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从鸟和乌的区别说起,追根溯源,发

发布时间:2023/4/7 23:17:13   

写公号文章《有赞有弹:评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的两道基础运用题》时,中考原题是从别人传给我的一个电子版试题上直接复制粘贴下来的。文章发出后,有同行告诉我,“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岛似江南”有误,应该是“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这个错误实在犯得太低级,估计我用的这是一个扫描版的试题,软件识别有误,或是使用五笔输入法的问题,所以出现了这样令人发笑的错误。能飞的一定是“鸟”,而不可能是“岛”。

虽然人文地理上也有“飞地”之说,这些飞地也有本身就是岛屿,但“飞”的却不是岛,而是要“飞”过去才能到这个“岛”。因为这块地方不和自己的行政属地在地理上直接相连,要飞过其他的行政属地才能到达。

由于扫描软件识别的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形似导致的识别错误。其实,不只是扫描软件,即使是大活人识字写字时,也常常因为形似的原因致误。

“鸟”和“乌”,两者就差一个点儿而已,扫描软件时常会弄错,在小孩子初学汉字时,也很容易弄混。今天我就来从字源角度分辨一下这两个字,并由此牵出一长串儿与此相关的内容。

“鸟”是个象形字,象形是汉字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最初写字其实就是画画,后来慢慢从具体形象的事物线条化,抽象起来。从“鸟”字字形的变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乌”也是象形字,也是一只鸟的形象。我们看“乌”字的字形演变,发现它和“鸟”字的写法在演变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那么,为什么同样都是“鸟”,“乌”就偏偏少了一点儿呢?这少的一点儿是什么呢?

原来,“乌”最初专门指乌鸦这种鸟,我们知道乌鸦的特点是通体黑色,眼睛也是黑色的,因此不容易看到乌鸦的眼睛。于是,在造“乌”字时就少了这一点儿,这一点儿就是“眼睛”,当然,不是说乌鸦没有眼睛,而是乌鸦有眼睛却不容易被看见。

这个“乌”少一点儿,可谓理由十分充分。这个造字特别能体现出先民在造字时细致观察的特点,能够发现点滴细微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通过造字表现出来。

在中国古代,太阳有一个别名,叫“金乌”。也称作“赤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有很多古诗中用“金乌”代指太阳。比如,“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兼玉兔,年几奈公何。”(唐·徐仲雅·《赠江处士》)

太阳之中有金乌,月亮之中有玉兔,实在是非常神奇的想象。先民的想象力恐怕要比今人强大得多得多。那为什么要称之为“金乌”,而不称之为“金鸟”呢?或许与先民对太阳的观察有关,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只是知道太阳耀眼,但先民在耀眼的太阳表面发现了阴暗的区域,近代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太阳黑子”。因为是暗黑的部分,所以如果是一只鸟的话,那当然只能是“乌”,而不可能是其他的什么鸟。此可谓先民细致观察的又一个极为鲜活的例子。

“鸟”和“乌”都是象形字。在汉字造字法中,还有一大类别是形声字,从有了形声这种造字方法,汉字数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现在有四分之三的汉字都是形声字。所以,在学习汉字时,务必要深刻理解形声字,才能学了一个字,由此拎出一大串字来。

以“鸟”为例,鸟作为汉字的部首之一,常常作为形旁存在,表明这个汉字所表示事物归属的类别,本身就是鸟类或禽类,或者与鸟有关。

说到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字“禽”,经常“禽鸟”是连在一起出现。我们现在说“禽”,常常组词为家禽。但其实“禽”字造字之初,也是象形字,像一个长柄的用来捕捉禽兽的网子的形状,就是现在的“擒”,古代狩猎对象自然是飞禽走兽,所以禽又指各种动物。

《说文》中的解释:“禽,走兽总名。”《礼记·曲礼上》中有名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后来,又有飞禽与走兽的区别。《尔雅》中说“二足而羽谓之禽。”

用“鸟”作为形旁的字,除了常见的鸡、鸭、鹅、鸽、莺、鹂、鹊、鹃、鸦、鸥、鹤、鹰、鸵等之外,还有很多。

有一些部件中带有“鸟”的字单独拎出来看好像有一点儿陌生,但是如果放在一个词语中,则会发现这个字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饮鸩止渴,趋之若鹜,鹬蚌相争等。

“饮鸩止渴”的“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用鸩组成的常见词语还有鸩杀、鸩死、鸩酒等。

“趋之若鹜”的“鹜”是野鸭的意思,词语的整体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与“趋之若鹜”的“鹜”字形非常相近,读音也相同的一个字是“好高骛远”的“骛”,这个“骛”从马,敄(wù)声。本义是“纵横奔驰”,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追求”。两个字非常易混,需要特别注意。

“鹬蚌相争”常常和“渔翁得利”四个字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一个大家都特别熟悉的寓言故事,其中的“鹬”是一种嘴、脚都很长,以小鱼、贝类等为食的水鸟。

还有诸如鹮、鹳等字看似不常见,一旦放在特定词语中,又让人觉得特别熟悉。比如,朱鹮,我国的濒危保护物种,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作为“吉祥之鸟”。今天,经常看到有人为了保护朱鹮而牺牲的动人故事。“登鹳雀楼”,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唐诗,“鹳”是一种形似白鹤的水鸟。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我整体梳理了一下以“鸟”作为形旁的这些字形声字,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可以分类来说一说。

1.有很多都是两个带有鸟的偏旁的字,最终合成为一个词,共同表示一种鸟类。

比如,鹦鹉、鸳鸯、鹌鹑、鹁鸽(bógē鸽子之一种)、鹧鸪、鹈鹕、鸬鹚、鹭鸶、鸲鹆(qúyù,俗称“八哥儿”)、鹡鸰(jílíng俗称“张飞鸟”)、鸱鸮(chī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鸺鹠(xiūliú猫头鹰的别称)、鸧鹒(cānggēng亦简化为“仓庚”黄鹂的别称)、鸸鹋(érmiáo大洋洲的一种大型走禽)等等。

2.古代有很多为猛禽命名的带有“鸟”的字。

比如,鹞、鸢、鹰、鸷、枭、鹫、鹗、鹘(hú)、鹯(zhān)等,都是鹞、鹰一类的猛禽,大约这类猛禽因其凶猛留给人深刻的印象,所以专门为它们做了一些命名。

3.有一些一提起来就很有文化色彩的鸟,有的是现实中就有,但也有很多只是传说中的鸟。

比如:雎鸠,一种水鸟。生有定偶,故《诗经·关雎》以喻君子的配偶。《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鹣,古代传说中的比翼鸟。鹣鲽:比翼鸟和比目鱼。比喻感情深厚的夫妇。如:“鹣鲽情深”、“鹣鹣鲽鲽”。这个“鹣”字时常在诗词中出现,比如:翼只思鹣比,根长羡藕并。(唐·吴融《个人三十韵》)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清·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鸿鹄,大家熟知的是《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即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与“鸿鹄”构成相反意思的是“燕雀”一类的小鸟,在《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里的鹪鹩就是燕雀目鹪鹩科的小型鸟类,也称为“巧妇”。

鹏,传说中最大的鸟。《庄子·逍遥游》中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今天有“鹏程万里”这样的常见词语,很多父母爱用“鹏”字给孩子起名,包含了极为美好的期待。

鸾鸟,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和凤凰同属一类。屈原《涉江》中说:“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朝堂坛兮。”“鸾凤”作为一个常见词语,有多种比喻义,比喻贤俊之士、比喻君王、比喻美人、比喻夫妇等。

鹓雏(yuānchú,亦作鵷鶵):在中国传说中是与鸾凤同类的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李商隐《安定城楼》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就是借用《庄子》中的这个典故,以庄子和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鹔鹴(也作“鹔鷞”),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鸟。《说文》中有“鹔,鹔鷞也。五方神鸟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凤皇”之说。

说到“凤凰”的“凤”,其实也是带有鸟的汉字,只不过是在简体字中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看看繁体字,就知道了。鳳:形声。从鸟,凡声。本义:凤凰。

“凰”则在造字上有一点儿特别,最初就写作“皇”。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所以用表示“王”的“皇”来称谓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后来才有“凰”字,个人猜测大约是仿了“凤”而造的一个字,对此没有深入研究,愿就教于方家。

当然,凤凰也有一些区别,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所以古琴曲有《凤求凰》,司马相如也有诗作《凤求凰》,看来自古以来就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

3.有两个词非常常见,但某些书中常常弄混,日常人们拼读或者书写时也常常弄错。

“老鸹(guā)”和“老鸨(bǎo)”能分得清吗?

虽然“鸹”和“鸨”在造字之初都是指某一种鸟类。

“鸹”是乌鸦的俗称。乌鸦是很常见的鸟类,因此,有很多和“老鸹”有关的俗语或者童谣。比如,“老鸹飞到猪腚上——看见人家黑,看不见自己黑。”“死了三年的老鸹——光剩嘴。”“老鸹窝里出凤凰”等等。

“鸨”,是鸟类的一属,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不善于飞,而善于走,能涉水。常见的有“大鸨”,“小鸨”等。而“鸨”用“老”作前缀,那就不是指鸟,而是指人了。老鸨指开设妓院的女人。

为什么要以一种鸟的名称来称谓开设妓院的女人呢?相传老鸨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鸟类,古人发现,这种鸟类没有雄性,只有雌性。它们通过与其他种类的鸟进行交配,然后繁殖,很像“人尽可夫”的妓女,所以称呼妓女老板娘为老鸨。

明朝宋权的《丹丘先生论曲》:“妓女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现代文学家聂绀弩《论鸨母》说:“鸨,淫鸟,借指妓女。”

以上带有“鸟”字旁的字,都是形声字,而且,都是指某一种鸟类。那么,有没有带有“鸟”这个部件的汉字,但不是指某一种鸟,而是指与鸟有关的行为的字呢?

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字就是“鸣”。不过,这个字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从口,从鸟。本义:鸟叫。《说文》中说:“鸣,鸟声也。”后来这个字泛指为各种鸟兽或昆虫的叫声,进一步引申为发出各种声音。

比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还有另外一个字,我们不太熟悉,甚至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写,但却常常在口语中用到这个字。

鹐(qiān),鸟禽啄东西。造个句子,“别让鸡把地里的嫩苗鹐了。”

以上的形声字也好,还是会意字也好,都是将“鸟”作为义符来使用的。那么,带有“鸟”这个部件,不过,鸟不是作为义符的字有吗?

也有。如:茑niǎo。这个字虽然带有鸟这个部件,读因也与“鸟”相同,但本身不是动物,和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茎细长而缠绕。这个字中的“鸟”是作为声旁存在,而不是作为形旁存在。

在古诗文中,“茑”常常和“萝”一起出现,都是藤蔓类的植物,引申用来比喻一种依附关系。

比如:茑与女萝,施于松柏。——《诗经·小雅·頍弁》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张九龄《杂诗五首》

附带说一句“萝”,最有名的一句诗是这样的: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古诗十九首之八》

以上,基本上把带有“鸟”这个部件的绝大多数汉字梳理清楚了。接下来说带有“乌”这个部件的汉字,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比带有“鸟”这个部件的字要少的多得多。

最常见的只有这样几个:呜、坞、邬、钨。

由这几个字可见,“乌”在汉字造字中,只作为声旁存在,而不作为形旁存在。出现这种情形比较容易理解,毕竟“乌”单独作为一个字时只是特指“乌鸦”,而不能泛指各种鸟类,所以,在造字时,遇到与“鸟”有关的汉字,首选用“鸟”作为形旁,表示属性或类别,而不会选择“乌”作为形旁。

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除了大量用“鸟”作为形旁,表示禽鸟名称的汉字之外,还有一些本属鸟类,但在字形构成的部件中没有“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常见的比如雀、隼、雁、雕、雉等。

揣摩这些字,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那就是“隹”(zhuī)。“隹”从造字的方式上来说,和鸟一样,都是象形字。它们两个是同源字。那么,这个字和鸟有什么区别呢?《说文》中认为“隹”是“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而“鸟”则是“长尾禽总名也。”看来是尾巴长短的区别,但实际上,探究后来的带有“隹”“鸟”这样部件的字,并不完全遵循这一规律,已经开始混用了。

因为“隹”与鸟是同源字,所以,很多表示鸟或者与鸟相关的字,也在部件中用“隹”,而不用鸟来表示,比如,前面提到的雀、隼、雁、雕、雉这几个字。

不过,进一步追溯这几个字的字源,它们的造字理据却又大不同。“雀”是会意字,“隼”是指事字,其他三个则属于形声字。

“雀”上面是“小”,下面是“隹”,组合在一起,字义非常明显,就是小鸟。

“隼”上面是“隹”,下面的“一”,有人认为是在强调“隼”的利爪,毕竟,鹰隼都非常凶猛的禽类。

雁、雕、雉则都是形声字,不再逐一分析。

“隹”这个造字部件,在造字时也很活跃,不过,并不能认定所有带有“隹”这个部件的字都与“鸟”有关。下面尝试分门别类梳理一下。

“隹”作为形声字形旁存在的字。

雏:从隹,刍声。本义:小鸡。

雄:从隹,厷(gōng)声。本义:公鸟。

雌:从隹,此声。本义:母鸟。

后来就由雄和雌进一步泛指“公”和“母”。《木兰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雅:从隹,牙声。本义:鸟名,乌鸦的一种。《说文》:“楚乌也。”今天用的高雅之“雅”都是后来才有的意思。

雇:从隹,户声。本义:鸟名。即九雇,一种候鸟,也就是布谷鸟。今日常用的“雇佣”之“雇”应该是假借的结果。

“隹”作为会意字的义符存在的字。

集:《说文》中说集是“群鸟在木上也。”《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知道了“集”的造字本义,对理解“沙鸥翔集”很有帮助,能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沙鸥翔集”要理解为群鸟或栖止或飞翔。

隻:这是“只”的繁体字写法,今天常用作量词,比如,一只鸟。《说文》中的解释是“鸟一枚也”,凡是从“又”的字,常常和手有关,所以,“隻”的本义就是用手抓住了一只鸟。

雙:这是“双”的繁体字写法。有了“隻”这个繁体字的知识做铺垫,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字也是一个会意字。最初就是说用手抓住了两只鸟。所以,“双”表示“一对”。

雔:chóu。这个也不难理解了,成双成对的鸟。《说文解字·雔部》:“雔,双鸟也。”说到“雔”字,需要补充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形声字,雠chóu,雠的本义是应答。这是编辑出版中常用的一个字,组词是“校雠”,意思是两人相对校阅,考订版本文字,纠正讹误。我个人觉得把“雠”当成会意字理解也非常有趣,两只鸟叽叽喳喳的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了。

雥:zá群鸟。

雦:chóu古同“集”。

虽然以上两个字,如果不告诉你读音,你可能不知道读什么,但是,当你知道了“隹”表示鸟,看了这个字形,即使不知道读音,也能猜出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隽:今天常用的词是“隽永”。但很多人知道“隽永”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隽”最初造字时是会意字。从隹,从弓。“弓”用来射鸟。本义:鸟肉肥美,味道好。肥美的味道自然值得反复回味。

焦:金文字形,上面是“隹”,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今天,焦虑的人太多了,焦虑其实就是把像鸟一样,放在火上烤,能不难受吗?

有一些字,虽然有“隹”字,也是形声字,但“隹”不是作为形旁存在,而是作为声旁存在。

堆:从土,隹声。本义:土堆。

帷:形声。从巾,隹声。本义:围在四周的布幕。比如,“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惟:从心,隹声。本义:思考;思念。比如,《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

唯:从口,隹声。本义:急声回答声。比如:“唯唯连声”“唯唯诺诺”等。

椎:从木,隹声。本义:槌子,敲击的器具。“椎”有chuí和zhuī两个读音,前者如“椎心泣血”,后者如“脊椎”“胸椎”等。

锥:从金,隹声。本义:钻孔的工具。

碓(duì):石做成的捣米器具。北京有地名“水碓子”。

维,从糸(mì),隹声。本义:系物的大绳。理解了这个字的本意,你看到“维系”这个词时自然会理解得更为深入。

稚:从禾,隹声。本义: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

骓:从马,隹声。《说文》对这个字的解释是“马苍黑杂毛也”。有名的诗句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其实“稚”和“骓”中的“隹”,可以理解为不仅仅是起到声旁的作用,也兼有形旁的作用。“隹”之短尾,不正与幼禾之短小相互联系吗?“骓”这样的名马,难道不也正像是鸟飞一样迅疾吗?

有一些字,虽然有在字形中有“隹”这个部件,但实际上却不是“隹”字,而涉及到形声字的另外一个概念,即:省声。一种传统的简化汉字方法。省略形声字中声符的笔画。

比如:

准:准本为凖的俗字,现为凖的简化字。从水,隼省声。本义:平,不倾斜。

售:从口,雔省声。本义:卖出去。

接着区分两组带有“隹”字的形近字,说说它们的造字理据。

“谁”和“难”

这一组字非常常用,也不难区别,但可以进一步琢磨一下其字源,也很有趣味。

谁:形声字。从言,隹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鸟叫叫什么呢?估计是在问“什么人?”,“谁啊?”

难:会意字。从又,从隹。最初就是指一种鸟的名称。后来假借为“困难”之难,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用手(又)抓鸟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雎(jū)”和“睢(suī)”

这两个字太像了,偏旁一个是“且”,一个是“目”,字形差别只在“出头儿”还是“不出头儿”。

这两个字前一个还算常见,因为有“关关雎鸠”,也有《唐雎不辱使命》。但后一个则不大常见,不过中学生也应该认识,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的句子:“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雎:形声字。从隹,且声。本义:雎鸠,一种水鸟。

睢:形声字。从目,隹声。本意是“仰视”。《史记·伯夷传》中有“暴戾恣睢”。意思是“残暴凶狠,胡作非为。”

最后,还要区别一组比较特别的带有“隹”的字,瞿、翟、雒、崔、霍,这组字现在常用来表示姓氏,但估计很多即使本身就是这个姓氏的人,也对自己姓氏的本义不甚了了,这里做一点儿字源的追溯。

瞿:会意兼形声。《说文》:“从隹。”本义:惊视的样子。

翟:会意字,从羽,从隹,本义:长尾的野鸡。“翟”是一个多音字,作为姓氏时读zhái,但作为人名用字时读dí,如战国时墨子名翟。作为“长尾的野鸡”这一意思理解时,也读dí。如:翟车(皇后所乘饰以雉羽的车子)

雒:形声字。从隹,各声。鸟名。《说文》的解释是“鵋鶀(jìqí)也。怪鸱(chī)。今称鸺鶹(xiūliú),也叫横纹小鴞(xiāo)。”这么多生僻字,不认识也没关系,其实他们都在说同一种我们熟知的鸟类,就是猫头鹰。

崔:形声字。从山,隹声。本义:高大。崔嵬:崎岖不平的山。亦泛指高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

霍:会意字。从雨,从隹。大雨来临时群鸟奋力飞起,霍然有声。本作“靃”,俗省作“霍”。本义:鸟疾飞时发出的声音。后描述门、水等响声。《木兰辞》中有“磨刀霍霍向猪羊。”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种最常见的“鸟”没有说,就是“燕”,“燕”这种鸟为啥造字的时候不带鸟?因为本身就是象形字,你看下面的“燕”字的字源流变,甲骨文的“燕”,简直就是“燕”的简笔画嘛。

原本只是由“鸟”误为“岛”,想起来要写一写“鸟”“乌”的区别,并由此展开来说一说,不过,这一说不要紧,连搜集整理资料,带写文章,就花了七、八个小时,总字数到了近八千字。估计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太会有耐心读完这七、八千字的知识性文章的。那么,写来有什么用呢?

第一个有用是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对我是已知的,比如,“鸟”和“乌”的字源,“隹”是一种鸟等等,但具体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从字源上来说,是怎么回事儿,就完全把握逐一说清楚了。这么一梳理,温故而知新,就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就更有把握了。而且,我在对这些字做进一步的语境解释的时候,所选择的例子绝大多数都是课文中特别常见的例子,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第二个有用是只有经过这种写作和研究的实践,才具体知道一些基本的研究路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己作为老师掌握就行了,而是要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掌握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自己去探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知识是无穷尽的,不断灌输给学生知识,远不如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路径。

这两个“有用”,能让我透过一个又一个汉字,发现汉字在造字上的妙处,发现汉字之美。当我把这种妙处和美好传递给学生,学生一旦获得了发现汉字之美的兴趣和能力,那么,语文课上,老师教起来,学生学起来,岂不是都会特别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1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