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问题的答案先奉上:“啁啾”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常用,读作(zhōujiū),形容鸟叫的声音。详情请见“啁”字词条的解说。其他无兴趣内容请自行忽略。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六个字多个是生僻字,学来相对枯燥,请坚持,今天的六个字分别如图:(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1、啁。这个字有四个读音:(一)zhā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啁,啁嘐也。从口,周声。”形声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此复举字未删者。”他认为“啁”与上一个字“嘐”同义,其实“啁嘐”是连绵词。《集韵.爻韵》:“嘐,啁嘐,夸语。”啁嘐的本义就是自大、骄矜义。啁字本义之外,还组成词汇“啁哳(zhā)”,形容声音繁杂而细碎。比如宋玉《九辩》:“鹍鸡啁哳而悲鸣。”段玉裁认《说文解字注》称:“啁,大声,哳,小声也。”合在一起形容声音。也写作 “嘲哳”,比较有名的句子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诗意)(二)dāo。《集韵.上高下豕韵》中记有:“啁,嘐啁,语多。”即把上面的词字序反一下,形容话多。也写作“唠叨”。(唠叨的家人)(三)zhōu。读这个音时,用于词组“啁噍”,有两个意思:(1)鸟鸣声。《广韵.尤韵》:“啁,啁噍,鸟声。”比如《礼记.三年问》:“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陆德明释文称:“啁噍,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像燕子、麻雀一类的小鸟,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叽叽喳喳地哀鸣一阵,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指动物也爱护自己的同类)。啁噍,也用作:“啁啾”“啁唧”、“啁啁”等。啁啾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常用,读作(zhōujiū)形容鸟叫的声音。大家读出来试试就会发现,如果连绵起来读,基本等同于鸟叫声音。(鸟儿啁啾)(2)鸟名。《吕氏春秋.求人》中有“啁啾巢于林,不过一枝。”《庄子.逍遥游》写作“鹪鹩”。都指的是鸟名。(鹪鹩)(四)tiáo。戏谑,调笑。《集韵.啸韵》:“啁,謔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苍颉篇》:‘啁,调也。’谓相戏调也,今人啁作嘲。”在这个读音下,啁与调、嘲、謿是异体字关系。比如:《三国志.蜀志.费祎传》里有:“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孙权史书记载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影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孙权)啁字的小篆写法如图:(啁字的小篆写法)2、哇。现代汉语常用字,常用的读音有两个:(一)wā。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哇,诌声也。从口,圭声。”形声字。本义是谄声。即人发出的讨好声。本义之外,又引申为靡曼的乐声。《广雅.释诂二》:“哇,衺也。”《广韵.佳韵》:“哇,淫声。比如《法言.吾子》:“中正则雅,多哇则郑。”李轨注称:“多哇者,淫声繁越也。”音乐中正之声多则雅,靡曼之声多则俗。郑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即俗乐。此外,哇还有几种用法:(1)呕吐;吐出。比如《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陈仲子吃了鹅肉,他认为不该吃,就把它吐了出来。在此义下,又用作象声词,形容呕吐的声音。(戏曲《陈仲子》剧照)(2)嚎哭或叫喊。比如王安石的《和董伯懿咏裴晋公平淮西将佐题名》:“空城坚守已可缚,中使尚作号儿哇。”在此义下,也可作象声词,形容哭声或叫喊声。如,小孩哇地一声哭了起来。(3)方言。说。比如: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哇。有的地方称“说话”为“哇话”。(二)wa。读轻声。用作语气词。“啊”受到前一字收音u或ao的影响而发生的音变。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十二:“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全走了哇。”(歌剧《骆驼祥子》剧照)哇字的小篆写法如图:(哇字的小篆写法)3、这个字读è。生僻字,GBK字库没有,不好描述,只好上图:(è的宋体字)è字现代汉语辞书归在“立”部,检字时要注意。《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è,语相诃歫也。从口,歫辛字去下横。辛字去下横,恶声也。读若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以口拒恶声也。”本义即怒声相拒。《注》称:“歫,今之拒字,诃歫者,诃而拒之。”生僻字,深究无大意义,亦不举例,其小篆写法如图:(è字的小篆写法)4、吺。有两个读音:(一)dōu。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吺,讘吺,多言也。从口,投省声。”形声字。用于专用词“讘吺”,本义是啰嗦,也写作“吺哆”。《张义潮变文》:“莫怪小男女吺哆语,童谣謌(同“歌”)出在小厮儿。”别怪小孩子们啰嗦多语,儿童歌谣都出在这些小孩子们口中。又比如清代王闓运《衡阳县志序》:“前志讘吺,今乃直词。”前面的县志太啰嗦了,现在都直接记载。(王闓运画像)本义之外,“吺”又指轻出言貌。《集韵.侯韵》:“吺,轻出言貌。”话多大半是因为不加思考轻易就说出口,意义是相关联的。(二)rú。这个音用于专用词组“囁吺”,就是“囁嚅”。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义出《集韵.虞韵》:“嚅,囁嚅,言也,或作吺、咮。”吺字的小篆写法如图:(吺字的小篆写法)5、呧。读d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呧,苛也。从口,氐声。”形声字,本义是斥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苛者,诃之假借字。按《言部》有‘诋’字,云:‘诃也’。《口部》‘呧’似复出。”《玉篇.口部》也称:呧,呵呧也。正作诋。“呧”的正字就是“诋”。不常用,故没找到典籍中的例子。暂不举例。呧字的小篆写法如图:(呧字的小篆写法)6、呰。常用读音有两个:(一)z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呰,苛也。从口,此声。“形声字。本义是诋毁,诽谤。也作“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苛亦当作诃。玄应引作诃。凡言呰毁当用呰。”这是呰与诃的细微差别。桂馥的《说文义证》称:“苛也者,谓诋毁也。经典借訾字。”在大量的经典里,呰字都写作訾。《广韵.纸韵》:“呰,口毁。”在言语上的诋毁。比如曹植《与杨德祖书》:“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大意是: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在稷下大发议论,诋毁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谤毁春秋五霸,一时之间,使千人为之折服。再比如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何由羞五霸,直自呰三皇。”用法完全一样。(影视剧里的曹植和杨修)本义之外,呰还可用为弱;劣。比如《史记.货殖列传》:“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裴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呰,弱也。”这句话的大意是:(楚、越)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二)cī。通“疵”。病。《集韵.支韵》:“呰,瑕也。”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呰,假借为疵。”比如《汉书.翟方进传》:“天降威遗我宝龟,固知我国有呰灾,使民不安,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颜师古注称:“呰,病也。读与疵同”(翟方进像)还用同“龇(zī)”。即露出(牙)。不再举例。呰字的小篆写法如图:(呰字的小篆写法)(之,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