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形状 >> 燕燕不是天上飞的燕雀,是用小麦粉捏成蒸熟
燕燕不是天上飞着的燕雀,是陕北的女人们在庆祝寒食节时,用家中的小麦粉捏成并蒸熟的形似花、虫、鸟、兽的食品,统称面花燕燕。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很多地方的中国人都过寒食节。人们要在寒食节绝火一天,寒食冷餐。陕北人庆祝寒食节,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家家户户在节前两三天多做些蒸熟的面食供人们在寒食节那天食用。这些面食可以在节日内馈送亲朋好友,也可送给自己的父母。最为奇特的是陕北婆姨还要给家里的孩子捏许多燕燕。捏燕燕极有趣,它充分展示了陕北婆姨灵巧的手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燕燕中,有燕子、麻雀、蛇、兔子、狮子、老虎等,包括了大自然中多数的飞禽走兽。面花燕燕一般如拳头般大小,也有形状怪异的面花,可能就比较大了,如常有弧形的两头鱼娃娃,长达2尺,粗似碗口,重超5斤。
做面花燕燕的工具都是陕北农家常用的,有面板、切刀、剪刀、黑豆、红豆、针锥、木梳等,这些工具应用在制作面花的不同阶段。做面花燕燕也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大体可分为和面、揉面、造型、蒸、点色等五个步骤。首先是和面。一般情况下如果下午蒸,早上就要和面。如果第二天上午蒸,前天晚上就要和面。事先要准备好酵母,根据面的多少来决定酵母的量:酵母少了面花发硬,不饱满;酵母多了面花发黄,味酸。和好面后要发面,发面是要把死面发醒,要掌握好面的水温,入碱要均匀,将和好的面放入粗瓷盆里发酵,这就叫醒面。醒面和温度有关,冬天要盖严放在头灶圪崂。醒面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面花的好坏,醒过头了面就会发酸,蒸熟的面花会浮肿变形,造型看上去不立体;醒面不足,面团发硬,无弹性,蒸熟的面花不眼亮,形状不够圆润、饱满。
其次是揉面。採面要根据面的干湿度适量加入干面粉,反复推、压、搓、揉,要使面团表面光洁,不能有裂纹和面褶,这样才能使面筋道、可塑性强,蒸熟的面花表皮不起泡,没沙眼,不易干裂破损,而且色泽鲜亮口感好。只有面揉得到位,蒸出的面花才能鲜嫩。由于要捏制各种形状,面要揉得比平时硬,所以揉面是一项吃力活。揉面的时候还要搭碱。搭碱直接决定面花的效果,所以一般由有经验的婆姨来操作。通常,为了不出意外,揉好面后,人们先试蒸一个小型面花看效果。接下来是造型。造型就是捏面花燕燕的样子,需要一定的经验,也是比较有趣的。通常捏面花的时候是母亲带着女孩子做,也有妯娌们一起做的。捏面花的时候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特长造型,有的擅长捏制动物,有的喜欢塑造人物。造型的方法与工具的使用大体是对应的。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头、身、腿脚等用手捏,或用搓出的粗面棒搭接;眉眼、鸟嘴、爪子等部位常用剪刀剪出形状;羽毛、纹理则用木梳齿子压出;眼睛、组扣或用针锥扎孔,或用豆子镶嵌:而一些装饰性的盘花、纹饰则用细面条、面团、面饼搭接出来。虽然做法相似,但是由于每个人所用的面量、搭接塑造的位置、各部的比例等不同,所以作品样式差异很大,也有优劣之分。面花造型时速度要快,进程太慢,面就会变形。所以,捏面花时要讲究程序和步骤,也要一些技巧,保证面花造型时又快又好。再下来是蒸面花。因面花捏好后,要马上入锅蒸,所以水要提前烧开。陕北婆娀不用钟表计算,而是以烧水的时间算。蒸的时候要水烧开三次方可,一般是急火蒸20分钟。也有通过烧香来确定的。蒸熟的面花会略胖一些,非常好看。面花燕燕蒸好后,切不可急着将它们从锅里拿出来,一定要等火慢慢熄灭,锅里的温度慢慢降低后再拿,否则急速的降温和降压会使面花燕燕变扁或“坍塌”。
最后是点颜色。面花出锅后,放置在篦子上,凉了后就开始点颜色。点颜色的位置主要有动物的头顶、翅膀、爪子等,颜色主要选取红色、绿色、黄色。有计划的家庭主妇一般事先都会买好颜色,实在没有买到的会向邻居借用。点过颜色的面花看起来更鲜艳。蒸熟后的面花燕燕是肥肥的和拙拙的样子,栩栩如生、十分可爱。尤其是安装的黑豆粒儿眼珠,鸟溜溜的,面花燕燕看起来就像是活的。面花燕燕蒸熟后,用一棵长满圪针的酸枣树枝儿将它们一个个扎起来,挂在窑洞中的高墙上,极好看。但是更多的人是将蒸熟后的面花燕燕用粗线穿起来,中间夹上红形形的大枣、灰白色的谷杆节,形成一条大项链,挂于窗户上晒干或展示。这些姿态丰富、神情各异的燕燕,非常招孩子们的喜欢。陕北的孩子们,因为有了这种生龙活虎的面花燕燕,整个春日都过得十分美好。待这些面花燕燕晒干后,一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将它们挂在脖子上,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馋了就摘下一个,一点一点地啃掉。然而大多数孩子是舍不得吃的,玩要几日后将这些面花燕燕挂在窑洞内的墙壁上或者外面的窗户上,直到七八月,有的甚至一直挂过了年。
我们在寒食、清明之时,走进陕北村落,经常会看到摆在窗台上的单个大面花燕燕和挂在窑洞座窗上或院落树权上的串串面花燕燕。有的面花燕燕的局部可能被小孩子咬掉了,露出白茬,还留有几颗牙印。大人们决不会怪罪小孩子的,婆姨们捏面花燕燕除了给娃娃们玩,更主要的是她们认为面花还有护生的神力,保护孩子生命健康。在陕北人看来,这种面花被孩子们吃掉,就像把一符咒画入他们的体内一样,让孩子受到由内到外的、时时刻刻的佑护。由于有这种“功效”,家长实际做的面花的数量和种类是非常多的,既要供自家孩子吃完,还要送给亲戚家孩子,以表祝愿。那些多余的或者变得干硬的面花燕燕,就如同一个纪念物,永久性地挂在窗户上。在陕北,面花不是艺术,而是一种信仰,它不是人们吃饱饭才会想到的事情,而是哪怕是贫困饥饿也要完成的事情,因为面花燕燕关乎着他们生命的存活与延续。
在旧时,面花燕燕是在苦日子中制作的,常常充当着保存性命的干粮,这在贫瘠的陕北地区是得之不易的。面花燕燕承载着人们对于丰收的期望和祈祷,包含着人们对于天灾人祸导致的饥饿难耐的深刻体验。如此,越是丰收喜悦越是变得刻骨铭心,也使得有关播种和收获的事务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和更多指向生命、情感和神圣的可能性。在映北制作面花燕燕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只能妇女参加,男孩子也要被拒于门外。在制作面花燕燕的过程中,要保持一颗虔减的心,无论是和面、揉面、捏塑都要尽心尽カ。府谷妇女在上锅蒸面人人时不能乱放,讲究位置顺序。出锅后,要给每个面人人吹一ロ气,让其产生生气。他们觉得这些面有灵气,让人动心,制作面花燕燕不仅仅是为了吃,更多的是将面花燕燕作为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一种祝福的手段,是民众在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中用于人与神、人与祖先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因而,一年四季,可能都会看到陕北人家里的墙上,或者窗户外挂着面花燕燕。在民众看来,面花燕燕不仅仅是一种物质食粮,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食粮,建构出他们的现实世界与信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