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种类 >> COP15丨怒江百鸟谷的小精灵一福贡县
百鸟谷的小精灵(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百鸟谷的这几位小精灵。
灰冠鹟莺
综述:灰冠鹟莺(英文名:Grey-crowned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tephrocephal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俗名:大吉黄、灰顶鹟莺、竹叶青。体小(13厘米)的偏黄色,具宽阔的绿灰色顶纹,多隐匿于林下层。有些亚种具一道黄色翼纹。从金眶鹟莺的亚种提升为独立鸟种。
外形描述:体小(13厘米)的偏黄色莺。具宽阔的绿灰色顶纹,其两侧缘接黑色眉纹;下体黄;外侧尾羽的内翈白色。有些亚种具一道黄色翼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色浅;脚-偏黄。
地理发布:繁殖区:东洋界:印度东北部至越南北部,中国中部。
非繁殖区:东南亚北部。
生活习性:性活泼,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频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多在空中飞翔捕食。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鸣叫:嘹亮的chipchiwoo声。
生长繁殖:繁殖期5-6月。通常营巢于海拔-米的常绿森林中有时也见于针叶林。巢多置于林下地上,偶尔也有置巢于山坡岩石和树上的。巢为球形,主要由绿色苔藓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白色,大小为15-18毫米×11.2-13.0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红嘴相思鸟
综述:红嘴相思鸟(英文名:Red-billedLeiothrix,学名:Leiothrixlutea),是雀形目噪鹛科相思鸟属的鸟类。又称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等,因嘴赤红色而得名。是海拔迁徙的候鸟。红嘴相思鸟活泼好动,生活在平原至海拔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林缘活动。吵嚷成群栖于次生林的林下植被。鸣声欢快、色彩华美及相互亲热的习性使其常为笼中宠物。休息时常紧靠一起相互舔整羽毛。
外形描述:红嘴相思鸟的雄鸟额、头顶、枕和上背橄榄绿色沾黄,额和头顶前部稍浅淡,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暗灰橄榄绿色,最长的尾上覆羽具淡黄色端斑。尾呈叉状、辉黑色,外侧尾羽向外稍曲,中央尾羽暗灰橄榄绿色具金属蓝黑色端斑,外侧尾羽外翈和端斑金属蓝绿色,内翈基部暗灰橄榄绿色。翅上覆羽亦大都暗橄榄绿色,飞羽黑褐色,向内渐深,呈辉黑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黄色,往内逐渐变为金黄色,从第三枚初级飞羽起,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朱红色,形成显著的朱红色翅斑;次级飞羽外翈辉黑色,基部橙黄色。眼先、眼周淡黄色、耳羽浅灰或橄榄灰色,颏和喉辉黄色,上胸橙红色,形成一显著的胸带,下胸、腹和尾下覆羽黄白色或乳黄色,腹中部较白,两胁橄榄绿灰色或浅黄灰色;翅下覆羽灰色,腋羽黄绿沾灰。
鸣叫:常站在灌木顶枝上高声鸣唱,并不断抖动着翅膀,其声似‘啼-啼-啼-’或‘古儿-古儿-古儿-’。雄鸟鸣唱时常扇动双翅,耸竖体羽,声脆响亮,多变悦耳,音似“微归—微归—微归—微微归”,“骨里—句,骨里—句”……雌鸟只能发出低沉单一的“吱吱”声。
地理分布: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和越南东北部。
生长繁殖:红嘴相思鸟每年4月下旬开始繁殖,延续到6月。营巢在针叶林、常绿林、杂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的荆棘或矮树上。巢呈深杯状,以叶梗、竹叶、草或其它柔软物质夹杂少许苔藓构成,内铺以细根或纤细的草。巢常悬挂在离地面0.5—l米的灌木或矮竹的垂直或水平枝上。每巢产卵3—5枚,卵呈绿白色至浅蓝色,散布有暗斑。
燕雀
综述:燕雀(英文名:Brambling,学名:Fringillamontifringilla),是雀形目燕雀科燕雀属的鸟类。又叫虎皮燕雀、虎皮雀、花鸡、花雀。是中等体型(16厘米)而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胸棕而腰白。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燕雀由于啄食农作物,对农业有一定害处。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到山区以及栖于各种林中如柳林、榆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外形描述:小型鸟类,体长13.5-16厘米。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胸棕而腰白。成年雄鸟头及颈背黑色,背近黑。腹部白,两翼及叉形的尾黑色,有醒目的白色"肩"斑和棕色的翼斑,且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点斑。非繁殖期的雄鸟:与繁殖期雌鸟相似,但头部图纹明显为褐、灰及近黑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嘴尖黑色;脚-粉褐。
地理分布:欧亚:广泛分布,以及非洲北部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燕雀在我国主要为冬候鸟和旅鸟。
繁殖期间栖息于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类森林中,尤以在桦树占优势的树林较常见。迁徙期间和冬季,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次生林、农田、旷野、果园和村庄附近的小林内。食性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植物嫩叶、小米、稻谷、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种子,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昆虫为食。
叫声:悦耳的鸣声由几笛音的音节接长长的zweee声或下降的嘟声。叫声为重复响亮而单调粗喘息声zweee。也发出高叫及吱叫声。飞行叫声为chuee。
白尾蓝地鸲
综述:白尾蓝地鸲(英文名:White-tailedRobin,学名:Myiomelaleucura),是雀形目鹟科蓝地鸲属的鸟类。又叫白尾地鸲、白尾蓝鸲、白尾燕鸥鸲、白尾蓝欧鸲、白尾斑地鸲。尾基部具白色闪辉。分布范围于印度、东南亚及中国南方。白尾蓝地鸲在我国仅分布于西南地区,种群数量不甚丰富。特征较明显,特别是通过尾部的白斑,野外不难识别。
外形描述:雄鸟:体大(18厘米)的至深蓝色地鸲。全身近黑,仅尾基部具白色闪辉,前额钴蓝,喉及胸深蓝,颈侧及胸部的白色点斑常隐而不露。雌鸟:褐色,喉基部具偏白色横带,尾具白色闪辉同雄鸟。亚成鸟:似雌鸟但多具棕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叫声:鸣声为7~8声的细弱甜美哨音。叫声包括细弱哨音及低声tuc。
地理发布: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至泰国和台湾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带栖息。地栖性,主要栖息于林下灌丛中和地上。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有时亦站在开阔地区的小树或电柱上,并不停地摆动着尾,当发现地上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刻飞去捕食。飞行时尾常常张开。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洪亮悦耳。
生长繁殖:白尾蓝地鸲在4月中旬即开始繁殖期间的鸣叫,雄鸟常在早晨和傍晚长时间地鸣叫,鸣声甜润悦耳。通常在5月初开始营巢,整个繁殖期一直持续到7月,最晚到8月还有少量个体在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边岩石缝隙或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苔藓和细藤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和羽毛。巢的大小据吴至康()测量的一巢为:外径15.7cm,内径6.8cm,高8.6cm,深7.4cm。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长卵圆形,白色、密被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1-25.4mm×16-18.9mm,平均23.7×18.0mm,重3.5-4.0g。
鲮胸鹪鹛
综述:鳞胸鹪鹛(英文名:Scaly-breastedCupwing,学名:Pnoepygaalbiventer),是雀形目鳞胸鹪鹛科鳞胸鹪鹛属的鸟类。
外形描述:体小(10厘米)而无尾的似鹪鹩的鹛。有两种色型。浅色型:上体橄榄褐而略具鳞状斑,各羽尖均具皮黄色点;下体白,胸羽的羽中心色深,羽缘更深而成鳞状斑纹,两胁鳞斑橄榄褐色。茶色型:上体橄榄褐,羽尖具皮黄色点;下体同浅色型,但皮黄替代白色。雄雌同色。与小鳞鹪鹛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顶及颈部皮黄色班驳。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粉褐。
叫声:单音或双音的sik或seek…sik。鸣声为短颤音,似蓝短翅鸫鸣声的开始部分。告警时为尖厉刺耳的哨音及责骂声tsik,tsik。
地理分布: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
生活习性:性隐蔽。悄悄移动时两翼轻振。栖于海拔~米的山区森林,冬季下至米,常沿多苔藓及蕨草的溪流两岸。
生长繁殖:营巢于树洞、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产卵2-3枚,卵白色,有斑点。孵化期16或17天,雌雄共同饲喂雏鸟,繁殖期在运河区是7月,在哥斯达黎加是2月中旬,在巴拿马是11月下旬。
来源:怒江百鸟谷
编 辑:蜂雪少友叶
监 审:李玉花
终 审:李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