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对牛弹琴之是是非非

发布时间:2023/9/21 19:10:20   

对牛弹琴可谓脍炙人口的一句成语,出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释义过来为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对牛弹琴”这句成语人们使用的频率颇高,后人一般多用此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当人们用此来比喻这一现象,看似比较贴切,可细品起来总是觉得有失偏颇。故事情节是公明仪主动去对着牛弹琴,牛听得懂不懂好像不应该由观者来评说,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罢,咱且放下不管。而当人们借此比喻听不懂道理的人时,整个意思那就充满了贬义,过于明显的把被比喻的对象说成如牛一样,让人感觉有损人格的意思。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谁有资格来断定牛听得懂和听不懂旋律呢?记得《史记》中的《陈涉世家》陈胜有句话说得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实,世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子非牛安知牛之乐”!弹奏的乐曲再优美动听而牛无动于衷,只能说明牛不欣赏罢了。

当然了,不欣赏和不懂虽然是两个概念,可有时我们并不一定就能够分得清清楚楚。拿牛来说吧!在牛无动于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能够准确地去判断牠懂与不懂呢!而恰恰牛的沉默寡言和埋头苦干,却得到了人们很多的夸赞。人们不是常说“高手在民间”吗!牛之类或许就是“高手”呢!

因为常常是这样高手的表现都应了沉默是金这句名言。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此议论纷纷,记得白居易有句诗也是这么说的:“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意思是话说多的人不如沉默寡言的人有智慧,这句话我是从老子那里听到的。老子够老吧!一句话就往前追溯了几千年,而且老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智者。既然老子都这么说了,基于牛的表现就不好给牛下定义了,牛到底是真的不懂还是有大智慧呢!

现实生活中,类似公明仪的人并不少见,不分对象和场合到处去炫耀自己的华丽而搬弄一番,最后得出结论就是自己高人一等,别人都一无是处。百姓对此种人的评语就是“臭显摆”。若是单说“臭显摆”也不算什么大事儿,这个也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男人,说得更确切应该称之为“雄性”,因为从自然属性上看,为了获得异性的青睐而炫耀自己绝对可以归为先天本能。

如果仅仅把公明仪的这一举动按上述说法似乎有失公平,公明仪的行为与这些好大喜功到处炫耀自己的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说简单点儿是闲得无聊,说的复杂一点儿人家是在搞科学实验呢!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一举动也算流传千古了。只是无法猜测当时是否有人认为公明仪精神有问题,没事儿去对牛弹琴干嘛?第一,牛也没有招惹你;第二,牛再牛逼归根结底依然是个畜生;第三,有些不是东西的东西怎么能与牛相提并论。

前面絮絮叨叨有点多了,公明仪对牛弹了一下琴就引发后人们那么多的议论,倘若公明仪还健在可能会大声疾呼:“当时就是闲得无聊弹个琴,一点别的想法都没有,别再拿我说事儿了啊!”有时我们的先人们真的让人同情,本来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引起后人的无数注释和引申。

就说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研习的著述达几百万字之多。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老子真的是那么写的,但不能肯定说老子真的是这么想的,因为诸多的想法都是后人研究所云,不能说是强加于老子身上吧,应该说继承捍卫和发展没有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个是颠覆不破的。

如同对牛弹琴的典故一样,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免费借用,管他是什么讽刺挖苦之意,不用担负任何责任,不用深究自己是否搞错了对象。岂不知每当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对象和目的行为的时候,想没想到自己是否与牛一样呢!别人不懂的时候被说成是牛,自己似懂非懂甚者装懂的时候那就不是牛了吗?答案是“子非牛,而牛逼哄哄是也”!

这里我们不管你有多“哄哄”,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基本原则,对人对事少装大,有事做事没事别找事,更不要随意拿他人去说事儿,哪怕只是牛之类牲畜。送一句老话:“有饭送给饥人,有话送给知人”,“没有弯弯肚子,就别吃镰刀头”!

(.10.03于故里黄龙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敬请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8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