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印度历史上,为何叛乱不断,却鲜有改朝换代

发布时间:2025/6/12 21:35:24   
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是由无数的劳动者共同铸造出来的,人们身上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对文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促进了社会发展,身上所拥有的创新意识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农民起义更反映出百姓身上所携带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那么在印度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为何没有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呢?这种现象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又究竟是为什么呢?佛教的信仰压制了印度农民心中反抗精神1.信仰的普及程度较高佛教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对于印度人们来说,它不是一般的存在。在这个国度里面,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超过了其他领域。人们每天花费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参与佛教事务,其他的有关生存,饮食,金钱等事情均可以放置在后面。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不仅出现在寻常百姓人当中,富裕的人群也和穷人们一样有相同的信仰。由于占据生活的份量比较大,佛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印度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精神的作用,人们的任何行为方式都会受到此力量的影响。这个地方的农民生活十分艰难,他们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社会分割到了和其他人不同的阵营当中。在这个范围内,他们承担着劳累的工作,需要服务其他阶层的人士,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并不归他们自己所有,所以生活条件很难得到改善。压抑的等级生活没有引起他们的愤怒和反抗,相反他们身处其中,丝毫没有怨言,更没有想过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当中,这个地方即使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人们的思想却一直停留在不挣扎的阶段。在不公平的境遇当中,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他们没有人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情感。2.忍受是印度农民生活的方式这里的人们之所以没有产生冲破,就是被信仰所压抑。根深蒂固的思想告诉他们,人生是一种轮回,要欣然地接受当世的生活状态,只有今世表现得足够好,到了另一个世界当中,自己就能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互换身份。人生轮回的思想充斥在每一个人的脑子当中,他们并非不想过富足安稳的生活,而是想通过今世的努力来换得以后的回报。他们不注重当前的生活状态,只是希望自己来世能少受一些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任人剥削和大骂,从来不予以反抗。当自己的同伴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被迫失去生命之后,他们可能不会感到不公,而是认为自己的同伴摆脱了现世的困扰,人生修得了圆满,可以去往更加美丽的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信仰的影响下,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的世界,面对任何不公的时候,他们都以容忍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殊不知,这是高阶层的人士刻意营造出来的精神宣扬,通过此种信仰,高阶层的人们得到了更好的生活。他们肆意妄为,随意剥夺农民的权益,并且不怕这些人做出反抗。古代中国同样有着辉煌的文明,在这个充满阶级压迫的国度之中,时有反抗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在于民众并没有在精神上得到永久的压制,不过这和佛教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关系。相比印度来讲,古中国的民众接触佛教的时间较晚。在比较动乱的年代里,底层的人们有改变命运的决心,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除了佛教以外,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其他本土思想。它在国家中的地位有一定的起伏,民众受它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得到了官方的极大推崇,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国家内部的矛盾非常多,为了维护民心,让社会更加稳定,统治者不得不推行这样的思想宣传。这种思想对社会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其他教派的一起参与,百姓并没有完全按照这样的教义来生活。地理环境对人民性格有一定的影响1.热带气候较容易促使知足安乐性格的形成有相关研究表明,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民分布在不同的温度带和地质环境当中,而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进而表现出全民的性格特征。对于文明古国来说,这片土地非常富饶,发达的水系网给人们带来了丰产的物资。再加上熏热和暖阳的气候,人们很容易沉迷其间,最终形成了易知足的性格。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民众很容易满足于一些日常事物当中,懒散是很多人的特点。只要还有一丝生存的机遇,他们就止步于此,不会想着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更没有走想过通过斗争这种有巨大牺牲的活动来改变生活。他们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即使有压迫,他们也不认为这能摧毁他们的生活,能感受大自然中的雨露对他们来说就是很荣幸的事情。他们身上有乐观的特征,没有什么烦恼是歌舞解决不了的。从全球来看,靠近赤道周围的人们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很容易被歌舞音乐感染。即使苦难即将来临,他们也不会放弃娱乐的精神。这种特质很容易让他们忘却苦难本身,时间一长,就表现为“不思进取”,不为自己的后代考虑,不为更美好的明天思考。2.以往经验让农民放弃抵抗这种精神是人类生存态度中的其中一种,我们没有办法评判它的优劣之处,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即使他们的家园在上午遭到了攻击,在下午他们就很有可能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如果这是被自然环境所导致的特征,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让人的观念发生改变。这个地区的人们所拥有的金钱数量有很大的差异,而那些较早地占据了社会大部分资源的人来自于其他地区,当地人在被入侵之后陷入了被动的环境当中。在入侵的过程中,印度人遭受了巨大的磨难,为此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他们不愿意在继续过这样的生活,安稳无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赏赐,即使面临着贫困和欺压,他们也不想发起反抗,从而接受来自生理上的磨难。种姓制度的压迫让民众难以反抗1.民众从出生时就被种姓限制如果说思想上的压抑让民众难以滋生反抗的念头,那么种姓的压迫,是民众难以有抵御之心的现实因素。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大众之间已经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后来出生的人们要主动认领和认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种姓有着高贵和低贱之分,而那些有着极低身份的人,他们的后代也要永久地在这个不公平的环境当中生活。种姓之间不能随意通婚,这就预示着低等的人们永远没有办法通过改变制度来提升地位。这个地方的人们不像其他地区,低等的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孩子们从小接受不到先进的知识,等长大之后,没法真正地认清所身处的环境,所以很难有改变现实环境的魄力。2.特有制度让大众的反抗之心难以燃烧在千年的文化当中,低等的人们已经被这种制度深深地驯服,他们没有把自己的遭遇归罪于其他人,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姓氏不好,自己有了这个姓,就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应该服务好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来世获得一个高身份的姓氏。他们对自己的姓氏有深深的认同感,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做该姓氏所应做的事情。这样的思想如果不扭转,根本不会产生反抗的意识。当地根本没有孕育农民独立意识的土壤,他们对自己的困境没有不甘心,也没有怨恨,只是默默忍受,特有的文化和制度造就了这样的局面。结语:从以上原因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没有成功的农民起义是受当地的传统文化所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行为意识受环境很大影响,一直到现在,这里的大量人口依然身处在不公平的环境以及当地的女性所面临的环境十分恶劣。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意识上有所转变,也许当地人在某一天突然觉醒,世界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国度。参考资料:《印度殖民主义晚期的农民起义》《古印度文化》《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6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