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不为世人接受的主父偃,一段不可名状的起伏

发布时间:2022/10/11 19:51:06   
第一名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911/4694654.html

题/在孤寂中成长,在落寞中死亡,主父偃悲喜交加的起伏人生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主父偃在汉朝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当时汉朝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人的积蓄酝酿,国势达到了一个瓶颈期,亟需寻求突破。汉武帝作为大汉朝的掌舵人,引领汉朝、汉民族走向了一个无比繁荣与昌盛的未来,可在此过程中,汉武帝治下的无数能臣勇将同样为大汉立下赫赫功绩,他们的名字为世人所尊崇。不过偏偏有一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下,其人遭遇离合终究不为人所接受,他就是助力汉武帝开辟大一统局面的主父偃。

(主父偃简笔画像)

强枝弱干,诸侯王势力膨胀

谈及主父偃的功绩,便绕不开“大一统”这个理念。

可能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汉朝本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是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便已经确立的事情,为何延续到汉武帝时期还需要反复地强调呢?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高祖皇帝刘邦,只是开辟了汉朝一统的疆域以及汉朝政权,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大一统。

(汉高祖刘邦画像)

汉高祖刘邦晚年致力于平灭异姓诸侯国,消除威胁中央政权的地方势力。

可根本上的制度形式还是没有发生改变的,异姓诸侯王的除名,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

按照汉高祖本身的设想,即便是有同姓诸侯王的叛乱,那再怎么闹也是老刘家自己的事情,终究皇位还是归属于刘氏,可问题的症结偏偏也出在这里。

经过汉惠帝一朝,当时的同姓诸侯王便不听朝令,居于中央的汉帝完全管制不了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国,它们俨然成为了寄居在大汉这棵树上的蛀虫。

更有甚者完全具备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实力。原本为保证统治根基的郡国并行制,现如今不出百年便体现出了其弊端,岂能不为历代汉帝所头疼?

(汉惠帝画像)

后来汉景帝的宠臣信臣晁错之死则完全点燃了这颗定时炸弹。

晁错其人一生秉承的政治主张便是削藩,主动地、强行地、大刀阔斧地对诸侯王进行打击,也直接激化了分封各地诸侯王与中央朝廷的矛盾。而晁错本人也因为引起七国之乱的原因,身死族灭。

可当时朝廷的官员皇帝都知道,诸侯王是必定会反叛的,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罢了,而作为平复天下民心的手段,晁错成为了牺牲品。

(晁错削藩)

七国之乱顺利地平定了,但是消除的只是寄居在大汉这个大树上的发育得比较肥的几个蛀虫,全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武帝执政初期,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问题所困惑,如果采取强硬的手段制裁,则师出无名,还会让汉武帝作为宗室嫡系,遭受天下人不顾亲族的诽谤。

但若是采用柔性手段,则诸侯王还会在暗地里不配合,进行抵抗。弃之不顾的话,想必用不了几年再一次危及中央政权的“七国之乱”会再度上演。

这时候,身负历史使命的主父偃还在齐地艰难发育呢。

(汉武帝时期名臣,主父偃剧照)

屡次碰壁,为人不喜

主父偃是一个很不讨喜的人,尤其是让人厌恶的人。这倒不是说其人品恶劣的缘故,而是在于主父偃的性格,太容易得罪人了。

当初在家乡齐地时,主父偃便和当地的儒生贤士相结交,其人主学纵横学说,也常研习诸子百家的学说理论。

可齐地儒生与主父偃相交不久之后,主修纵横学说的主父偃,胸怀之中难免蕴含纵横家的思想,而儒家与纵横家可谓是天生敌对的,所以这帮齐地儒生便形成一个团体开始排挤主父偃。

(主父偃的影视剧形象)

学说理念上的分歧,性格秉性上的不合,导致主父偃最终竟然不能容纳于齐地,只好辗转北上前往燕赵之地。颇有其才的主父偃丝毫没有认识到存在于自身的缺点,反而一直故我、任性行事。

可报应来得也很快,燕赵之地的学士纷纷对其人下达逐客令,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排挤他。饱含愤懑的主父偃思来想去不能理解这些俗人的做法,只当自己的孤高的鸿鹄,不与燕雀争辩。

游历诸侯国之间的主父偃走到哪里都屡屡碰壁,这要是换做常人早已经忍耐不住,开始闭门思过、慎独自律了。

主父偃却不这么想,怀揣着满腔愤懑的他将视线向西面望去,天下之中心——长安。

(卫青剧照)

前去大汉都城的主父偃并没有乱动,按照事先的安排,其人找到当时汉武帝的小舅卫青,相托为汉武帝引荐自己。卫青自然也答应了,可事情过了许久却得不到回应,主父偃反而为卫青府上的宾客所厌弃。

盛怒之下的主父偃也不走什么常规的引见渠道了,只身前往汉武帝居住的宫阙之下,上书一篇风格迥异的奏章(具体写了什么,史记里没有明确记载)。

这一通野路子操作反而真的使其人达成了目标,汉武帝在处理政事之后果然召见了他,并且相谈甚欢,武帝直言对其人志同道合,立即任命官职。这样一来原本走到哪里都受人排挤厌恶的主父偃,凭借其才跻身枝头成为了皇帝宠信之臣,岂能不得意?

(主父偃朝见汉武帝,跃然成名臣)

在主父偃当红时期,一年里连升四次官职,所上奏的谏言可谓是无所不用、无所不听。适逢其会出现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主父偃,便是来解决汉武帝一直困扰的心病——藩王自强。

文帝、景帝崇尚黄老之学,可以忍受诸侯王在治下为所欲为,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能,于是他采用了主父偃“推恩”的策略,开始分化、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所谓“推恩令”,如字面意思就是推及帝恩的诏令。只不过这项诏令所针对的对象,是诸侯王国内无权继封的诸侯王子。按照封建社会宗法制的传承关系,诸侯王爵只能够传给嫡长子,当然虽说存在特殊情况,但是长子的继承权是优先的。

(推恩令实行下的诸侯王孙)

比如说,齐王封于齐地,属地上有临淄、济南、琅琊、城阳四郡,统称为齐国。而现任齐王死后,即由其人长子进行再继承,然后一直这样延续下去。而其余诸子呢?当然是什么都没有了。(仅是一个比喻)

而主父偃所强调的推恩令的关键点便在于,将原本由一人继承的属地,分封到每一个儿子的手上。还拿之前的例子说明,现任齐王有五个儿子,但在推恩令的普及之下,这次齐王死后,原本归属于齐王太子的齐国四郡,其余四子都能分到一杯羹。

还有可能会将齐王太子占有的最大的那一份“蛋糕”,分割出来划分给其他人等。这便极大程度上,将一个完整的诸侯国,分化成为了诸个不同的部分。

(推恩令示意图)

祸福相依,世事难料

当然,有人会反对吗?那是一定的!可支持的人则占据更多数量,毕竟吃亏的只有嫡长子一人,而占利的却是多数庶子,如何能够推行不下去?于是,原本得不到分封的诸侯王庶子纷纷对汉武帝感恩戴德,被夺取属地的诸侯王嫡子却敢怒不敢言、只好委曲求全。

兵不血刃地将大汉最大的内部症结去除,推恩令堪称“史上最牛阳谋”,主父偃当立头功。

骤然擢升下的大喜悦,使得主父偃有些过于地得意忘形了,早年间的颠沛流离、受人排挤始终萦绕心怀不能抹煞。

(汉武帝剧照)

元朔二年(公元前年),汉武帝任命其为齐国国相,专门查办齐王荒淫行乱一事。而此项任命也是主父偃亲自争取来的,原因是齐王竟拒绝了与自己联姻结亲的好机会,内心本就敏感的主父偃羞恼之下便决意报复。

故地重游、物是人非,主父偃跃然高居齐地丞相,绝非当时处处碰壁、不遭人所喜的穷苦学士。

志得意满的同时也不忘当初嫌隙,召集亲朋宾客列席而坐,当即挥霍五百金散予在场诸人。这可不是功成名就之后的感恩宴,而是主父偃与前尘往事的绝交宴。席间,主父偃慷慨激昂道:“往日你们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就让你们高攀不起!”

(主父偃剧照)

或许,这便是主父偃一直以来不为人所喜的缘故吧。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行为使得其人终于抒发了心头的一口恶气,也使得亲朋宾友与其分道扬镳。

“其成也速,其亡也忽”主父偃的人生轨迹也很快开始转变。

直至主父偃派人通告齐王:“王与姊奸情”,迫使齐王不得已自杀,或许在其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敲打,但却直接点燃了诸侯王的敏感的神经,纷纷上书汉武帝举报主父偃逼杀齐王,负有大罪。

(汉武帝下诏,族灭主父偃)

汉武帝为平息众怒,毅然下诏将其族灭。

而身死之后的主父偃竟无一人为其敛尸下葬,或许过往的旧人还在心底暗骂其人下场来得太快,唯有当时主父偃一个宾客孔车出面,将其下葬、入土为安,为主父偃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见:

晁错削藩被斩到底冤不冤?

西夏国祚为何是同时期最长的?

“江郎非才尽”而是背后更大的处世智慧

名为阁老,实为“独相”,张居正的“腹黑成长史”

中国历史年表:知识超全的历史绘本工具书-中国人漫画科普-洋洋兔童书(3-6岁)京东月销量官方店旗舰店¥.3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8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