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百年荣氏的缔造面粉大王的起家,从四台

发布时间:2022/11/9 16:12:50   
氮芥酒精价格是不是很高 http://m.39.net/news/a_9334618.html

在这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荣家人在商界可谓是大显身手。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是上世纪中国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其货物远销海外,颇负盛名。而荣德生之子荣毅仁,更是三大改造的支持者之一,也是上海工商联的杰出领导人。

荣家人不但在经济界叱咤风云,在政界也颇有一番建树,无论是办厂初期的改革,还是工人的福利安排,无论是抗战时捐赠的军资,还是解放后的鼎力相助,荣家人是我们党自始至终的朋友。

那么,荣家的基业从何而起?什么时候达到鼎盛?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

荣德生

1.荣氏百年的起点

荣宗敬、荣德生十四五岁时,就到上海钱庄当学徒了。那时候的钱庄,人手少、业务多,学徒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在这样的日子里,两兄弟学会了很多会计方面的真本事。

后来,弟弟荣德生随父亲到广州帮忙理清账务,深受总办的喜欢,两人的父亲去世后,总办就邀请荣德生到广东省河抽补税局当总账。就是在这里,荣德生发现,全国有种货物都要征关税,偏偏面粉就不征,这是为什么啊?总办就告诉他,洋人在通商条约上规定了,面粉是供外侨食用的,中国海关不得对其征税。而且不光是不征关税,对内也免征营业税。

荣德生心下暗想:外侨哪吃得了那么多进口面粉,大头不还是卖给中国人的?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白银外流、经济侵略吗?既然清廷都把这个便宜白白送给洋人占了,我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利用这个规定呢?于是,他就去找哥哥荣宗敬合计。

荣宗敬一听,也深有感触。他在家乡经营钱庄的时候曾发现,各地的汇兑账务中,买卖小麦面粉的汇款竟然占了一大半!为什么呢?因为面粉厂的业务周转很快。今天小麦进厂,明天就能有成品出来,现金流哗哗哗地流动得特别好。

就这样,兄弟俩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办面粉厂大有可为!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前期筹备,年2月,无锡保兴面粉厂开始正式生产,没多久,又改名叫“茂新”,茂盛的茂,崭新的新。

荣德生兄弟创办的面粉厂

2.“面粉大王”的起家,从四台石磨开始

这茂盛开业,激动是挺让人激动,但头疼也着实让人头疼,这不,新生的面粉厂很快就迎来了一个难题:荣氏兄弟俩在财务上内行,找市场、跑销路就外行了。

我们都知道,南方吃米居多,你要是在南方搞面粉,弄得再好,不也是把面粉生产出来就堆在仓库吗?卖给谁?根本卖不出去。北方倒是吃面,可荣家世代住在无锡,他们又不擅长搞外销,怎么才能打开北方市场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巧了。兄弟俩的老乡当中,刚好就有一对姓王的兄弟在上海油麻店做业务,专门负责和天津、烟台等北方商人打交道。你看,生意场上,有时候人脉就是资源,资源就是生意,两拨人一拍即合,销路妥了!

销售的路子解决了,可是做生意不能只会吆喝,最基本的一条,你的东西得过关,谁乐意买只会营销的牌子呢?

最开始,茂新沿袭过去的老传统,用4个大石磨加工面粉,可是吧,你再怎么手工制作,再怎么质量把关,它磨出来的面粉,那是既容易发黄杂质又多。可再看看市面上受欢迎的面粉,人家那叫一个白,那叫一个品质优秀。荣德生想不明白,怎么我家的面粉就是不行呢?他到处打听,甚至悄默声的潜伏到人家厂里去瞧,这才知道,原来上海的面粉厂,人家都用上先进的钢磨啦!

那位说,那简单啊,人家用钢磨,你也赶紧换设备换机器。可是,这钢磨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当时的中国内地厂商,想要买外国产的机器,不能自己去订购,必须由洋行转手。有钱还不行,你还得有关系,何况当时的荣家哥俩,也没多少钱。

荣宗敬一咬牙,想了个办法,我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我分期付款成不成?他跑到怡和洋行,跟人一顿说,人家说,不成不成。荣宗敬不服气,又跑,一连跑了好几次,好说歹说,嘴皮子都磨破了,估计也没少花心思,最后可算是把买钢磨的事儿,敲实了。

多亏这么一改造,鸟枪换大炮,石磨改成了钢磨。慢慢地,面粉厂每天能净赚银子五百多两,放在当时,那也是每天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了。

在那之后,茂新面粉厂又度过了两次不大不小的危机。

第一次,是年到年,正值国内小麦收成的小年。因为供给不足,小麦价格比往年都要高,偏偏美国又不断地向中国倾销面粉。这么一来,小麦贵、面粉还便宜,国内做面粉的厂商还赚什么钱?个个无利可图,茂新也不例外。

好在,幸运女神给茂新开了个金手指。年,茂新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也就是清政府组织的一个大型博览会,一举荣获三等奖牌,名气一下子打到了国外去。危机,就这么解除了。

可是,又过了两年,茂新面粉厂又迎来了第二次危机。说是危机,其实也就是资金周转遇到了困难。危急之时,荣氏兄弟找到了一个来自四川的麦农,人家急着回家,就同意让他们先赊账,等面粉卖出以后再付款。就这么着,第二次危机也迎刃而解。

看到这儿,估计您都有点无语了:这些哪能算是危机啊,顶多算是小风波,谁家创业不会碰到点小挫折呢?您说的没错,确实顶天了算是小挫折。那没办法,主要是茂新面粉厂早年的发展,整体上都是顺风顺水,以至于这些小挫折都算是大危机了。

在年以后,国内的面粉业突然就兴旺了起来。趁着大环境的东风,和之前在南洋劝业会打出的名气,“兵船”牌面粉开始走俏,逐渐成了国内的名牌产品,价格甚至比一些著名的老品牌还高。有了这棵摇钱树。茂新面粉厂又是租用、又是收购、又是扩建,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生产规模。

等到年,茂新已经拥有了24座美产钢磨,日产包,比最开始的时候翻了十多倍。

3.两个“大王”,从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年,也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茂新改造一年后,荣氏兄弟和别人合伙,在无锡办了振新纱厂,两年后正式开机。振兴纱厂的开局打得极其漂亮,生产出来的“球鹤”牌棉纱风靡一时,甚至能和从日本进口的名牌货打擂台。

可是,股东多了,纷争也就多了。对于赚到的利润该怎么办,荣氏兄弟和其他股东有了分歧。

荣宗敬希望,能用钱生钱,拿利润来扩大振新的规模,可是其他股东却恼了:利润都拿去发展企业了,那我们不就分不到现钱了?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荣氏兄弟一开始还耐着性子,好说歹说,可费劲唇舌,也是对牛弹琴。后来,他们觉得,与其跟这些鼠目寸光的股东扯不清楚,还不如退出振新,自己投资办新厂。

荣氏纺织厂

就这样,年,荣氏兄弟自己的申新纺织厂正式开机。我们都知道,做生意想要后来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是,申新却做到了,为什么?

在张謇的故事里我们讲过,年左右是中国近代史上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几乎只要开机,就能盈利。更别说荣氏兄弟两人本身就富有经商头脑,哪有不顺利的道理?非但顺利,甚至还创造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奇迹——华商纱厂并购日商纱厂,也就是说,中国人开的工厂,把日本人开的工厂,嘿,给买了。要知道,那可是一百多年前呐。

当时,是年,荣氏兄弟二人本来就想着要趁势扩张,扩大纱厂的规模,只是新厂的选址迟迟没有定下来。这时,他们忽然听说一家上海恒昌源纱厂要盘让出售,无论从成本、时间、效率等角度考虑,盘下现成的纱厂都比自建工厂要方便得多。经过一番考察,申新就以4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恒昌源,改名为申新二厂,经过一番改造以后,年3月正式投产。

收购日本人的纱厂还不够,接着,申新连日本人的市场也抢了。咋回事呢?原来,就在投产两个月以后,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您知道的,真假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一股抵制洋货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风起云涌,趁着这股大势,国产纱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加上荣氏兄弟俩的商业头脑,从日本人那里买下来的恒昌源纱厂,也经营得相当不错,迅速地成了国货的领头羊,日货被抵制出去了,这消退下来的市场空白,可不就是申新纱厂的了?

这些战绩,在那个外资仗着雄厚的资本、屡屡吞并民族企业的时代,当真是独一无二!一时之间,申新纱厂风光无两。

等到申新的几个分厂都站稳脚跟以后,面粉业和纺织业,就成了荣家的左膀右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兄弟两人曾不无骄傲地说道:“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事业几满半天下”。

哪怕是到了国内工商业,尤其是纺织业开始走下坡路的20年代,荣氏的企业也仍然保持着扩张。

就拿申新来说吧,从年到年间,非但没有改组、出租和出售任何一个分厂,反而还坚持开工。工厂数量更是从4个增加到9个,所有厂加起来的纱锭达到52.15万枚,机器也有五千多台,牢牢占据着全国首席的位置。

作者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硕士

编辑

凉三Lydia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2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