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形状 >> 唯之于呵,相去几何心向森林,莫于草争
《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之于呵,相去几何”,是说唯唯诺诺的盲目遵从,与声色俱厉的大声呵责,都改变不了事实本身,又能相差多少呢?如有不同,非为事实不同,而是唯呵之人的人心有异罢了。真正的得道高人,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心有明鉴,看到了事实的真相,因而超然从容,一笑了之,继续坚定不移地向着理想昂首阔步而去。心有森林,又何必与草相争呢?心向大海,又何必留恋沟渠呢?
唯我青松苍劲擎天本句,楚简本作“唯與呵,相去幾何”,帛书本作“唯與呵,其相去幾何”,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将关键的“呵”,臆改为“阿”,“呵”是呵责,“阿”本义是土山,后引申为迎合,由“呵”至“阿”,大违老子本义,而句式改动,虽有不妥,于义亦通。由下一句“善与恶,相去何若”,“善”与“恶”对,因此“唯”与“呵”,于义为佳,当近老子本义。楚简本最古,且为汉帛本印证,故从楚简本,即“唯与呵,相去几何?”
孟德奇伟一代雄杰“唯”:唯唯诺诺。读作(wěi),形声字,口表意,象张开的口形;隹(zhuī)表声,本义是答应的声音。《说文》:“诺也。”《助字辨略》朱注:“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礼曲礼》:“必慎唯诺。”《战国策》:“勤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阿”:甘言卑辞,奉承迎合。形声字,从阜(阝)表意,其形象山坡;“可”表声,“可”是歌的初文,有高山壮美,可歌、可赞的意思。本义是大山,后指迎合、偏袒:阿附、阿谀奉迎。
“呵”:声色俱厉,大声呵责。形声字,口表意,象张开的口,表示张口呵斥;“可”表声,“可”的古文字形,像斧和口,用在呵字中表示呵斥声如利斧般令人害怕,本义是呵斥、怒骂,如呵斥、呵责。《说文》:“诃,大言而怒也。从言,可声,字亦作呵。”《广雅释诂二》:“诃,怒也。”《玉篇》:“诃,责也。”《韩非子内储说下》:“王出而诃之。”《山海经南山经》:“青邶之山有鸟焉,其音若呵。”《汉书食货志》:“纵而弗呵乎。注:责怒也。”
“相”:相互(之间)。字形是一只眼睛在细细察看一棵树。本义是“细看”、“观察”,读作“xiàng”。《诗经》:“相鼠有皮。”《左传》:“相时而动。”又有“相互”义,读作“xiāng”。《正韵》:“交相也。”《易咸》:“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
“去”:离开。字的上部是一个人形,下部是古人所住的洞穴的出口,表示“离开”的意思,这就是“去”的本义。例如,“去国”也就是“离开本国”。《说文》:“人相违也。”《广韵》:“离也。”《增韵》:“来去、离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记庄助传》:“汲黯召之不来,挥之不去。”《后汉书申屠刚传》:“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几”:几多,几何,多少,询问数量。《玉篇》:“幾,幾多也。”《广韵》:“几何也。”《韵会》:“几数,问多少之辞。”《左传僖二十七年》:“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孟子离娄上》:“子来几日矣?”
“何”:什么。《康熙字典》:“曷也,奚也,孰也,诘词也。”《书皋陶谟》:“禹曰:‘何?’”《诗小雅》:“夜如何其?”
饱尝艰辛不形于色为政之道,大敌之一,便是舆论。因为天下万民,离真相太远,很容易被用心险恶之人,所发动、左右和利用,而一旦聚而成势,则舆论如风,动辄摧木发屋,形成民心的滚滚洪流,轻则社会动荡,重则引发革命。与其等到革命起来之时,劳民伤财去平乱,还不如防患于未然,扼杀于萌芽之中,这边是为政之人的危机管理之道。这一点,看看欧美和阿拉伯国家的选举,便了然于心了。
自然之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最高境界的治国之道,便是防止起风。那么,如何防止起风呢?便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免成,也就是作为只在无形之中,悄悄地把该做的一切,都做好了,“太上,下至有之”,百姓只知道有圣王的存在,其余一切则一无所知,这样便不会授人以柄,“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些所谓的“智者”,也就无法造作事端、浑水摸鱼了。这边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而治”了。
“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三皇五帝神圣事,一般的为政之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那么,如果民众之间有舆论是非了,应该怎么办呢?就要认真辨别事情的真相,如果所施行的政令,的的确确是为天下万民造福,百利而无一害,那么就是有人在其中作怪了,最有可能作怪的,却正是那些唯唯诺诺(“唯”者,“唯唯诺诺”之人)、阿谀奉承之人(“阿”者,阿谀逢迎之人),而那些敢于廷争的正臣、铮臣、忠臣、直臣(“呵”者,“大声呵责”之人),反倒是最为忠诚、最为安全之人。因此,“唯”与“呵”,都改变不了所施政令的正确与否,应该心有明鉴,淡定从容,认真洞察背后的真相了。
克绍父兄以成帝业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谨言慎行,人言可畏,因为舆论可以杀人于无形,常常蕴藏着阴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说做人不可锋芒毕露,以免遇风摧折;“树欲静而风不止”,是说只要活在社会中,必然要面对太多的是是非非,人言着实可畏。因此,人要活得通透,必须心有明鉴,对所有的言语是非,内心要有明断。
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话是好话,什么话是坏话呢?愿意听好话的人,甜言蜜语便是好话,却不知道,太多的伪诈之人,真实的写照却是“口蜜腹剑”。明辨是非的人,甜言蜜语,唇枪舌剑,对他都是一视同仁,他所看到的,是这些话语背后的真相,所以是是非非,都是一笑了之,甚至连笑都懒得笑了。
真正有生活经历的,都是心有明鉴,淡定从容的。所有的是是非非,在他们强大的心海之中,都是波澜不兴的。三国之中的三个开国之君,曹操、刘备、孙权,无一不是如此。曹操是从出道,直到被封魏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了出来,实乃一代雄杰,而所谓“奸雄”的大帽子,纯粹是有人栽赃,对于华夏的统一,居功至伟。刘备早年丧父,与母织席贩履为生,受尽辛酸苦楚,饱尝世态冷暖,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不过是尘世苦修之后,内心空前强大的自然结果。孙权九岁丧父,家道中落,幸得兄长孙策一代雄杰,一统江东,使孙权得以十五岁任县令,虚岁十九时,兄长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又接掌江东基业,饱经艰辛,终成帝业。
所以,成就大功之人,必是内心强大之人;内心强大之人,必是饱经磨砺之人;饱经磨砺之人,必是胸有大志之人;胸有大志之人,必然不会在意身边的是是非非,而会心存明鉴,淡定超然,向着理想的方向,坚定前行之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孙膑庞涓本兄弟也鸿鹄之志,自不必与燕雀同。所以说,心向大海,何恋沟渠?心有森林,焉与草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