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建设系统交出2021为民办实事答卷启航2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地铁到家门口了、出门有公园了、出行的道路多了……年,全市城乡建设系统把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的养分,转化为城乡建设中一个个工程项目、“为民办实事”一项项具体行动,从道路到河湖,从片区到游园,只争朝夕、雕琢精品、提升品质,让城建温度为老百姓幸福感赋能,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年,新的征程已经启航。全市建设系统将围绕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战略定位,加快优化市域空间功能布局,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美丽宜居城乡环境,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魅力,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不断推动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出行
从“大动脉”到“毛细管”全面提升畅通度
去年底,宁句城际、地铁2号线西延线正式开通运营。宁句城际是江苏省内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句容与南京两市间“一小时通勤”成为现实;2号线西延线由油坊桥站向西延伸,从河西鱼嘴到新街口半小时便可到达。这两条线开通后,南京轨道交通版图东扩西进,以新街口为中心,犹如一只巨鹰张开双臂,从东到西覆盖南京,绵延覆盖到镇江句容。由此,南京河西鱼嘴到镇江句容,有了一条东西横向全长74公里的“城市轨道大动脉”。
“以前想坐2号线得先坐公交车或骑单车到雨润大街,上班高峰期或者雨雪天气挺不方便的,现在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地铁站,上了地铁半小时就能到新街口,方便多了。”家住河西南的杨女士说。
交通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头戏”。我市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枢纽地位,助力提升城市能级。
历时三年多,扬子江大道完成快速化改造,构建了互联互通的路网新体系,南京“井字+外环”的快速路网体系距离完善又前进了一步。全长7.07公里的扬子江大道通过4座隧道串联,如今已全部实现快速化。“现在从河西不管去江北还是市区都方便了许多,扬子江大道一路畅通,路上的风景也很美。”家住建邺区双闸街道的刘先生说。
扬子江大道还打造了11处过街通道,联通滨江岸线与周边板块,在构建快速通道的同时也为市民创造了亲江、观江的便利。以“律动滨江、彩印金陵”为景观设计理念,大道将滨江文化、金陵文化等历史元素嵌入绿化景观,通过植被微地形调整,打造层次分明、彩韵动人的江景廊道。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目前中央北路(中央门立交至和燕路段)拓宽改造、岱山西路北延等17个项目已实现通车,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机场二通道、惠民大道综合改造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23个主城跨区断头路贯通项目全部开工,尧红路栖霞段、仙麒大道等5个项目基本建成,15个小微堵点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
今年在交通方面,我市力争完成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工程,加快建宁西路、仙新路、龙潭等3条过江通道建设步伐,提前谋划锦文路、七乡河等过江通道项目,不断加强江南、江北双主城交通链接。轨道交通方面,将建成宁天线南延工程,持续推进4号线二期、7号线等9条市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提升居民出行便利程度;大力推进宁扬、宁马、宁滁等市域轨道项目,增强南京辐射带动优势,着力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
市政设施
以智慧化为民生保障赋能
智慧线、智能监测、机器人巡检……记者从南部新城管委会得知,南部新城片区规划建设14条总长约26公里的综合管廊,目前已建成10条近20公里,已基本形成干、支线综合管廊为支撑、缆线管廊为重点的新型综合管廊体系。
南部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片区在建设中融入智慧管廊理念,在设计和施工中,探索巡检机器人、智慧线、高压细水雾灭火、结构监控监测等技术,打造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工程。
在承天大道干线管廊、承天大道缆线管廊、汇景北路支线管廊三线交汇处,是南部新城综合管廊临时控制中心,这里展示了各种智慧技术。在控制中心的监控大屏上,能清楚地看到管廊内部的情况。据介绍,所有运行数据都是通过智慧线系统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屏幕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着风机、水泵、配电柜、电子井盖的运行状况,且用白色、蓝色和红色来区分在线、运行和故障三种状况,管理人员不需要进入管廊内部,就能了解运营情况。
进入承天大道干线管廊电力舱内,一条轨道出现在舱体上方,这是机器人的巡检路线。启动装置后,一个萌萌的大眼睛“娃娃”从远处顺着轨道滑行而来,这就是管廊巡检机器人,两只“大眼睛”其实是摄像头,机器人可以度旋转,在空中俯瞰整个管廊,甚至是一些人巡检的死角,机器人也不放过,它监测到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数据也会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通过智慧线和机器人,如果管廊内设备有损坏,或者有无关人员进入,都会预警,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干预。”上述负责人说。
后期南部新城管委会将建设平方米的管廊永久控制中心,实现对市政管线的集约化、现代化和智慧化管理,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建成具有国内高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记者从市建委得知,除了南部新城,溧水秦淮大道管廊主体工程已完工,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完成10公里机电设备安装。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设施。我市加大公共资源供给,切实解决群众身边事,提升城市承载保供能力。0万立方米储量织密应急“保供网”、三重保障罐体筑牢安全“防护罩”、全覆盖BIM模型系统实现运维“可视化”……随着滨江LNG储配站一期的正式投用,南京市形成了东北部、西南部双向互补的供气格局,民生应急保供能力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进一步增强。据了解,滨江LNG储配站投用后,我市应急储气能力达万立方米,为应对今冬用气高峰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稳定的天然气能源保障。此外,储配站还为二期预留了建设空间,远期可进一步提升我市燃气的安全保供能力。
今年,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我市将实施大桥南路、应天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设施改造及病害整治,确保设施安全运行,提升市民出行舒适度。完成应天大街、热河南路等17处积淹水点整治,同步开展一批雨水泵站改造工程,提升城区排水防涝能力。新改建供水管道60公里,启动燕子矶水厂扩建等工程,新建燃气管道公里,持续开展全市液化气用户软管更换工作,着力提升自来水、燃气等生活要素安全保供水平。
居住环境
历史文化气息满满
元旦期间,老城南各大景区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逛完老门东,沿着马道街一路往西,就到了小西湖片区。既有老城南满满的市井生活气息,又有时尚的味道,古老又新潮。
小西湖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年,我市启动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建设,作为老城保护更新重点示范项目,该片区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微更新”模式。如今,小西湖片区已从昔日的老旧棚户区“变身”为潮流打卡地,成为城市更新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有序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光华路、童卫路、钟秀街、火瓦巷、香林寺沟、梅园新村等城市道路及重点片区整治成效初步显现。
梅园新村以“梅”为符号,贯穿历史街区和居住片区,为街区注入新活力;香林寺沟用“香”传承红楼文化,让昔日棚户区成为水岸公园。城中这两大片区正在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串联起老城里的新生活,讲述新故事。竺桥往东数百米,汇入明御河、内秦淮河的香林寺沟水流清澈,岸边人们三三两两沿河散步。据了解,过去片区内几乎家家都是屋包树,河道就是垃圾池。棚户区拆除后,玄武区第一件事就是清淤疏浚、控源截污、岸坡修整、管网摸排、水草补植,彻底根治污染源。如今香林寺沟终于清了,岸边还构建了1.6公里长的生态绿道。片区内以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打造海绵城市,并设置监测站,监测海绵成效。
据了解,香林寺沟起于紫金山脚下燕雀湖,明初直通皇城城壕,流入内秦淮河。在清代,因康熙皇帝进寺游览,见这里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遂改名香林寺。红学专家更考证该寺是曹雪芹家的家庙,即《红楼梦》里铁槛寺的原型。结合这些历史,整治中,玄武区在植物上保留原有大树,种植结香、桂花、蜡梅等花香植物,布置银杏大道、樱花路等色叶树,还原历史上的林茂花香。古典式的桥栏、小桥,带有历史典故的地雕,以“香”字设计的文化符号,贯穿在广场、座椅和地灯上,传承着香林文化。
在完成沿河公园化的同时,香林寺沟片区对十余幢小区建筑实施了高标准更新改造,并依托老汽修场一块空地,打造了儿童乐园。
今年我市将把握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机遇,积极创新更新模式、探索更新路径,结合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城市环境。滨江方面将加快推进南京宪法广场、上元门城市客厅等滨江岸线整治提升工程,打造城市地标,展现南京长江段独特风貌;围绕居民身边环境,还将完成宁句线沿线环境整治扫尾,实施紫玄巷、蓝旗街、头条巷等12个干道街巷环境提升项目,塑造城市特色空间。
小微空间
精心打造城市精致街角
“请问往玄武湖怎么走?”一位带着孩子的老人走进位于南京火车站南广场的“宁+驿站”,向志愿者询问。志愿者王伯伯给老人指了路,老人连声道谢。
记者从市环湖办得知,“宁+驿站”所处的位置是地铁设备房的上挑空间,此前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火车站里有‘雷锋站’,向旅客提供问路等服务,但是我们发现,旅客出站后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因此就有了打造一个服务站点的想法。”环湖办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6月,结合南京“梧桐语”城市客厅建设,“宁+驿站”应运而生。占地多平方米的小屋窗明几净,可提供交通引导、雨伞借用、轮椅借用、简单急救等功能。记者采访的时间里,不时有旅客进来询问进站往哪走、景点往哪走、哪里可以寄存行李,也有旅客来租用充电宝、复印身份证。
“我要在南京转车,但是离下一趟车还有两小时,想到玄武湖边转转,背着行李太重了,正愁哪儿可以寄存,看到这屋子里有红马甲,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来问问。”旅客许先生说。在志愿者的指引下,许先生将行李寄存进驿站旁的行李柜。他乐呵呵地向志愿者说了谢谢,往玄武湖边走去。
据统计,“宁+驿站”成立以来,共服务近万名群众。这里的志愿者队伍由来自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和附近热心居民组成。“火车站是南京的窗口,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受到南京人民的热情。”王伯伯整理好身上的红马甲,神采奕奕地说。
去年,市建委启动20处街角景观设施、小微公共空间打造和小型城市客厅设置,提升人民群众家门口的环境品质和人文气息。目前,明外郭高桥门公园、袁枚广场、火瓦巷等10处“梧桐语”已打造完成,树德坊、苏州路、仙霞路、太龙路景观游园等项目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作为市民家门口的公共活动空间,“梧桐语”定期开展健康养生、书画艺术、阅读诗会、园艺茶道等公益活动,让市民群众充分感受历史文化、体验城市魅力、领略古都风采。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今年全市计划建成30处小型城市客厅,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驿站,助力构建主城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城乡建设工作将继续着眼民生,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品质提升等重点项目推进,以更大的干劲、奋斗的姿态,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本版撰稿张恺宁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