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宋玉”,后人只叹宋玉容貌一绝,孰不曾透过这层皮囊去探知他那凌于美貌之上的才情。他的才华,思想,格局远比容貌让人惊叹;他的无奈,悲伤,愤懑藏入了辞赋之中;纵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怎奈曲高和寡,无人可倾。便是这样一个人在勾心斗角,污浊遍布的朝堂之上“宁处穷而守高。”公元前年,战国时期,宋玉诞于湖北襄阳宜城,自小酷爱辞赋,又善于音乐。因出身寒微,无法实现抱负,后追随大家屈原,作其弟子,宋玉辞赋可与屈原相提并论,更有欧阳修云:“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其诸多见解思想多受道家学派影响,作品中有所体现借鉴,更有后人赋予一代辞赋家之称,可见宋玉才学之深,实在是令人惊叹。宋玉的一生与其师屈原相似,同样是才华横溢,志愿献身于国家,在这风雨不歇的战国时代中,书下自己坎坷淋漓的人生。“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屈原被逐之后,宋玉因友人景差引荐,入了楚顷襄王府,做文学侍从大夫。宋玉在文学音乐上的才华深受襄王的喜爱赏识,官职不高,却得襄王青睐,难免引起众多人的注目,或是拉帮结派,亦有抹黑打压,宋玉受其师影响,品行端正,高洁,有“宁处穷而守高”的气节,自然是不愿陷入污浊,泥垢之中,做不正当的勾当,更是因其师屈原的遭遇,憎恶那些排除异己,丑陋不堪的奸人,对于这般人也常毫不掩饰,“十有九人堪白眼。”因而遭登徒子等人的排挤,构陷。这天下的芸芸众生,也大多为那“下里巴人,”宋玉哀叹:“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既为屈原弟子,其风骨也多似其师,“宁溘死以流亡兮,”也不愿落入这乱世的泥潭之中。他独善其身,却也无法阻挡奸人所恶,虽遵从屈子遗训“莫敢直谏,”可心中那份异于常人的格局,独有的思想见解,终是压抑不住,在辞赋中通通挥洒出来。官职微小,不足以护身,又有一身才华,并非池中之物,便成了众矢之的。因屈原忠君爱国却被放逐,而作《九辩》来表达志向,《招魂》来哀悼其师,辞赋中多有讽刺如今世道不公,悲叹无人惜才,因此被有心之人拿来大做文章,向楚襄王进谗言。楚襄王昏聩,虽看重宋玉才华,却也是不喜他像屈原一样固执己见,不懂变通,少不了要责问一番。《对楚王问》中记载,楚襄王质问宋玉是否有不好的行为,为什么才华横溢百姓大臣却并不赞扬他,对此质疑宋玉以一个故事来解释回应,《下里》、《巴人》是通俗歌谣,听者众多,几乎人人会唱,而《阳春》、《白雪》乃高雅之作,能够跟唱的人不过几个,是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意。也为了用来表达自己是志向高远不被人理解罢了“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宋玉的才情抱负那些臣子百姓自然是无法领会的。屈原逝去,宋玉独有一身抱负,想将满身才能献于国家,却是道路艰难,人心叵测。既报国无门,又遭人不解,嫉妒排斥,高处不胜寒,他忍受着这种孤独,悲伤、愤懑如千斤顶般压着他,原以为读书、领悟先人文章难,可如今真正学习到圣人的思想格局后,到是陷入了无法表达,不被理解认同的艰难处境中,这便是世道!宋玉走上以悲叹,微讽为主的辞赋道路也是这般缘由吧,若是庄子,屈原这些圣人在世,或许宋玉也不必有曲高和寡之叹了吧!“其容不改,出口成章”——《诗经·小雅·都人士》宋玉不同于那些饱读诗书却呆若木鸡的读书人,反而更像一个巧舌如簧的谋士,虽不能凭武力,地位,钱财胜人,但常常借这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为自己挡去小人的构陷刁难,谋求道路。宋玉所出辞赋之中可以看出其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面对男女之事,思想开放,正面了解回应,不受礼仪束缚,在《神女赋》,《高唐赋》等文章中都有所表现,或许是对女子细致大胆的描写,亦或是宋玉容貌受许多女子倾慕,便有人生出了宋玉“性好色”的流言来。“登徒子”常又来形容好色之徒,但许多人并不知道登徒子虽奸恶,但并不好色,事情缘由还要追溯至战国时期宋玉所说的一番话中。据《登徒子好色赋》所云,登徒子乃楚王近臣,常进谗言于楚王,宋玉身形容貌俊美,能说会道,他便说其好女色,不让大王带他出去后宫,免与女子接触,生出事来。宋玉回应,他所见到最美的女子是东家女,此女爱慕宋玉,甘愿趴在东墙上偷看他,三年已久,至今未嫁,情深至此,宋玉不为所动,相反登徒子的妻子丑陋不堪,却被登徒子喜爱,生有五个孩子。这样一看,宋玉连最美的女子都不动心,而登徒子面对丑妻尚能共育儿女,是为好色至极。好似不合现实,却又在情理之中,如此一来楚王不好说什么,登徒子更是有理难辩,宋玉之才并非只展现在辞赋音律上,其智计之深,面对刁难镇定自若,方能在这泥潭中存活至此。谁再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宋玉不同,他虽在仕途上举步维艰,报国无门,终是早已将圣人的思想,才华学至通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宋玉禀庄子和其师屈原所授,小心行事,不敢直谏,再加之宋玉颖悟绝伦,慧心妙舌,偏是能在困境中全身而退,再要小人不得安宁,自食其果。如此,能安稳度日。“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秦观《南乡子》众所周知,宋玉身形样貌皆为上等,加之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这样谪仙般的男子竟然一生未娶,“宋玉东墙”典故可知,被最美的东墙女子所爱慕,宋玉都不曾动心,可叹那东墙女将情思托付给这“无情”人,甘愿等他三年,盼不到他的回应。可宋玉究竟是一心献身于文学,一身扑在国家大业上无法分心去娶妻生子,还是在男女之情上有难述之言?有待考量。《神女赋》、《舞赋》为宋玉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神女是宋玉夜晚梦中所见,赋中描写女子形态,容颜,舞姿,细腻工致,对其爱慕之心不加掩饰地极尽展现出来。如此细致的描写美人,一个未动过情的人怎会作的这样好,其中秀丽如仙,轻歌曼舞的美人可是宋玉所倾慕之人?宋玉在楚王府做文学侍从时,因在音乐上有所造诣,常与一位名为莫愁的女子共同作曲。莫愁女自小生的美丽动人,有善于歌舞,十七岁时被楚王带进府中做乐妓。长达几年与宋玉合作,两人才情,风姿都不相上下,可谓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奈何莫愁早已心有所属,与自小相识的青梅竹马王襄哥,楚襄王知道此事后,便把王襄哥发配至扬州,两人此后相隔数千里,在那时的情况看,这双人怕是一辈子难以相见了,如此生离的结局,莫愁实在是难以接受,在送别王襄哥后,在白雪楼上纵身一跃投进了汉江,这样年轻的生命随着失去的爱情凋谢了……“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莫愁离去,在这冰冷刺骨的楚宫中的宋玉再次陷入了无尽头的悲中,失去了挚爱的红颜知己,亦或是他藏在心中那份再也无法宣之于口的爱恋。宋玉于莫愁来说,亦师亦友。可莫愁在宋玉心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几年间的朝夕相伴,一人弹奏,一人舞蹈,珠联璧合的一对人。大概宋玉对莫愁有过倾心,可佳人情有所托,只能把这份美好的爱恋放在心中,珍惜与她相处的时光,可莫愁的结局却是绝望而死!宋玉悲愤,谴责这世道不公,让他所敬重,所认同,所爱慕的人一个个的不得快活……从此以后,再没有寄托的人,便只身陷入这乱世,尽所能还他们一个清平世界吧!“心中藏之,无日忘之。”宋玉将一生唯一的爱给了莫愁,此后,再美的女子也入不了他的眼,宋玉一生极其悲哀,郁郁不得志,不得爱,不能尽用其才,尽诉其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一文,以一声长叹开始诉说宋玉的哀愁无奈。宋玉一生最高职位是议政大夫,也是他联手庄辛平楚大夫昭奇叛乱之时所封,或许这是他生平最痛快的时刻,终于一展才能,报效国家。但这种酣彻淋漓的畅快却没有持续多久,楚襄王去世,黄歇架空考烈王,宋玉被撤去一切职务,逐去云梦之田,这一连串的打击告诫着宋玉无法再施展才能为国献身,悲哉!宋玉独在临澧一带,仿佛一个被国家抛弃的人,连为国效忠的机会都不再有,一身才华全部埋入辞赋之中了。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门,楚亡,同年,宋玉随之而去。至今仿佛还能看见曾刚踏入京邑时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怀抱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带着满腔热血以十二分的精力为国所谋,他拥有最好的容颜,最博识的老师,最细腻的文笔,却不幸生于这样一个纷乱的世道中,知道了那么多,偏又无法做那么多……昏聩的国君,奸恶的佞臣,浑浊的朝堂,这一切宋玉看在眼里,痛不欲生,悲愤至极,无能为力,只能全身心投入辞赋中,为后人留下惊天动地的一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直至最后,宋玉依然陪楚国走到了这破败的结局,同生同亡,当这个已步入古稀的老人看到已亡的楚国后,终于闭上了双眼,像是完成了使命般,随着楚国的消亡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凄凉悲苦的一生。(参考文献:《对楚王说》、刘向《新序》卷一、《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古迹》、《屈原贾生列传》、《昭文内纪前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