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人,为什么是玄奘
看过《西游记》这部小说,或电视剧的人都非常熟悉,唐僧取经是小说的主线。一开始很纳闷:一路上那么辛苦,到底要到西天取什么宝贵的东西啊?最后到了大雷音寺那里,取到的自然就是佛经了。看完小说和电视剧之后,会产生另一个疑问:唐僧为什么要取经?或者说,去遥远的西天取经的人,为什么是唐僧,而不是其他僧人?
大唐西域记唐僧的原型是就是大唐高僧玄奘,现在已经是盖棺定论的认识了。其中最重要的例证就是对东南亚,特别是对印度历史文化有着巨大影响的《大唐西域记》,就是陈玄奘取经回来之后,奉命编著而成的。
有慈恩道场三藏法师,讳玄奘,俗姓陈氏,其先颍川人也。
正常情况下,人们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认真考虑和好好准备的,何况是去西天这样前途未卜的凶险大事。唐僧既然做出了这样艰苦卓绝的抉择,按照经济活动中利益最大化的规律,一定是他当时的最佳选择。本文结合史料中的内容,分析为什么唐僧是当时去取经的最佳人选。
1、和玄奘的出身有关
在长安城内,有一次朝廷奉命举办水陆法会,为此需要选举一名在德行上德高望重的人,来做法会主持。众僧人一番商议之后,推举了当时的法师陈玄奘。
玄奘的父亲陈光蕊在科举考试中,曾考中状元,官至文渊殿大学士,相当于现在专门培养高层干部机构的领导。
《西游记》剧照他的母亲更厉害,是大唐开国功臣殷开山的女儿,用现在的话说,是标准的高干子弟,唐王李世民由此认为玄奘的出身非常好,很符合自己心中的人选标准。
2、玄奘的德行在当时也广受称赞
《西游记》第12回,作者吴承恩对玄奘有一个简单的描述:
“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虽然不能就此认为玄奘是一个德行很高的人,但是至少可以看出玄奘从小就被家人送到寺院,出家为僧,对尘世的凡尘俗事并没有太多接触。是一个非常简单,思想单纯的人。
这样的人,无疑是非常适合常年在寺院静修,潜心研读佛法。而且相对于那些半路出家的僧人,更容易取得成就,毕竟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唐王认为玄奘是不二人选,于是召进宫来,委以重任,只是没想到并不吝啬的太宗,并没有给玄奘赏赐太多的礼物,比如良田,庄园之类的财物,而是只给了他一件锦襕袈裟,一个九环锡杖。当然这都是唐王从菩萨手里买来的。
唐僧剧照还给他一个天下大禅都僧刚的官职,统领天下僧院和寺庙中的大小事务,相对于现在文化职能部门的部长之类。只是没有实权,和朝廷权利没有多少关系。
3、被选为西行取经人的过程
玄奘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被选中的人选,之前被选为法会主持才是他出人头地,实现名声在外地的第一步。借此机会,至少在佛家一派和寺庙层面上,算是占据了一席之地。
于是玄奘欣然接受,叩头谢恩。这自然不是那些怀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僧人们所能理解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果然,玄奘当场答应了唐王,小心翼翼地将袈裟披在身上,手持锡杖,毕恭毕敬侍立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各个赞不绝口,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啊!
玄奘雕塑太宗一高兴,又赐予两队仪仗,和百官一起送出宫外,玄奘终于等来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好日子。顿时如文人考中状元一样。浩浩荡荡,穿过长安街,前往寺院。虽没有骑着高头大马,也丝毫不缺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人生得意。
之后玄奘开始主持法会,期间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在快要结束的时候,菩萨又告诉太宗,这个水陆法会固然有用,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大乘佛法的三藏境界。能破解人间积怨,能消除世间灾难。
唐王大喜,得知这大乘佛法真经,远在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立马派人选出西去求佛取经的人。谁去合适呢?
正在主持法会的玄奘,这个时候在寺院里已经是鹤立鸡群了,正好刚刚在长安城里出尽风头,他不去,别人恐怕都不敢出头。
玄奘电视剧剧照玄奘也是冰雪聪明,马上心领神会,主动请缨。这正合唐王心意,心里一激动,连和玄奘结拜的心思都有了,一句“御弟圣僧”,让旁人不能不羡慕嫉妒恨啊!
总结
对于玄奘来说,当时确实是最佳选择,虽然并非心甘情愿,只不过是受到唐王恩宠和重用,不得不尽忠报国罢了。
整个《西游记》中,唐僧是唯一以正常人的面貌,出现在小说中的角色。很多人看电视剧,感觉主角是孙悟空,唐僧很多时候甚至就是一个累赘。有些观众认为,真不如直接让孙悟空带着沙僧和八戒去西天,岂不是更快,更顺利?
西游记人物雕塑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无疑有些过于肤浅。去取经的过程,不单单是路途漫漫,更重要的是对师徒四人的各种磨练和考验。他们一路上的每一步,每一件事都被天庭里的大佬们看在眼里,记在考察手册中。特别是那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菩萨女士,还经常对他们伸出援手,及时相助。
只是这样看来,玄奘去西天取经,多少些巧合,有点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