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读资治通鉴魏惠王为何会失败

发布时间:2023/3/29 7:15:17   

在进入长达年的战国时代以后,周王的王权进一步滑落,诸侯开始发起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接连崛起,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百家争鸣局面。

战国七雄中,最先称王的是魏惠王,执政时间最长之一的是魏惠王,活的最长的也是魏惠王,但是雄才大略魏惠王却没有能够让魏国摆脱地理位置的困境,率领魏国在统一的过程中领先,反倒加速了魏国的衰弱。

一、魏国在魏惠王时期由盛转衰是不争的事实

魏惠王在位的52年时间里,魏国由盛转衰是有明显的时间脉络的。当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没有明确的说魏国是魏惠王在位时期由强转衰的,我们只能从原文寻找线索。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战争就是其盛衰最好的佐证。我们从魏惠王在位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魏国对外战争的胜负就能清晰地看到魏国的盛衰变化。

魏惠王即位后的头十年,魏国的对外战争情况如下:

1、魏国同秦国交战三次,全部失败。这三次魏国是进攻方,除了战败以外,没有割地。

2、魏国同宋国交战一次,胜利。原文记载的是“伐宋”,在《资治通鉴》中,“伐”一般用于强国攻打弱国,并且能够取得利益。说明这次魏宋之战,魏国获益了。

3、魏国同韩、赵联军交战一次,胜利。魏国是进攻方,报了魏惠王即位之前被韩、赵入侵之仇。

魏惠王即位后的第二个十年,魏国的对外战争情况如下:

1、魏国同秦国交战三次,全部失败。这三次全部是秦国进攻魏国,魏国丢掉了少梁、固阳两地。

2、魏国同赵、齐、楚联军交战一次,先胜后败。魏国是进攻方,已经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但是由于齐国干涉,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在桂陵之战击败了魏国,魏国损失惨重。

3、魏国被诸侯围攻一次,失败。魏国遭受了多个诸侯国的进攻,前期占领赵国的土地退还给赵国。

魏惠王即位后的第三个十年,魏国的对外战争情况如下:

1、魏国同韩、齐联军交战一次,失败。魏国是进攻方,齐国在韩国抵抗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发兵袭击魏国都城安邑,孙膑使用“减灶计”,在马陵之战击败了魏国,魏国重要将领庞涓自杀,魏国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这一仗把魏国精锐几乎消灭殆尽。

2、魏国同秦国交战一次,失败。秦国军队在商鞅的率领下进攻魏国,魏国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3、魏国同赵、齐联军交战一次,失败。赵、齐联军进攻魏国,魏国无力抵抗,书中用“伐魏”描述。

魏惠王即位后的第四个十年,魏国的对外战争情况如下:

1、魏国同秦国交战两次,皆失败。秦国还使诈欺骗魏国破坏合纵,并从魏国取得少梁、阴晋、等地。

2、魏国同赵国交战一次,失败。魏、齐联军进攻赵国,被赵国击败。

魏惠王即位后的第五个十年,魏国的对外战争情况如下:

1、魏国同秦国交战五次,皆失败。魏国一直在尽力抵挡秦国的进攻,但是一直失败,被迫割让汾阴、皮氏、焦、陕、曲沃、平周和上郡十五地给秦国。

魏惠王在位的最后两年,魏国的对外战争情况如下:

1、魏国同秦国交战一次,失败。魏国完全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被迫割让鄢地给秦国。

从魏惠王在位52年的魏国战争中可以看到,魏国从一开始的主动进攻方、胜利者,变成了被进攻方、失败者。特别是在和秦国的交战中,魏国全部失败,魏国由一个霸主国变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弱者,魏惠王的雄心壮志全部落空。那么魏惠王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二、魏惠王失败原因的解析

1、魏国的地理位置太差

从汉朝开始,争霸天下有“金边银角草肚皮”的讲法,按照后世的观点,魏国所在的位置就是“草肚皮”。魏国本身处于四战之地,在它的周边都是虎视眈眈的敌人,本身又没有太大的战略纵深,没有稳固的后方。更糟糕的是,在魏惠王即位以后,周边较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大国兼并,大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消失,大国直接面对面进行竞争。魏国不得不直接面对周边国家的兵锋,消耗大量的资源来防备周边国家的进攻。可以说,魏国的军队是疲于奔命的。

魏国没有战略纵深,这一点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可以佐证。这两次战争中,孙膑给齐国制定的战争路线都是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齐国的战略就是通过进攻魏国都城,迫使魏国不得不回防,然后通过运动战以逸待劳击败魏国军队。如果魏国国都距离齐、魏边境很远,魏国战略纵深很好的话,齐国就不可能采取这样的战略,魏国也就不会轻易失败了。

2、魏惠王不重视人才

在任何时候,人才的作用都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在战国那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基本上一人可以兴邦,一人可以灭国。然而,在魏文侯以后,魏国君主用人的水平就下降了很多,魏惠王是其中的代表。并且魏惠王对人才的不重视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对比: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后世有人评价魏国是“人才批发市场”,这个评价对于魏惠王时期的魏国来说是十分中肯的。魏惠王在位时期,他自己亲自放走的人才就有商鞅、孙膑、淳于髡、张仪等人。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治世兴邦之才,哪一个没有在历史上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然而,魏惠王不能识别人才,不能用人,最后无人可用,用人水平实在是太差。

3、魏惠王战略眼光太差

从魏惠王即位以后,魏国的对外战略就是模糊的。只能说,魏惠王由于缺少顶级人才的辅佐,他才没有明确的战略,加之本身的战略眼光又差,才导致魏国持续衰弱。

魏惠王根本没有认识到魏国地理环境的最大劣势——没有战略纵深且周边都是强国,魏惠王也没有认识到魏国称霸的头号对手是秦国的事实。他在即位后的头十年,由于有公孙痤的辅佐,还能联合赵、韩组团进攻秦国或者独自进攻秦国,等公孙痤去世后,便彻底丢掉赵、韩、魏的三晋联盟,开始互相进攻,反而让秦国得利。从此以后,秦国愈加强盛,魏国愈加衰弱。

可以说,魏惠王唯一可以保持魏国强盛的途径就是拉拢赵、韩两国,维持三晋同盟,一直持续魏文侯的政策,保持对秦国的不断进攻,或许在彻底消灭秦国后,魏国就会有稳定的大后方了。在魏、秦两国强弱对比发生转化以前,秦国也是危在旦夕处于灭国境地的。

4、魏惠王率先称王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魏惠王是战国时代第一位自己称王的诸侯国君主,在他以前,诸侯国君主的封号都是由周王来册封的。魏惠王偏偏打破了先例,在周王室仍存在的情况下自行称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后世明太祖朱元璋有“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怕的就是在夺取天下的道路上成为众矢之的;而魏惠王却率先称王,把自己架到火上烤。试想,如果你是当时的诸侯国君主,有人先称王了,你是上表称臣呢,还是会与其他的诸侯联合起来灭掉他呢?一般人都会选择打死这个“出头鸟”吧。

在魏惠王即位后的第二个十年,魏国被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教训了一次,诸侯国有宗周的大义,再加上利益驱使,魏国只能承受失败了。

5、魏惠王没有主导变法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千年的成法,紧紧守着祖宗的规矩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按照毛主席的讲法,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在一个时期内是一种矛盾起着主要作用,在另一个时期内是另一种矛盾起着主要作用。我们要根据矛盾的变法来制定相适应的政策来发展。这讲的就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革。

当然,魏惠王比起毛主席那真是比燕雀跟鸿鹄的差距要大很多。魏惠王如果真的有雄才大志只需要看周边国家在干嘛自己跟着干嘛就行了,不需要动脑子思考。

魏惠王在位时期,秦国在商鞅的主导下进行了变法,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变法,齐国进行了变法,楚国进行了变法,反观魏国,不仅没有变法,反倒把魏文侯时期的策略抛弃了不少。在别国都在进步的时候,魏国不通过变法自强,肯定是后患无穷了。

三、现在的借鉴

读历史如果仅仅是看历史故事,不去思考历史中的成败,不联系历史解析当下,那就是真的白白浪费时间去读书了。

在当下,中美关系中,如果联系魏惠王的失败,也大略可以看一点美国现在政策的可能失败之处了。

1、美国是以“冷战”的思维在同中国对抗的。冷战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是美苏争霸,两国都想成为世界的唯一主宰,想由两极变为单级,想自己独享世界,别的国家都给它打工。现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中国不是想成为世界霸主,中国只是想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没有同美国对抗的动力,也不想当世界的霸主,中国想的是跟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做生意,共同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美国拿旧的战略来遏制中国,本身就是战略出错了,所以也不可能像美苏争霸一样,得到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

2、美国没有人才可用。不是说美国缺少人才,美国是世界上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然不缺少人才。这里说的是美国政府里面缺少人才,特别是这两届政府,没有突出的领袖,没有真正的治世之才。

特朗普时代,美国由于建制派和保守派的分歧,没有能够合力,再加上特朗普的刚愎自用,政府中缺少可用的人才。拜登时代,由于政治正确,拜登不得不拉拢各方,搞了一个完全平均的政府内阁,这样根本无法突出人才的重要作用,也是另一种“无人可用”。

3、美国远离大陆。美国距离世界太远了,虽然海运成本较低,但是相较于欧亚非大陆的一体化,美国在物资运输上不占有优势。另外,如果美国要干涉大陆,所耗用的资源终有一天会超过它得到的,当美国在持续放血的时候,美国还能一直保持强大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9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