伐永王叛乱和安史叛军,高适都参加过,等安史之乱过去,高适已经是一方大员了。

最后结果是,李白因为跟了永王被下狱,找高适脱身,却被高适婉拒了。还是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将李白保出来了,据记载李白曾在郭子仪年轻的时候救过他。

高适这个第三者就此被踢出群聊。

李杜的友谊中,杜甫喜欢李白多一点,写了十二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李白只有三首。杜甫“三夜频梦君”,李白却是“吾爱孟夫子”,而孟浩然却与王昌龄“兹夕间衾裯”,这关系也是够乱的。

杜甫写过寄“李十二”猛夸李白,还有一篇“送李二十九弟”,这个李二十九弟是李贺的父亲,他们是表兄弟。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以“诗鬼”之名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杜甫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说他俩“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美国20世纪垮掉派诗人、同性恋者金斯伯格,居然据此断定李杜两人有同性恋关系!老外就喜欢以己度人,净瞎扯些没用的。

胡应麟《诗薮》说:“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悬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象。李唯超出一代,故高华莫并,色相难求;杜唯兼综一代,故利钝杂陈,巨细成蓄。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

还是中国人自己的评价靠谱。

9杜岑

与想象不同,唐朝才子文人大都不那么孤傲,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而此中有两人,有着最壮志的豪情,却过着最悲惨的人生,亦成为了患难的至交,难得的知己。

自小天资聪慧的杜甫和岑参背负着相同的使命,也走向了相同的道路——入仕做官,光耀门楣。然而,杜甫和岑参都在20岁那年来到长安,四处献书阙下,却苦于无人举荐。

岑参辗转10年才考上进士,守选三年熬到头,才换得一个看管兵器的九品小官。当他感叹“参年三十,未及一命”之时,比他大六岁的老杜更惨,“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岑参二度出塞,塞外的风、天山的雪、轮台的月让岑参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也重燃着他建功的热血,然而也仅仅是热血而已,建功机会都没有。

老友杜甫,从长安一路逃跑去追随新皇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漏两肘”,让皇帝大为感动,被封为左拾遗,潦倒半生似乎终于等来自己迟到但并未缺席的成功。

“思君令人瘦”的杜甫,知老友归来很是高兴,便向肃宗举荐岑参,称其“识度清远”,肃宗正欲招揽人才,让岑参填补了右补阙的空缺,拾遗、补阙也算是近天子了。

贾至父子世代执掌帝王诏书,写下“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诗句,杜甫以“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点缀升平,岑参却在这种应酬诗中写道“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实在有些不搭。

真正见证过边关战乱和山河血泪,经历过同僚被杀、奸倭当道、长安失守、皇帝出逃,岑参身在朝堂,但剑、旗、星、露仍在他心中,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略见一斑。

岑参做一个拿笔打仗的言官,内心无比空虚,对杜甫说:“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文辞才气曾是岑参最骄傲的资本,如今只能用来歌功颂德,他深悔:“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朝廷像座围城,进去或出来,坚守或离开,每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是经历改变了选择,是心境选择了各自的路。高适、岑参选择离去,杜甫慨叹:“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岑参走后不久,杜甫因卷入一起政治纷争,被肃宗嫌弃,弃之如草芥。见识了官场黑暗又领略了人情的冷暖,他举家如逃难般迁徙,落魄如乞丐,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浣花溪边修建一座草堂,暂得落脚之处。

几年后,岑参被贬嘉州(乐山)刺史。杜甫得知岑参即将来四川赴任,渴望与老友在成都相见。然天意弄人,岑参和杜甫先后在蜀中待了许多年,却阴差阳错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年冬,岑参在四川的一个小客栈孤独去世,他终究成为了一个异乡人。第二年冬,杜甫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他最后成为了一个漂泊客。

两个在晚年渴望北归回家的人,终究未能如愿以偿。

10元白

尽管杜甫在长安文坛也很活跃,已经写下了一些重要的诗篇,但其名气依然有限,同代诗选家殷璠的著名诗选《河岳英灵集》中一首也无。也就是说直到安史之乱前,杜甫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等到他死后三十年才被接受为顶天立地的人物。

对杜甫推崇备至,把他推上高台的就是元稹、白居易和韩愈,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元白受其现实主义风格影响更多,也成为新乐府诗的倡导者。

盛唐的诗人们明显分为两群,一群以李杜为核心,一群以皇甫冉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为核心,这个刘长卿曾与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冶激情四射。

中唐诗人社交网的特征有些不同,各位诗人紧紧团结在以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为核心的“文坛政治局”周围,为唐诗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伟大转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大多数人将白居易与李杜并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写诗刻苦至极,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被称为诗魔。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却把事件寥寥数笔一带而过,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

元稹是唐朝文坛不容忽视的人物。由元稹开先河、白居易参与完备、流传千年的诗歌派别——元和体(元和年间),注重诗歌语言平易浅切和通俗性的长篇排律,不仅“诗到元和体变新”,且天下文人“递相仿效,竞作新词”。

元白的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是用语浅近,与崇尚奇险的韩孟诗派不同,他们善于用浅近平易的语言准确传神地表情达物,直抒胸臆。浅近是元白诗派的最大特点,也是它获得广大读者的重要原因,妇孺皆能看明白。

元稹还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唐穆宗高兴地说:元稹的革新制诏,“使吾文章语言与三代同风”。

元稹创作的传奇《莺莺传》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实际上他就是故事中的张生,只不过把自己始乱终弃的故事写出来,也不知是出于何意。

辜负了崔小姐的等待,元稹娶了名人之女韦丛,相亲相爱羡煞旁人,可惜好景不长,七年之后韦丛因病去世,元稹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

但是诗归诗,情归情,就在同一年,元稹遇上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诞生了著名的薛涛笺,还有流传千古的《春望词》,可惜元大诗人很快就被调离,三个月的相守换来的是无尽的相思和青灯寂寞。

元稹与刘采春的故事也流传甚广,刘采春同样是四大才女,貌美如花歌如莺,“半入江风半入云”。一个有夫之妇一个有妇之夫,相见恨晚,勾搭成奸,“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的刘采春,同样未能长留风流才子,落得含恨结局。

元白是一对永不分离的伴侣,却也有过风波,元稹压制李贺张祜也就算了,居然还排挤功臣裴度,引起了白居易的愤怒。白居易上书《谏请不用奸臣表》弹劾元稹,大有割袍之意,估计也是忍他很久了。

当然两人并未就此断了往来,元稹为了求得老友的原谅,特意写诗表明心迹,“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两人关系也得到了改善,肯为友情认错,说明元稹是真的很在意白居易。

听到元稹去世的时候,白居易“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并为他写了墓志铭,高度评价了元稹的一生,没办法,打压张祜他也有份啊。

11白韩

在诗人之间的交往上,中唐也不是完全没有圈子,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都是知己,与韩愈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从杜甫婉拒韩愈同游曲江后,两人之间的对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也算熟悉,但各有想法。

韩愈圈子里有孟郊、张籍、皇甫湜等,后人元好问这样评价孟郊:“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元稹受他和王建的影响甚大。韩愈在中唐文坛属于中流砥柱,对贾岛也有提携之恩,皇甫湜也是其弟子。

宋苏辙甚至认为唐代以韩杜成就最高,虽然偏颇但也可见其地位。苏辙这么说,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新古文运动,毕竟他与韩愈被后世同归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个八大指的是散文上的造诣成就,韩愈与柳宗元分居一二。

在政治上,韩柳俩人政见相左,柳宗元代表的改革派,在朝廷推行了“永贞新政”,韩愈观点不同,所以一直未得到重用。在文学上,他们持有相同的观点,经常会在一谈论诗词歌赋和文学题材。

柳宗元和韩愈倡导先秦时代的文章,反对词藻华丽的骈体文,认为与词藻、形式相比,内容应该更为重要。文章只有表达出主旨,才能凸显出其价值,他们针对时事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叙事散文,他倾听了捕蛇者的悲惨命运,借捕蛇者之口向统治者传达百姓的困苦生活,与杜甫《三别》、白居易《卖炭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他还写有《小石潭记》、《黔之驴》等名篇。

韩愈的文章更多,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韩愈倡导“文以明道”,希望文章回归中华道统。

韩愈的诗歌语言与白居易浅白的语言正好相反,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他喜欢押仄韵、险韵。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说韩愈:“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山水诗,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等等,意境超然。

白居易与刘禹锡五十五岁时在扬州互看了一眼,就此不能忘记对方。晚年都居于洛阳,与名相裴度等唱酬甚密,作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三人都比较长寿。

白居易有个弟弟叫白行简,《论语》:“居敬而行简”,白居易不取居敬之名,大约是因为“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吧。白行简也很有才华,可是喜欢写些艳情的东西,《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听名字就知道说的是什么,群伦之肇、造化之端。

12晚唐

至晚唐,诗歌因时局动荡而少了盛唐中唐的光芒,“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著名的就是“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还有“温韦”温庭筠和韦庄,以及后人经常提到一对好基友,皮日休和陆龟蒙也算不错。

李商隐和白居易有过交集,白居易曾言:“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可以说十分欣赏。李商隐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爱情诗也独具特色,只不过一生夹在党争之中,仕途比较坎坷。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牧比李商隐大了约十岁,与杜甫八竿子才能打得到一起,都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小李杜之间往来很少,李商隐到京城的时候,杜牧已经进入了中枢圈子,小李曾经以朋友名义赠诗小杜,但并没有深交,真正与李商隐关系好的是温庭筠。

温李两人早期风格也相近,同样不得志,加上段成式(《酉阳杂俎》,这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三人均排行十六,所以号称“三十六体”,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温庭筠与杜牧关系也不错,杜牧很欣赏他,曾答应帮忙向唐宣宗引荐,可惜杜牧就在这一年死了。无奈之下,温庭筠与令狐绹等人流连于花街柳巷,就此与四大女诗人鱼幼薇结了缘,十岁的她写下《卖残牡丹》,得到温庭筠的赞赏。

温庭筠收其为徒,对母女多有帮扶,也经常与她有诗词往来。鱼幼薇十四岁的时候向温庭筠表白,可见学生爱上老师的事自古有之,可惜遭到拒绝,还被介绍给新科状元李亿做小妾,结果过得很惨,被正妻送进了道观。

此间鱼幼薇与温庭筠一直有书信来往,发情止礼,只是以诗寄情。几年以后李亿依然没有把她接回府中,她决定东游,温庭筠相和,期间两人作了很多首诗,至于有没有相见,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

她尾随温庭筠回京,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李亿也没有接她,就正式遁入空门,成为鱼玄机。温庭筠得知消息后,写了首《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绝对是陆龟蒙和皮日休。这两位特别喜欢唱和,互相提到对方的次数都在百次以上,最后将往来的诗作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唱和诗集:《松陵集》。

晚唐混乱时期,虽然皮日休身居官职,但他看到生活贫苦的百姓,心生不满,参加了黄巢起义。起义失败以后,皮日休不知所踪,鲁迅称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和锋芒。

陆龟蒙是唐朝宰相陆象先的六世孙,不仅是诗人还是农学家,著有《耒耜经》专门描写农具,还写过渔具、茶具等专著。其诗以平淡为特点,“渐入新丰路,衰红映小桥。浑如七年病,初得一丸销”。

13变化

隋代诗歌,齐梁影响根深蒂固,其诗的形式格律亦有进一步的发展,像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豫章行》,已粗具初唐七言歌行的规模。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接近于唐代的七律,而无名氏的《送别诗》,其声调韵律,已是很成熟的七言绝句了。

初唐诗坛沉浸在"梁陈宫掖之风"里,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诗风淫靡浮艳。沈佺期、宋之问两人虽未完全摆脱齐梁影响,但他们完成了律诗形式的定型,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陈子昂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开启了一代新风。

盛唐诗歌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风格流派众多,达到全面繁荣的高潮。除李白、杜甫外,出现了以写闲适生活为主的山水田园诗人和以写征戍生活为主的边塞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语言清新洗炼,意境深幽秀丽,思想内容上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把边塞的奇丽景色与建功立业的英雄壮志结合在一起,气势雄伟,情调悲壮,具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表现出对封建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叛逆态度。诗作想象奇妙,热烈奔放,色彩缤纷,飘逸不群,成为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诗圣",他对人民无限同情,其诗作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饱含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李杜的诗歌对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唐大历前后,元结、顾况等人的诗,继承了杜甫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诗风质朴,词意深挚。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皆自成一家。

贞元、元和年间,诗坛又出现大活跃的景象,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以批判现实为主旨,写下大量政治讽喻诗。

韩孟一派努力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或气象阔大,或思力深刻,或奇崛险怪,或笔力峭拔。有的有散文倾向,有的流于艰涩怪诞,对宋诗影响很大。

在元白和韩孟两派诗人之外,柳宗元的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刘禹锡的《竹枝词》富有民歌风味,开朗流畅,贾岛以"苦吟"著名,李贺则在语言形象上精思独造,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都有各自的鲜明特色。

晚唐五代诗感伤颓废的情调和藻饰繁缛的风气逐渐增浓。杜牧、李商隐的诗忧时悯乱,感叹身世,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他们的七律和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贡献。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人的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动乱和阶级矛盾。五代诗坛冷落,是唐诗的尾声。

唐诗完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

古体诗的五言、七言、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无不齐备。这些形式,上承风骚,下启词曲,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诗体。

唐诗的成就空前绝后,成为以后各代诗的榜样。

唐诗是通幽处

(所有资料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3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