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带大家解密:诸葛亮为何不选择独霸一方的曹操,而要选择一无所有的刘备?这话说,诸葛亮年少丧父,从小便由在南方做官的叔父诸葛玄扶养成人,但是好景不长,叔父诸葛玄不久就被革职下岗了,所以叔父带着一家人去投奔在北方的老朋友刘表。后来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决定不再投靠刘表,这一年16岁的他选择在湖北襄阳市的隆中安身立命,以耕种农田为生。在隆中这些年,诸葛亮年岁渐长,渐渐显露出自己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据史书记载:其人身高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身高八尺是什么概念呢?古人一尺相当于2厘米,也就是诸葛亮身高一米九二,而且还长得十分俊朗,可以说是可以媲美城北徐公了。还有更特别的是:诸葛亮读书方法上与普通人大有不同,和诸葛亮一同从北方的来的三个好友:徐庶,石韬,孟建,他们三个的读书方法完整沿袭了东汉儒生的方法,都讲究把课本读得滚瓜烂熟。但诸葛亮却认为这种方法只能培养出一般性人才,因此他采取的是“观其大略”的方法。但这里观其大略并不是指随便翻翻书,把每章的题目和大纲看看就行了,这里是指把书中的知识浓缩成精华吸收,具有简明扼要的新学风特点。说到这里,按理说,诸葛亮在山中读书也有些年头了,为什么不去投靠旧时叔父的好友刘表弄个一官半职,或者投靠屡屡发布求贤令的曹操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诸葛亮年少时就志向高远,认为自己自比管乐。问题来了,管乐是谁?管就是管仲,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辅助了齐桓公成就了宏图霸业,是文治方面的人才,而乐就是乐毅,战国时期的名将,曾带领士兵攻破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是武将里的佼佼者。而诸葛亮自比管仲无疑是志向成为文武全才型人物。既然诸葛亮是全才型人才,那么主公之选必然不能随意,因此诸葛亮定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条:具备雄才伟略,心胸气度宽广,赏识和重用人才;第二条:手下还未有能与自己相抗衡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可以大展才华。从前年少和叔父投靠刘表时,诸葛亮就发现刘表不符合第一条,而曹操麾下早有许多谋士,因此也不符合第二个条件。再加上隆中地理位置具备依山傍水的优越性:水路有汉水,陆路这里是南北方往来的要道。因此这里的水路和陆路十分便利,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这就意味着天下的各路英雄豪杰都要经过聚集在此,这也可供诸葛亮慢慢选择。因此隆中这个地方于诸葛亮而言,是进是退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一直等了12年。这时意中人刘备出现了。刘备因为在北方收到曹操势力压迫,被迫南下投奔同宗族的刘表,开始了七年寄人篱下吃救济粮的生活,后来刘备实在忍耐不住,想要卷土重来,经过自省,他发现自己这些年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宏图竟是因为身边只有些武将,文将能力明显不足。那么这时,他就迫切需要找一个能为他提供战略设计的军师,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三顾茅庐。但小编想了想,难道诸葛亮仅仅是因为刘备来请了三次而感动出山?后来小编深思熟虑后发展,其实刘备能让诸葛亮出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差距!第一个差距是年龄:诸葛亮当时虚岁27岁,而刘备47岁,两人相差了20岁,这时的刘备对于诸葛亮而言是老前辈,诸葛亮是晚辈,这老前辈来请晚辈,可见刘备多么诚恳。第二个差距是资质:诸葛亮一直在山里耕种,没有工作经验可言,而刘备至少在战场官场打斗了20年,这是资深老鸟和菜鸟的区别,可见刘备多么虚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地位:诸葛亮乃一介农民,是一个妥妥的农村大龄青年。而刘备曾经在东汉朝廷当过左将军,在今天来说,军衔是一颗星的少将,按行政权力来说,官比省长还大,而他带的两个随从,一个是关羽,担任过偏将军,军衔上是中校,张飞担任过中郎将,军衔上少将。三位人物的含金量那可是比金子还纯!你想想,一个少将带着一个中校和一个少校来农村看一个农村大龄青年,和这位农村大龄青年讨论天下大事,还三次邀请加入中央和他们一起工作。这放在今天,就算是村支书特地多次来看你,你都会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要为党的事业肝脑涂地,更别提这还是少将级别人物。因此,诸葛亮看来,三次顾茅庐是外在的数量,而三个原因才是内在的质量。当外在的数量和内在的质量相匹配时。你说,如此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此时不出山何时才出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