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繁衍 >> 巨鹿之战,项羽为什么是正确的
一,战前决策:反合纵路线与合纵路线的斗争
巨鹿之战,许多人说项羽不懂兵法,说宋义懂兵法。他们一看,宋义主张等秦兵虚懈再攻击,一看就很有计谋的样子,再一看项羽,破釜沉舟,一往无前,唉,一介莽夫而已。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我认为,项羽的决策,是当时能使反秦联军胜利的决策;遵从宋义的决策,反秦联军必然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战国时代,秦国与赵国打了长平之战。
在此期间,赵国向诸侯求援,它向魏国求援,向齐国求援。
齐王冷冰冰地拒绝了。
魏王也拒绝了。
史书记载了魏国大夫的讨论:“胜赵,吾因而服焉;不胜赵,则可乘敝而击之。”
与宋义的话语有出入,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坐山观虎斗。
任凭孔子六世孔斌怎样绝望地呐喊,任凭周子苦口婆心地劝谏,这些君主们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决策。在他们心中,也许还在为自己的“多智”而沾沾自喜,而对那些义愤填膺的国士而不屑一顾,笑其为“无智”吧。
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四十万赵人埋骨沙场,之后,六王毕,四海一,嬴政实现了从未有人实现过的霸业。
眼下,仿佛是轮回,又是赵国,又是秦攻赵,诸侯内部,也同样出现了救与不救两种声音。
我之所以断言遵从宋义的决策,则六国必败,秦国必胜,原因在于,六国团结起来,才可能战胜秦国;而秦国,想要征服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六国分化瓦解。
纵约解,则连横立;秦国帝,则六国亡。
苏秦、张仪,乃至全部战国史都可以证明。
而,如果遵从宋义的决策,那么,六国就不可能团结起来,一个出卖自己的队友为自己扛子弹,然后自己捡便宜的人,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他。而如果这种风气蔓延开来,蒋党就是这么败的。
所幸,反秦联军不是无人。
项羽出场了。
他杀掉了宋义,说出了那句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恍惚间,仿佛来到了几十年前,当时,孔子的六世孙子顺忧心如焚,却努力维持着端庄的仪容,一字一顿地对魏国君臣说:
“秦,贪暴之国也,胜赵,必复他求,吾恐于时魏受其师也。先人有言: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乐也。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今子不悟赵破患将及己,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
人何以与燕雀相比也!
我相信,这句话,子顺是声嘶力竭喊出来的,为的,是唤醒魏国君臣。
所以我说,宋义与项羽的争斗,事实上,是战国时六国内部的反合纵路线与合纵路线斗争在秦末反秦斗争中的延续,而从长平之战与稍后的邯郸之战来看,对六国来说,反合纵路线是不利的,而合纵路线是有利的。
二,破釜沉舟
01、局面,双方部署
回到巨鹿之战上来。
此时,项羽杀掉了宋义,可是,并没有改变诸侯作壁上观的局面。
怎样才能使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击败秦军呢?
项羽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诸侯之所以畏惧秦军,是由于诸侯的怯懦与秦军的威名,只要将秦军击败,再树立一个威武的榜样给诸侯看,诸侯就会一同攻击秦军。
项羽当然没说过这句话,但,他确实是这样做的。
当时的巨鹿战场形势是:秦军围困了巨鹿城,陈余集中兵力数万,与齐国田都部、燕师屯集于巨鹿以北,而项羽部,则在黄河以南。
从地图上看,再综合一些史料,则可以认为秦军夹在一个三角形里面,三角形的顶点,是巨鹿,北边的一条边,是陈余等部,南边的一条边,是项羽部,秦军占据三角形的底边,并且从此出发,画一条直线,直达巨鹿城下。
(据《通鉴》,当时巨鹿城缺兵少食,向陈余求援,屡次请求陈余才派五千兵攻击秦军,且这五千兵覆灭,这证明当时秦军已经将巨鹿城封锁,而陈余等部在其外。)
秦军面临两重任务,第一,攻取巨鹿城,这是进攻任务,第二,防御两侧反秦联军的攻击,这是防御任务。
史记上载,秦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王离率领,攻击巨鹿,一部分由章邯率领,“筑甬道”。这是由当时的秦军面对的敌方形势决定的,是为了完成两个任务。
02、计划
在当时,反秦联军的计划,大致如项羽所说,“楚击其外,赵应其内”,使用中心开花的战术。
而,章邯的计划,应该是中央突破,第一阶段,中央为主,两翼为辅,利用诸侯联军保存实力的心理,攻下巨鹿,突破中央,然后,第二阶段开始:拿下巨鹿城后,对诸侯联军各个击破。如项羽所说,“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既然不能击破秦军,秦军就要击破反秦联军了。
03,破秦
怎么击败秦军呢?
陈余出兵五千人,从北面攻击,结果,全军覆灭。
这一个时刻,秦军仿佛又回到了昔日攻战六国的时刻,那个时候的秦军,动辄斩首万级,把敌军成建制地消灭。
项羽却就在这时,出兵了。
他先派当阳君、蒲将军渡河,小败秦军,断秦军王离部粮道。
这里应该是秦军虚弱的地方。
项羽做出了判断。
可是,要不要全师涌上呢?
秦军还很强大。
渡河后,诸侯兵不会支援,楚军会成为孤军。
但,陈余需要支援。
巨鹿需要支援。
合纵才能亡秦。
项羽下令,全军渡河!
渡河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
有士兵不理解,他们提出抗议,说,为什么这样,这样,如果战败,我们还怎么回去?
项羽哈哈大笑,然后,他涨红着脸,对那名士兵嘶吼道:
“回去!”
“战败之后你还想回去!”
“你忘了吗!”
“我们的先君,楚怀王,被秦人欺骗!”
“客死异乡!”
“魂不能归来!”
“你忘了吗!”
“屈原大夫宁肯投江自尽,也不愿侍奉秦国!”
“你忘了吗!”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你忘了楚南公喊出那句话时的悲凉和愤怒吗?!”
“你忘了那个侍奉少司命的少女被秦人掳走时眼中的泪吗?!”
“你忘了你祖先十代都死在秦人手里的血仇吗?!”
“你忘了征伐百越时死去的兄弟姐妹吗?!”
“你忘了吗?!”
“人人说楚地柔腰如柳,有庄周的蝴蝶,有章华台。”
“但你们不要忘了,我们楚人,本是蛮夷!我们的庄王,曾经问鼎!我们的屈子,宁可投江,也不事秦!我们的百姓,不顾秦人的禁令,一直在悼念屈原大夫!”
“你们忘了吗?!”
“难道,女人的祸水,已经把你们的脊梁泡软了?难道,你们已经忘了廉耻了?!”
“还想着失败后回去。”
“失败后,你们有何颜面,去见你们的父老乡亲?!”
“当他们问起,秦国的仇人怎么样了?你们战场上奋勇杀敌了吗?”
“你们怎么回答?说你是一个逃兵,刚刚从战场上逃回来吗?”
“啊?!”
于是,破釜沉舟的提议被通过。
这段对话史书上当然没有写,是我的杜撰,我想用它表达一个观点,即项羽的破釜沉舟,不仅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是历史的结果,楚怀王的客死异乡,屈原的自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以及秦楚累世交兵产生的血仇,秦国滥用民力产生的百姓的痛苦,这种种历史条件,产生了破釜沉舟这样“不成功即成仁”的极端举动。
而,项羽破釜沉舟反映了他的一个性格特点:“如果不胜利,那就死,不当逃兵苟活”。我认为,这一性格特点为他后来“不肯过江东”,作了铺垫。破釜沉舟是项羽走向巅峰的开始,但,其中反映的性格特点,也出现在他的结局中。
我还想表达,楚文化里包含着两种精神,一种是我称之项羽精神,问鼎、怀王死秦、离骚,都是其代表。
另一种我称之为虞姬精神,楚腰、庄子、九歌、章华台,都是其代表。
当然,此时它们只能被略略提到。
(古代的楚,就是近代的湖南哦)
项羽对秦军发动了攻击。
此时,战场上有两支军队。
一支,是被破釜沉舟激励起来的楚军,他们身上还有被秦亡国的仇恨,他们的统帅是力能举鼎的项羽,他们全师上阵。
一支,是对巨鹿城久攻不克的秦军,他们由于三面受敌,不得不分散兵力,不久前,他们的北线遭到了攻击,而南线又遭遇小败。
结果是,项羽与秦军九战,大破秦军,章邯引兵却。
项羽成功了,诸侯被团结了起来,纷纷进兵攻击秦军,于是,苏角、涉间死去,更具政治意义的是,灭楚国、败项燕的秦国名将王翦,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燕的孙辈,项羽俘虏。
这算是一报还一报吗?
三,战后反思
几十年前的邯郸城下,秦国王陵率兵攻打城池,前年遭遇了长平之败的赵国,几不能支。
魏王派兵支援,又恐惧秦国,于是在邺筑壁,让将军晋鄙作壁上观。
信陵君偷来兵符,用大力士打死了晋鄙。然后,他对他的士兵说:
“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独子无兄弟的,回去。”
此战,必将极端惨烈,这是,我,信陵君,能给予你们的最后仁德。
上了战场,死生务论,那时候,我一声令下,前面是刀山火海,你们也必须死不旋踵。
这道命令,就算是说服我的仁德之心的理由,以及激励你们的号召吧。
是役,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城下,郑安平将二万人降赵。
几十年后,同样是邯郸城下,秦攻赵甚急。
诸侯作壁上观,士卒饥寒,而宋义饮酒高欢。
项羽乃杀宋义,悉引兵渡河,沉船、破釜,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九战,破秦军,乃与诸侯兵合,共击秦,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
如果不是我们事先知道这是巨鹿之战,那是邯郸之战,我们几乎会以为这是一件事情。
黑格尔说,重大的历史事件,一般会两次出现。这个定理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两次的作壁上观,两次的击杀主将,两次的必死之心,等等,一群事件,两次出现。
我们还想到,白起坑杀了降军,项羽也坑杀了降军,白起死时,说是天意,项羽死时,也说那是天意。
信哉黑格尔之言也。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