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他的一腔信任,本可以成为曹操得力谋士,最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性格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辨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除了家庭环境和生存状况,还受到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加,逐渐趋于固化的性格,是可以作为影响命运主导的重要因素。
曹操,剧照说到三国的人物,就不得不提曹操,这是个有争议性的人物,他自信又多疑,宽容又狠毒。
我们先看曹操的疑。
说到曹操的多疑,就不得不提吕伯奢。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急中生智,献出七宝刀,成功脱身,然而被吕布和李儒识破,后知后觉的董卓反应过来后,大怒。立即下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逃到成皋时,曹操想起这里有个父亲的结拜兄弟,名叫吕伯奢,遂决定当晚留宿他家。
吕伯奢,这个善良又好客的老人,觉得家里没有好菜好酒招待久未谋面的侄子,亲自骑着驴去镇上买酒,还不忘叮嘱家人宰一头猪。然而,生性好疑的曹操并不知情,只是听到屋后有磨刀的声音,便认为这家人要加害自己,而吕伯奢不过是打着买酒的幌子去报官。于是,理所当然地将其一家八口全部杀死,甚至明知自己错杀了人,竟连吕伯奢也没有放过。
当时目睹并参与错杀吕伯奢全家的,还有一个人,就是陈宫。对曹操的为人,陈宫并非知根知底,却因为对他的一腔信任,愿意弃官追随。吕伯奢原是曹父的结义兄弟,真心待曹,却因为曹操的多疑,最后惨遭灭门。
相对于曹操的疑,陈宫的信显得突兀且不现实,这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其实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而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导致二人不同的命运。
曹操和陈宫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我们再看陈宫的信。
陈宫第一次和曹操有交集,是他任中牟县县令的时候。当时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遭到追杀,被守关军士捉住,送到中牟县令面前。曹操谎称自己是路过的客商,但是县令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说当年在洛阳求官的时候见过你,你就是曹操。
说完,吩咐将其收监,等着第二天押解到京师请赏。到了半夜,县令让亲信将曹操带到后院审问。
开口就问:“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曹操很不屑,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羞辱他,并无惧地说,既然将我拿住,押去请赏好了,何必多问?
县令屏退左右,对曹操说:“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意思是你不要小看我,我不是一般的县令,不过因为还没遇到良主罢了。
许是见县令有几分诚意,曹操才回答说,我祖上一直吃着国家的俸禄,如果不想着报国,与禽兽有什么区别?我屈身在董卓手下做事,不过是寻找机会,为国除害罢了。
县令恍然,问:“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听完,县令即刻将曹操松绑,并扶为上坐,对其礼拜,说“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曹操问对方姓名,县令说自己姓陈名宫,字公台。
故事到了这里,剧情突然发生反转,陈宫“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索性县令也不做了,连夜收拾盘费,与曹操各自背了一口剑,乘马而走。
陈宫,剧照这看似颇具戏剧性的一个经过,其实隐射出陈宫的性格及为人。
首先,陈宫不在乎名利地位。
将曹操献出去可以赏千金、封万户侯,对一般人来说,怕是早已心动不已。牺牲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可以得到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然而陈宫却不为所动。
况且,作为一个县令,大小也是官职在身,论身份、论地位,他是中牟县的地方之主,不说一呼百应、富甲一方,但衣食无忧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他听了曹操几句话,一言合拍,竟然跟着曹操弃官而逃,说弃就弃,没有一丝犹豫。由此可见,陈宫不是一个贪图名利的人。
其次,陈宫有想法,且有抱负。
捉到曹操后,如果真打算将他押解到京师请赏的话,也就没有后面发生的事了。
后半夜,陈宫让亲信将曹操暗地里带到后院审问,这一行为的背后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陈宫心里是有疑虑的。因为此刻的董卓欺主弄权,不得人心,他想知道曹操刺杀董卓的动机是什么?
当曹操坦言,自己屈身在董卓手下做事,是寻找机会为国除害,陈宫顿时感叹他是天下忠义之士,觉得自己遇到了明主。
因为曹操的所思、所想、所为,正是陈宫内心一直想做,却苦于没有机会,或者说不敢去做的事。他对曹操的态度发生了三百六十度转变,亲手给他松绑,并扶为上坐,放了曹操不说,自己还跟着他跑掉了。
陈宫认为曹操不义从某种角度看,陈宫也算得上是个英雄。他敬重忠义之士,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忠义之人?他之所以能够毅然弃官,对县令一职毫无留恋,是因为他心系天下,在乎的是国家天下。由此可见,他是个有想法、有抱负,且不乏魄力的人。
再者,陈宫是个性情中人。
对陈宫来说,曹操不过是个素昧平生、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甚至还是一个被四处缉拿的逃犯。擒献出去,原本可以让自己一跃青云,但是选择弃官从操,意味着冒着与曹操同罪的风险。
倘若事成,自然有功;倘若事败,很可能连身家性命都会搭进去。仔细想想,陈宫是在走一步险棋。用现在的话来形容,陈宫是个秉性耿直、重情重义的老实人,有点冲动,有点可爱,有点真性情。
曹操错杀吕伯奢后,陈宫不能接受,加上曹操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使得陈宫认定曹操也是个狼心狗行之人。留曹,必有后患;杀曹,又觉不义。转念一想,最后弃曹投东郡去了。
于是,陈宫与曹操就这样华丽丽地错过。
曹操无论是陈宫的弃官还是弃曹,其实都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在陈宫的认知里,曹操可以不义,但自己要做一个忠义之人,所以他没有杀曹,也没有报官出卖他。
陈宫的信,充分反映此人的致命性格,易冲动。虽然能成事,但谋不了大局。在遇见曹操前,他一直在等机会,但他所谓的机会是遇到明主,是辅助,是投靠,是依附,这便注定了他的格局只能成为谋士。
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因吕伯奢一事而离开曹操,以他的智谋会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而不至于最后惨死。
曹操的疑,或许让他不适合做一个朋友,然而做一个政权的领导者却是合适的。试想一下,领导都像陈宫那样百分百信任手下的人,这个政权迟早要被玩完。因为过分的信任,会使手下人松懈,甚至做出逾规越矩的事来。
说到底,管理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管理,作为政权的最高领导者,百密终有一疏,最基本的警惕性是要时刻保持的,甚至有时使一些权术和手段也是必须的,绝不可能仅通过感情来管理手下人。
曹操的多疑,何尝不是过度谨慎、缺乏安全感的另种心理反应?
所以,保持一颗多疑的心有时并不是坏事。但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优点的过度延伸往往就会成为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