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象一直是张牙舞爪、昂举腾跃、傲睨万物,虽然谁也没有见过它,但谁也都清楚它的威慑力。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想必取的也是这个意思,他一生以恢复故土为己任,现实世界里上阵杀敌,文学作品里气吞万里,作为一条“龙”,他从未丢失过源自天空的霸气。但千万不要觉得,辛弃疾终日迷恋打打杀杀而荒废了文学功底,恰恰相反,稼轩的诗意积累是不可小觑的,下面我们从一首很冷门但水准极高的词入手,看看辛弃疾那炉火丹青的创造能力。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五年,辛弃疾写给内兄范如山的。啥叫内兄?俗话称大舅子,也就是妻子的哥哥。范如山也是个栋梁之才,苦苦等待之后却被征召为了县令,他觉得以自己的才学这官简直太芝麻了,不足以称道,因此决定放弃上任。恰逢辛弃疾调任途中路过此地,便为大舅子写下一首劝诫词,尽显高水准。《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既然是一首劝诫词,稼轩意在劝勉内兄切勿因小失大,要以仕途为重,不要计较眼前的个人得失。然而读完此词却找不到一句有明显劝勉意味的句子。这是因为,辛弃疾此篇几乎句句用典,典故之妙堪称出神入化!劝人,自然是举例说明最有说服力,而举名人的例子则效果更佳,所以辛弃疾便选取了一众典故入词,虽然用典多,却不老旧生硬,简直浑然天成。民国才子梁启超读完之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可谓三叹”!辛弃疾起笔不凡,一开篇就连用两典:“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第一句说的是鸿门宴的事儿,话说刘邦赴宴时给亚父范增带去了一只玉斗作为礼物,而自傲的项羽不听劝告放走了刘邦,气得范增把玉斗都摔碎了。第二句说的是范蠡献西施的事儿,为了瓦解吴王斗志,范蠡将大美女西施双手奉上,吴国灭亡后,范蠡不受册封,又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而去,可谓有胆有谋又有度。此二典用法极妙,选的都是姓“范”的高人,辛弃疾这是希望内兄像同姓之人那样功成名就,也学得心胸宽广。有了前辈的辉映,辛弃疾这才引出主题:“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数千古风流人物,那还是咱们弟兄俩儿啊,为了能够流传千古,也不能辜负了这万里功名。那大宋君王的三百州都是我们建功立业之地啊!下片里,辛弃疾主要给内兄开忧解难,开导他其实县令这官虽然小,但可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县令也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完全可以作为事业雄起的起点嘛。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看不起眼前的工作,而辛弃疾运用此典的目的是表示对内兄的理解,人家陈涉是鸿鹄,你老范也不甘愿做燕雀,这都理解!“貂蝉元出兜鍪。”说的是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话说老周同志因年老而无法继续驰骋沙场,因为回到朝上做了皇帝近臣,于是有人戏问他:老周,戴近臣的貂蝉冠饰,和戴将军的兜鍪战盔,有什么区别?老周面不改色,鼻子一横说道:我的貂蝉是从兜鍪中赢来的。问者一时哑口无言。这个典故的用意很明显,辛弃疾是在劝诫老哥别挑肥拣瘦,被派在哪个位置就在哪个位置发光发热,都是有价值的。接下来,“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又是两个典故!南朝宋将宗悫晚年时屈于人下,受尽小人之气,怒称“得一州如斗大”。辛弃疾这里是借悲劝悲:宗老爷子都尚且如此,你暂且当个县令,不算多憋屈!牛刀是孔子的典故,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这里辛弃疾反用其意,劝范老哥不如就安顿下来,好好做县令,把当地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样上级领导才能看到你,才能提拔你。整体来说,这首词还真是“牛刀割鸡”了,这么好的一首词竟然只做个劝诫之用,真是可惜了!倘若它写在更有刀刃的地方,必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冷门,而又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名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