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帮魏国攻下了河西要地,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守,因为这份军功吴起取得了非常高的声望。后来魏文侯去世,魏武候继位,这时魏国设置了相位,吴起认为以自己的功劳,相位非自己莫属,然而魏武候却任命了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找田文去论功,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好一点?”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吴起图像吴起找田文论功,过程就像是两位武林高手对决。吴起先发制人,步步紧逼,田文是腾挪闪躲,步步后退。此时田文看似毫无还手之力,完全处于下风,但是高手出招,不出则已,一出毙命。田文突然来了一个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一个灵魂反问,瞬间就让吴起陷入了沉默。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良久的沉默让胜负已然明了。还好高手过招,都是点到即止。于是吴起不再争功,开口道:“属之子矣。”身为人臣,尤其是劳苦功高的臣子,却从来没考虑过功高盖主的问题,只能说吴起是优秀的军事家、改革家,但他不是合格的政治家。聪明如吴起,肯定懂得主忧臣危的道理,但他无心做权臣,所以根本没往那个方面想。吴起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从政,吴起不惜花得倾家荡产也要到处奔走,寻找官路,只是努力半天也没捞到一官半职,于是遭到乡人无情的讥笑和诽谤。可是士可杀不可辱,况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所以吴起的理想肯定容不下那些下里巴人的嘲笑,于是他不惜用杀人来发泄自己的愤恨。但就算成了杀人犯,他逃亡的时候也没忘记向母亲发誓言:“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杀妻求将正是这种渴望功成名就的理想,吴起为了上位,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在功名面前,似乎一切东西都可以是垫脚石。正是拥有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劲,才让吴起能训练出让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吴起渴望功名,所以要和田文争功名,但是被点醒后的吴起,马上可以为了以后更大的功名而放弃眼前的功名。为了功名,吴起甘愿做“三姓家奴”,似乎在他眼中,再高的个人名声也无法与他无与伦比的功绩相比。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多少年后,一个叫李斯的小官吏,在对比过厕鼠和仓鼠的不同境况后,不禁发起了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发奋图强,励志要做人上人,后来苦心人天不负,小官吏变成了大宰相,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过了多少年,李斯这位秦国的大宰相就被押赴了刑场,跟他一起的还有自己的儿子,于是李斯再次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感叹里充满了悔恨和哀怨,这时他肯定宁可牺牲任何功名,也要做回那个平凡而快乐的自己。再观吴起的一生,不知他是通过什么情况树立了功名的理想,只知道在树立这个理想后,他就坚定不移地践行者。为了功名,他可以牺牲自己,更可以牺牲别人。但他不会白白的牺牲别人,更不会白白牺牲自己。每次牺牲别人都要给自己带来名望,正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吴起也可以牺牲自己,但就算是死,也要拉上反对自己的人来垫背。最后吴起被射成了刺猬,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死去了,死的不可谓不惨烈,但吴起至少死得不憋屈,因为他知道一定有人会陪着他。我想以吴起的这种死法,应该是没有李斯临死前的那种感慨,也许还有些得意也说不定。但不管吴起是怎么想的,他那才华横溢且傲娇的一生,确实配得上他应该获得的任何功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