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探寻南京明城墙的前世今生,了解你不知道的

发布时间:2023/3/18 23:09:12   

城墙,在古代是军事防御设施,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的建筑。

当今,城墙,已经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城市的“文化”,成为城市“名片”。

时光流逝、历史变迁,古城墙现仅江苏南京、山西平遥、山东蓬莱、陕西西安、安徽寿县、河南开封、商丘等十多处有保留。

明清城墙则是保留下来最多、最完整的城墙,其中原始长度以及现存长度及规模最大的城墙则为南京明城墙,也是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年11月,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者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城墙世界,探寻南京明城墙的前世今生,了解我们不知道的城墙故事,探索他的“神秘”。

“龙湾之战”,南京明城墙的发端。

元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朱元璋与陈友谅,于年(元至正二十年),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发生了龙湾战役。

这场战役,让朱元璋意识到巩固自身势力、隐藏实力的重要,实行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国策。

在宋元健康府城基础上,修筑沿长江的防御工事,并沿江修建了龙湾和虎口两座城池。从清凉山蜿蜒至狮子山东麓、延伸至后来的金川门西侧,成为明初扩建南京京城城墙的基础,这也是南京明城墙修筑的发端。

《阅江楼记》关于龙湾之战摘记

明城墙设计独特,建筑工艺精湛

在历代风雨的洗礼和战火的摧残下,明城墙依然能够屹立不倒,可见南京城墙的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独特。

呼应天象!南京城墙看似“不规则”的形状,其实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则,其根据就是中国古代都城营造传统的“堪舆术”。按照“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规划建造,蕴含中国传统象天法地思想,对应着天上的星宿。

排水科学!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墙本体的防、排水和对城区城池的防、排水两部分。在城墙设置隔水层和排水设施,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进行防、排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武庙闸、燕雀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防灾先进!南京城充分利用了秦淮河作为城市水系的骨干河道,又融合了六朝至杨吴所开凿的旧河道,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城市水系网络。通过这些水利枢纽系统的配合作用,南京城在明代年间仅有8次水灾记录,平均34.5年一次。可见当时南京城的防洪给水、排水、排洪和调蓄体系非常完善,防洪功能明显。

城砖工艺精湛!南京明城砖制作工艺精湛。选择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由于黏土产地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黏土成分不同,城砖因此呈现出多种之地和色彩。经熟土、过清、暖水等工序,再经练泥压泥、制坯晒干、入窑烧制等,经火历练出坚固的城砖。

《凤凰台记事》中写道:“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上时出阅视。监掌者城砖之间的白色黏合剂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

南京明城墙以其占地区域广、坚固、雄伟而著称于世,后人对此不仅有“高、坚甲于海内”之感慨,就连十六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也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

明城砖独特铭文蕴藏丰富历史文化

南京城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名片,漫步城墙,很容易发现刻有铭文的城墙砖。城砖铭文一目了然的告诉人们,它们来自哪里,由谁监制,脱坯人是谁,烧制窖工又是谁。

当年烧制的城砖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以确保城墙的坚固和美观,为确保城砖烧造质量而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制。

在一块块城砖上,可以发现南京城砖的产地、造砖单位、造砖人,包含了中国姓氏文化、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宝贵信息。不仅为我们记录下那些藏在历史画卷中的普通人,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观世界城垣营造史,像南京城墙砖文这样拥有多重历史文化价值的人类遗产十分罕见。既是元末明初社会经济状况综合反映的部分缩影,同时也是一种未经入藏的珍贵历史资料,可以弥补史料不足,可谓一座露天的明初史料库。

城墙修建耗费巨大,太祖停建阅江楼。

太祖修建城墙过程中,还有一个轶事传说。

公元年(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但有一日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在《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理由有两条: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

而探索历史,其中有一个原因,倒是可信,就是要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城墙修建费用庞大,而从战略部署考虑,只能弃阅江楼。但最终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现今阅江楼建筑为年9月竣工景观。

城墙曾被拆,城砖遗失,不少老房子都曾“向城墙要砖”。

民国十六年(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张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环境》中分析没有拆除城墙的原因还有“盖用城砖拆城,工费太巨,得不偿失”。

南京市民国大面积拆城墙记录照片

但已有部分城墙被拆,拆下来的城砖被再利用,建成公共或是民用建筑。如南京总统府办公楼、南京大学礼拜堂和北大楼、扬子饭店旧址、民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现为东部战区司令部)、医院(医院)

由于原先拆除城墙管理漏洞,以致有很多城砖流向民间。

南京不少老房子,都曾“向城墙要砖”。特别是老城区城墙边一带,过去居民造房子没建材,就“向城墙要砖”。丰富路、尚书里、大光路、峨嵋岭、宁海路等地,都有这样的老房子。有些房子,整个都是用城墙砖造的。比如,丰富路附近的石榴新村,上世纪50年代初,有多户人家都是用城墙砖盖的房子。

近年南京城市改建工程中发掘出很多城砖,对于“散入寻常百姓家”的城墙砖,按照《南京城墙保护条例》要求,这些城砖文物均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统一保管,用于后期城墙修缮、学术研究、助力申遗等。

医院工地发现的明城砖

南京市小西湖景区某房屋“小蛮腰”展示的城墙砖

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其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均无法与之比拟。

南京中华门城墙灯会夜景

南京明城墙

“巍峨势向紫云挨,王气依稀散旧阶。”

“地尽其危尽费谋,巧工建造扼咽喉。”

“天然魅力神奇在,领异标新至劲遒。”

历史上,你不了解的刘娥

炎炎夏日,南京城墙博物馆纳凉,走进历史中的明清城墙

从《梦华录》赵盼儿汴京搞事业,看历史上大宋女子真实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8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