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商鞅是否有篡位的可能

发布时间:2022/10/16 15:25:55   

秦二世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前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恰巧天遇大雨,道路不通,按照秦律,误了期限应当斩首。于是陈胜、吴广商量道:“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何不为国事而死?”“况且壮士不死便罢,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于是陈胜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贵族也纷纷响应,经过短短几年的战斗,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竟然土崩瓦解。

陈胜、吴广仅是押解犯人戍守渔阳郡的小小屯长而已,按《商君书·境内》的记载:五什一屯长,百人一将。可见屯长的级别真不高。可就是如此小小戍边军中的领队,都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气魄,为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鞅就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呢?是真心没有想法,还是不敢有想法呢?

《商君书》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早在越王勾践的时代人们就知道功高震主权臣的下场,聪明的商鞅怎么会不明白自己的处境,更何况他又得罪过太子,而太子早晚会是未来秦国最高的统治者,商鞅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权势,想方设法地废了太子,另立储君,甚至是直接篡位,除掉秦孝公?也就是说商鞅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势力来谋权篡位呢?

商鞅内心真实的想法谁都无从知晓了,但是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商鞅还真不可能篡位,就是想篡位也绝对不会成功。

从春秋到战国,虽然礼崩乐坏,周天子被诸侯欺负,诸侯被卿大夫弑杀、篡逆,甚至卿大夫的权力有时都会被家臣架空,但无论怎样折腾,权力的交替一直是大贵族参与的游戏,最高权力的争夺一直在王室、宗室的人选中展开,其他人员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资本来参与。

商鞅变法

也就是说,能夺取王权的人,只能是王公贵族。各国君主之所以主导变法,就是因为这些王公贵族的权力太大了,君主试图从制度上限制甚至是削弱王公贵族的权势。从魏文侯授权李悝变法开始,一直到商鞅在秦国变法,各国的君主一直都在打压王公贵族,尽可能的实现集权统治。可以说,战国期间的变法历程,就是王公贵族被打击、被削弱的历程。

虽然各国君主都在打击本国的王公贵族,但这毕竟只属于“内部矛盾”,外人是没有资格参与的。战国各国的王室公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本国人民的认可,也就是说本国的百姓只认本国的王室。即便秦国灭亡之后,六国的旧贵族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如果起义的队伍不打出恢复六国的旗号,不扶持六国王族后裔为王,在当地根本无法立足。当年陈胜打算立周市为魏王,但是周市坚决不肯,并认为应该立魏国的后人才是正统,最终陈胜只好立魏咎在魏国故地称王。项梁把楚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王后,楚地反秦武装才得到统一,并团结在楚怀王这面旗帜之下。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依然认可王族的血统,认为只有六国王族的后人才有资格称王割据。

商鞅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就算商鞅有篡位的心思,也有篡位的能力,但肯定不会成功。因为身为一个外来人,商鞅根本得不到秦国百姓的认可和支持,更得不到王公贵族的认可和支持,篡位必然会失败,一世的英名也会尽毁。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权给商鞅,就是因为商鞅不是王公贵族,在秦国没有任何的根基,就算想兴风作浪也没有能力。要想“作浪”必须先“兴风”,对于商鞅来说,这个“风”就是秦国的贵族身份,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商鞅篡位没有任何的胜算。商鞅自己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被诬告谋反后,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逃亡国外,因为他清楚,在秦国境内,他没有任何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当魏国没有将其收留之后,他才不得已回到自己的封邑商於做最后一搏,但马上就失败了。

对比著名的晋阳之战就会更有意思。当年智伯瑶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讨伐赵襄子,赵氏有多个封地,但是赵襄子最终选择了退守晋阳,并在晋阳坚持了两年之久,最终暗中串通韩、魏两家,施行了反杀智氏。赵襄子之所以能得到晋阳百姓的支持,跟尹铎治理晋阳有直接的关系,但背后又何尝没有晋阳百姓对赵襄子身份的认同,如果换成非贵族或非本国贵族的人来退守晋阳,那结局肯定会不一样。商鞅这个外国人,要想得到封地内百姓的支持,至少要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治理方能打下根基。商鞅没有像晋阳这样可以打消耗战的基地,在秦国之内也没有可以联合篡位的盟友,所以商鞅宁可选择逃跑,也不选择篡位,这是明知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