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留守女生选择北大考古专业”上了热搜。我专门去查看一下这个新闻的背景,根据潇湘晨报的信息:这个湖南耒阳女孩钟芳蓉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从6岁开始就是寄宿生,一个月回家一次。今年高考分,50多个老师开着9部车,抱着烟花爆竹连夜进村贺喜,村民们也为这个孩子高兴,燃放爆竹庆祝。这还没完,清华北大的老师都赶到了女孩家,对女孩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说白了,就是直接“抢人才”。估计清华的老师要哭了,因为女孩有自己的主见。女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冷静淡定,她说:我是想去清华,但是看了一下清华的专业不是特别适合。我挺喜欢历史的。北大的招生老师表示:北大有考古文博学院,全国第一我们就不说了,我们是想往世界第一这个方向……OK,求仁得仁,女孩最终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可喜可贺。然而在评论区,一堆考不上清北的人却对女孩的专业选择评头论足:连新闻都没有看完的直接开黑说:“这就是封闭小山村信息的封锁,并没有人可以给她很好的建议,白瞎分数了,多年后就后悔了”——喜欢樊锦诗,有崇拜的偶像,这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兴趣跟就业不是两回事吗?毕竟专业是以后的饭碗,读大学选专业不是为了以后工作生存吗?招生组有点黑心了,忽悠别人小姑娘读这么个招不到人的专业”觉得女孩打小就是留守儿童,家里一定很穷的网友满怀同情地说“这种家庭应该选毕业后可以赚更多的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这么冷门的专业!姑娘还是要现实一点啊!”还有瞎猜党说“性格内向的适合这个专业”“等过几年她还会喜欢这个专业吗?会不会有新想法”……内心戏真多。至于在考古专业混得不太好的人:“啊!过来人讲考古真的不要了吧,读到博士的工资也无法有比较体面的生活啊,除非极少数学业有成读博后出国留校当老师,情怀是很重要,面包也很重要啊”——是狼到哪里都吃肉,怂包到哪里都挨揍,你混得不好,不代表这个专业不好。北大考古系出来的女生,很多专业不对口的工作都抢着要,那些质疑者根本不知道北大这块招牌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个朋友跟我说,顶尖名校隔三差五就来各领域优秀大咖演讲做讲座,你就去听听,四年下来,你的眼界见识也远超普通人。你见过了最好的,想不上进都难,想不优秀都难,环境会推动你往前跑。最后,有人看不过去了,直接开怼:“什么玩意,评论里这么多人质疑一个女孩子的梦想?”“为什么兴趣和情怀被世俗看得如此一文不值?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还是觉得大学时期走自己喜爱的路是最好的,兴趣在就算遇见困难也是天天开心、天天有动力的,就业是现实但不是那么消极的,梦想和现实是可以平衡的而不是非得舍弃一个”“这专业让某些自以为是的“职业前景分析师”着急得不行,人家选什么自己开心就好,人家父母都没意见不反对,难道还用得着“好心”的外人来操心?”这些人的评论完全体现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钟芳荣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看一下她的书房,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自律且有条理。喜欢历史的女孩,一定是热爱阅读且博览群书,有眼界,有见识,谁说留守孩子就是穷孩子?就像网友说的那样,父母有可能是出国打工,一年一二十万的收入。这女孩白白净净的,目光沉静,脸上没有生活虐待过的痕迹,是被好好爱过的灵魂自然展露。这句评论才是真的——“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未来有机会一生从事热爱的事业,这是什么也换不来的幸福!”高考选择专业的最大误区,就是一切看钱看。关于中国父母对教育的焦虑,华大基因CEO尹烨说,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的对成功评价标准太单一了。那些替钟芳荣感觉惋惜的网友,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依然还是求生存教育——能不能赚很多钱是唯一成功标准。可是,可是钟芳荣的眼界视野早就超越了你们啊!大学选择专业看孩子兴趣,很多父母觉得不现实,因为大学毕业就要面对找工作的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尚未尝试很多人就自己给自己设限了。年轻人还是要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中国孩子选择专业的参考,跟当前国内的竞争压力有关。但是,选错专业的痛苦,可能是一辈子的憋屈。不过有人比较幸运,能在发现自己误入歧途的时候,及时止损,重新规划定位,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幸福地工作,快乐地赚钱。即便如此,也是很长一段弯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选手贾立平,自称浪费了十年,才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贾立平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仅此而已,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高考选择专业,贾立平听爸爸的安排,选择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其实就是物理学。本科毕业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就继续读硕士,因为爸爸是学硬件的,就遵循了爸爸的路径,学了集成电路和物联网。后来又做了两年工程师,最后考博士。因为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贾立平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转行,但是一想到投入了这么多年,不舍得。不能忠实于内心,后来他的身体开始反抗了,大病一场,在生病期间放下所有科研,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真的喜欢,靠意志力硬抗,终有一天你会坚持不下去。贾立平后来选择做教育,他喜欢这份工作并享受其中。时至今日,他才敢大声说:“我是贾立平,我过的每一天都是为我自己的。”他用自己的弯路告诫高考填报志愿的学生,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才是真正幸福的,做自己喜欢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选择喜欢且擅长的才是一生幸福的开始对于孩子的未来职业或者事业方向选择,我更喜欢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的话。他很直白,告诉大家,老师和家长都说努力才能成功,其实这是骗人的,没有人不努力的,但是光努力是不够的,你还要有想法。一个小孩规划自己的未来,要看自己的家世背景,也要看自己的兴趣天赋,再去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事业,这样规划未来才是科学的。违背初心,早晚会因为内心煎熬而放弃,选择自己不擅长的路,靠努力勤奋,会走得很辛苦且没有成效。对于那些一切向钱看的人,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开平说得好,很多父母跟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为什么要做人上人呢?做一个按照自己意愿幸福一生的人,不是最好的吗?用赚钱多少来定义自己,一生都在跟人比,跟人较劲,这有什么意义呢?在印度经典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法罕明明喜欢摄影,却屈服于父亲的意志去学工程学,学得很不情愿,结果学习成绩垫底儿。最后,好朋友兰彻鼓励他跟父亲摊牌,告诉父亲自己喜欢的是动物摄影,即便将来赚的钱少,住的房子小,但是他内心是快乐的。与其做一个痛苦的高收入的工程师,不如让他做一个快乐幸福的摄影师。最后爸爸卖掉原本给他工程师儿子的礼物笔记本电脑,打算换成单反相机,支持儿子的梦想。一个人终究是要过自己的生活,不能按照自己的喜欢去过,这一生就算白活。让人感觉欣慰的是,在评论区,我们看到了很多支持和称赞钟芳荣的网友评论,支持这个女孩大胆追梦,支持这个女孩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最大的幸福。我想看完这个女孩的故事,很多父母最不解的是一个留守儿童是怎么炼成学霸的?没有父母监督,没有辅导班,她靠自觉学习就能考进北大。我想,孤独的自由是她成长里最大的养分,文章我来深度解析钟芳荣成长中的宝贵“留白”,父母缺位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她的自由发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