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繁衍 >> 大泽乡起义胜利后,陈胜为啥要杀死吴广,司
翻开史书,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天下安宁,四海统一,且往往在下一个继承者手中能够达到盛世,比如汉朝,明朝等。
而每逢王朝末年又总会出现许多英雄豪杰之士,在难以忍受的乱世之中揭竿而起,建立军队,征战四方并最终一统天下。这类现象循环往复的发生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也为后来人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和启发。
这个历史现象的循环之初便是在秦朝。始皇帝带领军队一统六国,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而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但在起义胜利后,陈胜却选择杀死吴广,这件事的原因令许多人好奇疑惑。但其实太史公司马迁早在《史记》中道明了原因。
01战国一统,秦法严苛
公元前年,这是一个值得许多人记住的时间,秦始皇嬴政率领秦国大军,结束了从西周末年到战国这几百年来国土分裂、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
作为第一个封建王朝,当面对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时,秦朝没有一个能够参考的依据,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行走的人,小心翼翼地制定着管理这个国家的制度。
于是有了郡县制,有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这一个个规章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分封制和各个国家混乱的局面,为国家的治理打好了基础,秦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后世的朝代奠定了无数的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最初在秦国实施的法律条令,也被下行到整个天下。但适合秦国人的法律未必适应天下人,尤其是这样的法律经过商鞅改革几百年后,依旧未变,仍然是那个严苛的、毫无人情的法律。
当诸多的政策被一一实行、天下人都适应之后,也唯独只剩下法律,令最初六国的百姓难以忍受。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秦法的严密,秦法严苛,从来就不是嘴上说说。
它要求一个人家里有两个男子以上却不分家,就要征收双倍的赋税,目的是为了将一个个大家庭、宗族瓦解,使之无法与朝廷对抗。如果一个人可能犯罪,而你没有告密,那么在他犯罪后,你也将被处刑,这种“预防犯罪”的思想虽然相对进步,但是却使告密之风盛行,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没有生存的空间。
以上只是极具代表性的两点。秦始皇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能力将这些法律强行推及,使得六国的百姓苦不堪言,虽然告别之前的战争,但是生活在太平时期,却连犬都比不上。
而秦法在秦二世的手中变得更为残酷,甚至于他的立法是和百姓为敌而非为了维护统治。他更改了对服劳役“失期”惩罚的条例,从只是被训斥变为处以死刑。这更使得百姓的怒气上升,他们在忍耐着,在等待着一个能够带领他们反抗暴秦的人。
0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个带领众人反抗的人注定会青史留名,被后人铭记,这个人的名字我们也清楚,他就是陈胜。这位在为地主劳作时就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少年,在大泽乡竖起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第一面反抗黑暗统治的旗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是在服徭役的路上决定起义的。他不想载浑浑噩噩地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服务了,为地主工作是为了生存,为皇帝服务是为了活着。
他更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之绳放在他人的手中,十几年社会的经历还没有抹去他的棱角,依然是那个有着鸿鹄之志的少年。
但是起义光靠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的,陈胜决定联合自己的好朋友吴广,一同享受执掌命运的富贵,十几年的朋友,他了解吴广,也相信吴广。吴广也如陈胜所料,决定和他一同起义。
两人先是去占卜,肯定自己造反的决心。其次便是在服徭役的途中,制造舆论,宣扬神秘。吴广一方面用朱砂在白布上写“陈胜王”三字,并将其放入鱼肚之中;另一方面在夜间休息时装作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因为当时的百姓仍旧相信这些迷信、充满神秘色彩的事物,所以这样一来,陈胜吴广起义的舆论环境就变得十分良好。
这天,在去往服徭役地点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按照推算的时间,陈胜一行人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上文也已经提到,在秦二世改变的刑法中,“失期,皆斩”,而负责的官员又催促地十分紧凑,甚至用鞭打他们,让众人心中的愤懑越积越深。
陈胜吴广意识到起义的时机已经到了,往日赶路的压力和过去严苛的秦法在此刻转化为众人反抗的勇气,他们将管理他们的官员杀死,决定跟从陈胜吴广,反抗暴秦。
03可同患难,不共富贵
起义进行的很顺利,甚至顺利的超出了两人的想象。他们打着复兴楚国的名号和以为公子扶苏报仇的名义,率领军队一路上过关斩将,打下了一片属于两人的疆域。陈胜更是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实现了自己年幼时的志向,一路征战,变成了现在的楚王。
而吴广的地位则仅次于陈胜,甚至在军队中,他的威望还高过陈胜。但他相信自己的兄弟,正如当年陈胜敢将造反这件事告诉他一样的相信。
但是陈胜已经不是多年前的陈胜了,他不在像之前那般相信吴广,更是对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感到忌惮,陈胜一直在寻找能够杀死吴广的机会。于是在一场与秦军焦灼的战争中,他暗中派人换下吴广,并命令人将其杀死。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陈胜要杀吴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就暗示了吴广在最早的一批起义人中的威望。
而作为统治者的陈胜无法容忍有人对他的统治地位有威胁,更不能忍受自己的军队中出现一个威望高于他的人。或许吴广的死,既是陈胜多年后内心改变的结果,也是其不敢独自反秦、独领一军的苦果。
04结语
多年以后,我们回顾陈胜吴广起义的这段历史,为陈胜的鸿鹄之志兴奋,为他们“王侯将相,宁宥种乎”的勇气而热血。但当我们冷静下来,看到的却是成长后陈胜的多疑,为吴广的遭遇与结局感到无奈,徒留叹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