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818373.html在《史记》记载中,萧何是世家,曹参是世家,张良是世家,陈平是世家,周勃是世家,作为兵仙、“汉初三杰”之一、功高无二的韩信,却是列传。《史记》书影在《史记》中,世家主要记录世袭的王侯诸侯,列传主要记录人臣之事。很明显,列传比世家低一个等级。从《史记》记载的分类,就可看出韩信的悲惨命运。浮生如梦,多少功名利禄,终归是一场空。而所表现出的非凡智慧和伟大的军事思想,才是永恒!忍辱负重韩信,淮阴人,穷苦出身,身份低微,他有可能是韩国贵族的后代,但祖上的荣光改变不了他现在的落魄。环境造就性格,在受人歧视和嘲笑当中造就出韩信放纵不羁、不拘礼节的性格。他富有才华,但怀才不遇,人缘差,没有人欣赏和推荐他,以致不能入仕,自己也没有经商头脑,不会做买卖,导致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了糊口和生存,为了将来能够施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舍弃了脸面到处蹭饭,也因此更加受人嫌弃。在下乡南昌亭长家,韩信一蹭就是几个月,最后亭长夫人一早准备好饭,韩信一看饭点到了照例去蹭饭,结果去了之后亭长夫人不给他准备饭食,伤到自尊心的韩信一怒之下去而不复返(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也怪不得亭长夫人)。兵仙韩信值得一提的是,汉高祖刘邦早年也有同样的遭遇,其曾多次带着宾客到大嫂家蹭饭,大嫂讨厌刘邦,就假装羹汤已经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因此离去,过后看锅里还有羹汤,感觉被嫌弃,刘邦从此怨恨大嫂,等到其当了皇帝,分封兄弟的时候,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这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内心的孤傲被激发出来了,但,他不能不吃饭啊,怎么办呢?韩信决定自力更生,跑到护城河边去钓鱼。但是钓鱼是个技术活,鱼有点不好钓,韩信边钓鱼肚子边咕咕直叫,这时正好河边有几个老大娘漂洗绦丝绵,勤劳的人一般都是善良的,其中一位老大娘见韩信如此饥饿,就拿饭给他吃,如此接济了几十天。一般来讲,钓鱼要找僻静的地方,周边环境嘈杂鱼会被吓跑,而韩信钓鱼的地方不远处正好有人洗东西,鱼早被吓跑了,所以韩信钓不上鱼来。由此看出,要么韩信真的不会钓鱼,要么是故意而为之。由于之前自尊心受到打击,孤傲的韩信不再主动蹭饭,而是通过把钓鱼果腹和面黄肌瘦的惨状展现在别人面前来博取同情,争取一口饭吃,而恰好有一位善良的老大娘可怜他,接济了他。漂母饭信图老大娘的善良让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表示以后会重重报答她,这位老大娘却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不过老大娘最终得到了回报,这是韩信对她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韩信虽然穷苦潦倒,食不果腹,但依然带着宝剑,一则可以防身,二则佩剑是身份的象征。衣不蔽体,面黄肌瘦,却配着宝剑,韩信走在街上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所以就有人嘲笑和戏弄他。其中有个杀猪的少年在旁边说风凉话:“你虽然身材高大,还喜欢带着刀剑,但却是个胆小鬼!”并当众侮辱他道:“如果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不争馒头争口气,要是一般的人受此挑衅估计早就动手了,韩信却没有。忍受了那么多的嫌弃、白眼和嘲讽,抛去了脸面和尊严,难道是为了今天的决斗吗?他虽然身份低微,处境窘迫,而且怀才不遇,前途迷茫,但志向远大,他要为了理想和荣誉去战斗,而不是逞匹夫之勇。他要和天下英雄豪杰“决斗”,而不是和这个地痞无赖,他还不够格。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打量了下眼前的这个人,俯下身去从他胯下钻了过去。在众人的嘲笑当中,韩信离开了。今天的忍辱负重,只为明天奋发图强,等着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的这句名言,也适合这个场景。怀才不遇公元前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运动的序幕。不久楚地人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太守,亦起兵反秦,开启了复国运动。项梁军渡江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屡败秦军,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秦末农民起义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所有的忍辱负重不就是为了今天!韩信坐不住了,作为楚人,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项梁的队伍。项梁出身楚国贵族,父亲项燕更是楚国名将,家庭背景造就项梁较高的军事素养和威望,且反抗暴秦顺应民意,所以项梁军进展非常顺利,出身低微的韩信自然没有很好的表现机会,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后项梁轻敌被章邯偷袭,战死于定陶,项梁军改由项羽统领,韩信归于项羽麾下,不久被项羽任命为执戟郎中,负责护卫,顺便可以提提建议。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勇武无二的武将,骁勇善战,用兵如神,但他刚愎自用,不喜欢谋略,这与韩信的注重谋战正好相左,所以韩信多次献策都没被项羽采纳。后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击败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天下诸侯莫不臣服。项羽率领大军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进入关中。但此时刘邦已攻灭秦朝,秦王子婴投降。项羽杀子婴,烧咸阳,分封诸侯。如果项羽重用韩信,历史将改写据说韩信曾建议项羽建都关中,但项羽却一心“荣归故里”(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做西楚霸王。韩信郁郁不得志,建议也不被采纳,也感觉项羽目光短浅,跟着项羽没有前途,遂决定离开项羽,投奔广招人才、知人善任、富有野心的汉王刘邦。韩信带着憧憬和期盼,投奔汉王刘邦而来……刑场求生韩信投奔刘邦,本以为可以施展抱负,改变命运,但现实比较残酷,在刘邦麾下担任接待宾客的小官,职位还不如在楚军时的执戟郎中有前途,这让他大失所望。大材小用、郁郁不得志的人,往往容易犯错误。韩信没多久就不小心犯了法,连同其他十三人一起被送上了刑场。刽子手一次次手起刀落,陆续把这十三个人正法,最后轮到了韩信。人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么?想想以前吃过的苦,受过的嘲讽和侮辱,以及对善良老大娘的恩惠无法回报,尤其自己的这把宝剑,本应该配英雄,自己却无法成为英雄……如此失败的一生注定要沦为笑柄。韩信可以想象到,自己的死讯如果传到侮辱过他的那个杀猪少年的耳朵里,他将会多么的得意啊!韩信心有不甘,忍不住仰天长叹。刚抬起头,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路过,求生欲让韩信不由得喊道:“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刀下救韩信夏侯婴一听这个犯人临刑前没有低声下气地喊救命,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简直不简单,而仔细看他又相貌堂堂,于是就把韩信释放了。经过交谈,夏侯婴发现韩信确实非同一般,对他十分欣赏。夏侯婴就把此事报告给了刘邦,但刘邦依然没有觉得韩信才能出众,所以也只是提拔他为治粟都尉,负责后勤工作。成为了中级干部以及负责后勤工作,使得韩信有机会接触到刘邦的得力助手——丞相萧何。二人多次交谈,韩信的言语和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萧何,让萧何坚定地认为韩信乃当世奇才。然而打动了萧何似乎作用不大,韩信依然不受汉王青睐,韩信料定萧何应该多次向汉王刘邦推荐自己,却仍不被重用,顿觉心灰意冷,彻底失望的他收拾了行囊,选择再次逃亡。当初项羽戏下分封诸侯时,令各诸侯罢兵就国,但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亲信将领都分封在位置优越的地方,关系不好的将领以及原来的诸侯都分封在偏僻之地,导致人心不服,局势动荡,所以韩信依然有用武之地。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入蜀的路途中手下将士多有逃亡,韩信也离队了。刘邦对手下将士的逃亡忧心忡忡,毕竟冲锋陷阵要靠他们,而对于负责后勤的韩信的逃亡满不在乎。而丞相萧何正好相反,将士的逃亡他满不在乎,但韩信逃亡了,他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拨马便追,并在今天的马道收费站一公里处追上了韩信,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最终说服刘邦,选吉日,斋戒,筑高台,按照完备的礼仪,正式拜韩信为大将。至此,韩信终于从默默无闻正式走向历史前台。智慧的光芒终于可以迸发了!横扫河北韩信被任命为大将,为了给刘邦打气,根据自己在项羽手下的经验,着重分析了项羽的缺点,主要概括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残暴不仁,每一条都说到点子上,比较透彻,而刘邦只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即可。韩信又为刘邦制定了东进方略,楚汉之争就此拉开序幕。楚汉之争初期诸侯分布图公元前年,刘邦采取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出其不意迅速攻占关中各地,平定三秦。然后东进并联合各路诸侯56万大军共同进攻彭城,但是被项羽偷袭击败,幸亏韩信支援击败追兵,刘邦才站稳脚跟。鉴于项羽太过强大,各诸侯纷纷叛汉降楚,形势急转直下。公元前年八月,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分兵出击河北,开辟第二战场。韩信运用灵活的战术,高超的指挥艺术,相继破魏、灭代、徇赵、降燕、平齐,并击败项羽派来的援军。韩信每破一国,便把俘获的精兵送到荥阳,用于支援刘邦的正面战场。韩信在河北的军事行动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一战,韩信熟练运用兵法,战术灵活,用兵如神,可谓谋战之典范。比如渡河时,广设疑兵,声东击西,偷袭魏都安邑,一举灭魏;进攻赵国时,一边背水一战激发汉军将士潜力并吸引赵军主力,一边设疑兵偷袭赵军军营插上汉军旗帜,使赵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迅速溃败;关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条兵法,韩信版背水一战赢了,后来的曹仁版背水一战输了,马谡版背山一战也输了,可见韩信的高明之处;韩信后又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通过虚张声势迫使燕国投降;最后通过用沙袋壅塞潍河并佯退吸引齐楚联军半渡而趁机放水,一举冲垮齐楚联军。后来关羽也用了此招,水淹七军,击败于禁,威震华夏。魏、赵、代、燕、齐,曾经被秦始皇灭过一次,这次又被韩信一人给灭了,岂非天意!(注:秦灭赵国后,赵嘉自立为王于代,后被秦攻灭。)巨大诱惑韩信的军事行动,使得西楚霸王项羽也感到恐慌,于是派谋士盱台人武涉前去策反韩信,但由于说服力不足,未能成功。武涉前脚刚走,献灭齐之策的齐国人蒯通后脚跟来也劝说韩信背叛刘邦。相比武涉贬低刘邦、抬高项羽的说辞,蒯通的游说方法比较高明:先看相。相由天定,是无法改变的,蒯通通过看相来支持自己的说辞,真是绝妙。蒯通讲韩信面相顶多是个诸侯,而且有危险,但背相贵不可言。背暗示背叛,蒯通进而阐述自己的策略,即自立门户,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进而成就霸业。这一点,比武涉的助项灭刘也高明一点。剻通也指出功高震主和兔死狗烹,这一点比较深刻而且引人深思。但韩信最终没有背叛刘邦,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刘邦对待他很优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二是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对自己下手。韩信最终没有背叛刘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军事素养极高,政治素养极低。刘邦楚汉之争当中一直处于下风,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才为己所用,他对待韩信优厚是理所当然。即便如此,刘邦对待韩信还是比较猜忌,毕竟韩信手握兵权,始终是个潜在威胁,从以下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所以受一些小恩小惠就感恩戴德,韩信与项羽一样,有“妇人之仁”。不过从大义来讲,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其成就也离不开刘邦的支持,他没有选择背叛刘邦,经受住了权力的诱惑,也是正确的选择。巨星陨落公元前年,韩信从齐国南下与刘邦汇合,参与与项羽的决战。韩信指挥四十万大军围项羽于垓下,并命人唱楚歌,瓦解楚军军心,最终全歼楚军,项羽虽然突围,但乌江自刎,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项羽被消灭后,刘邦就袭夺韩信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韩信走马上任,到达封国后,先兑现自己的诺言,赐给救济他的漂母千金;然后把羞辱他的那个少年(可能已经中年)招过来,封为中尉。一诺千金和大度,这是韩信拥有的高贵品质。韩信初到封国,出入都带着军队护卫,于是有人就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也不管是不是真的,也不派人调查核实,就采纳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实擒韩信。韩信一看皇帝到自己的地盘游幸,就没多想,屁颠屁颠地跑过去迎驾了,而且还带上了楚降将钟离昧的人头。这一次韩信再次展现了其毫无政治头脑,目光短浅,他玩计谋永远玩不过汉高祖刘邦。他一到汉高祖驻地就直接被刘邦擒拿,带回了长安,贬为淮阴侯。由王降为侯,韩信心理的落差更大,极不舒服。还羞与樊哙、周勃、灌婴同列,最后谋划与陈豨谋反,结果事情败露,被萧何骗至宫中,最终被吕后斩于钟室,被夷三族。一代兵仙就此落幕。总结韩信一生可谓受尽人情冷暖,大起大落。他从一个落魄子弟,在受尽讥讽和侮辱当中,在左右碰壁当中,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建功立业,名扬后世。但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不知进退,心高气傲,没有政治头脑,达到人生巅峰之后不久就被贬被杀,实在令人可惜!韩信的一生可以说成就了刘邦,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还是那句话:浮生如梦,多少功名利禄,终归是一场空。而所表现出的非凡智慧和伟大的军事思想,才是永恒!本文故事主线参考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并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欢迎指正批评!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