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阎真小说艺术讲稿

发布时间:2023/5/7 20:16:14   
北京看手足癣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小说艺术讲稿》图书封面阎真/著

《小说艺术讲稿》

本书是《曾在天涯》《沧浪之水》的作者阎真关于小说艺术的理论专著,由于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专长和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功实践,对小说艺术有独到深刻实际的见解和体会。因此,本书较之于通常的小说理论著作,有其鲜明的特点和实践性、指导性意义。

目录

引言史、思、诗:文学价值鼎之三足

第一章关于小说艺术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节艺术标准是前提性标准

第二节超越公共空间

第三节用具体超越具体

第四节只有艺术能够面对历史

第五节对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描述应奠基何处

第二章小说的语言

第一节语言在文学作品价值判断中的地位

第二节对话的意义在于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节对规范化语言的反叛

第四节潜台词:言在此而意在彼

第五节比喻:让事物的状态更生动地呈现

第六节方言: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

第三章造型与道具

第四章非逻辑情感和氛围

第一节非逻辑情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第二节氛围:主题的曲折显现

第三节结构:意义作为凝聚性力量

第五章作品选读

第一节《孔乙己》

第二节《药》

第三节《祝福》

第六章文学的经典性

第一节经典的意义

第二节经典性的标准

第七章作者的角色

第一节生活的介入者

第二节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的矛盾

第三节一元性和多元性

第八章文学形式

第一节“天数”的力量

第二节艺术形式流变的内在动因

第三节个案分析

第四节形式的意味

引言史、思、诗:文学价值鼎之三足

这门课我跟同学们讲一讲小说艺术,内容有关小说的理论,也有关小说的创作实践。

我自己就是一个写小说的人,说得大一点,算个作家,写了四部长篇,《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和《活着之上》。其中《沧浪之水》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八十版了。到今天我不敢说这可以算是当代小说经典,也许再过几年,大概四年五年,出到一百版的时候,我会有勇气说,这可以算作当代长篇小说经典了。《活着之上》刚出版两年多,也出版了七版,近二十万册了。另外两部小说也出了很多版了。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读过自己的书,让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很踏实的感觉。正因为我是一个作家,我的讲课,会有比较多的感性内容。这些内容,对那些有创作意愿的同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创作实践中来的艺术感受,比从阅读中来的感受,会更深刻一些,至少知道小说艺术真正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平庸和优秀的分野在哪里。同时我又是一个教授,对那些与小说创作有关的理论问题,也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希望同学们跟我一起思考。

这门课程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提高大家的艺术判断力。什么是经典,什么是优秀小说,什么是平庸的小说,什么是文学垃圾,也许以前你心中没有一个标准,没有那么一杆秤,听了这门课以后,应该就会有了。至少,眼睛看得清黑白,鼻子闻得出香臭。有了这个水平,你们才敢说自己是文学院毕业的,是一个专业读者,当过阎老师的学生。

一个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在文学院修炼了四年,你敢不敢说自己有了纯正的文学价值观,敢不敢说自己是一个专业读者?关于文学价值观,有的老师可能是更多地从理论出发,而我是更多地从创作实践出发。文学价值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有能力区分黑白香臭的问题。这个问题,古人解决得比较好,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有高度的共识;而现代人当代人没有解决好,或者说,中国新文学没有解决好,有些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我看来,很难说有与其文学史地位相称的艺术上的杰出作品。至于当代有些所谓名著,得了大奖的,也不敢说有多么优秀。为什么没有解决好?并不是现代人比古人愚钝多少,而是基本的文学价值观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我在后面会有比较详尽的讨论。

在我看来,史、思、诗这三个概念,能够覆盖文学价值的所有方面。

史,是一部作品的历史内涵;思,是它的思想创造性和深度;诗,则是它的艺术品级。这三个概念构成了一个严谨的价值系统,古今中外一切文学作品,不论它是什么体裁,也不论它属于什么主义,包括现代主义,都可以放到史思诗这个价值结构之中去予以评判。除此之外有没有第四个价值尺度,大家可以讨论。我认为,史、思、诗,构成了文学价值之鼎的三个支点。我用“鼎”来描述文学,是想表达文学的庄重感、神圣性,而三个支点,又是最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价值系统,可以用来判断从《诗经》到《白鹿原》,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卡夫卡等等一切作品。

第一我说一说“史”。历史内涵是文学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构成。《诗经》不但是艺术欣赏对象,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感性呈现。我们要了解当年的社会状态,《诗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以诗证史,既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价值,也是考证历史细节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历史内涵的意义上,社会心态、个人心态,也许比社会风貌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比如,《离骚》也许不像《诗经》一样,直接告诉了我们当时的社会状态、风貌,但告诉了我们社会情绪,个人情绪。个人情绪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当时的社会状态在作者内心沉淀的表现。这也是历史内涵,不一定只有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才是历史内涵。卡夫卡也是这样,他那种寓言似的写作,不是社会风貌的直接呈现,而是社会风貌在人的心态上的曲折反映。所以,我们读屈原,不能离开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去读,读任何作品也都是这样。不讲安史之乱就不能讲杜甫,不讲新文化运动,就不能讲鲁迅。当然也不是说,社会历史内涵对每一个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是的。这个因素对郭沫若的《女神》有决定性意义,对《红楼梦》就不一定了。

有些作品,离开了社会历史内涵,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大部分光彩,比如刚才说到的《女神》,还有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历史因素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可能竭尽一生的努力而得不到,要看机缘。所以说,时代因素对作品的价值支撑,有时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第二说说“思”。“思”就是一部作品的思想表达。一部文学作品,一部小说,要不要表达思想?当然是要的。文学首先是审美的,但又不是纯审美的。不表达思想,鲁迅还是鲁迅吗?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可以作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其方式跟历史、哲学是不一样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状态,可以概括为一种理念,比如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也可以就是一种时代情绪,比如《女神》的那种放浪的精神;还可以是一种个人情感状态,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种情感状态包含了大思想。寄情山水,以山水田园为精神家园,这是陶渊明为以后一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开拓出来的精神空间。一个知识分子,他没有机会当官,治国平天下,那么他的人生理想怎么实现?精神何处安放?陶渊明指出了一条出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越来越得到理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人物的根本原因。

最后说一下“诗”。“诗”就是艺术。这是我们下面要重点谈到的话题,也是我们这门课的基本内容。

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来说,史、思、诗,这是讨论其价值的三个标准、三种角度、三副眼光。一部作品,至少有一个方面非常突出,才能成为经典。鲁迅三个方面都占有了,所以他是鲁迅。历史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历史之中的大人物同样也是不可复制的。

时代酝酿下的小说艺术

——从阎真的《小说艺术讲稿》谈开去

文/袁姣素

新时期以来,小说作品的分量在各类文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显重要。由此,针对小说方面的理论作品与研究也多如牛毛,但小说爱好者往往很难搜罗到全面而系统的、有一套完整体系的小说理论专著。吴义勤在《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中谈到,新世纪以来,在多元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评价体系,极端的、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文学判断再次“复活”,批评界无力让全社会在当代文学问题上形成普遍的共识;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叙述跟不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节奏。在新时代的审美氛围中,我们期待更多契合文学发展实际的小说理论著作。阎真的《小说艺术讲稿》就是试图从个人的独特视角阐发对小说理论命题的思考。

阎真的《小说艺术讲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九章,从关于文学艺术的四个原则、小说的语言、造型与道具、深层想象、非逻辑情感和氛围、作品选读、文学的经典性、作者的角色、文学形式九个方面对如何认识好小说、读好小说、写好小说展开精彩的阐释。里面选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经典性的著作作为实例,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和言说。比如,他认为,从《诗经》到《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流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以艺术本位的价值进行选择”。他还从细部寻找小说写作的窍门:“小说小说,往小处说。小处就是细部,就是艺术质感。写出细部的艺术质感,是小说家与一般写作者的最大区别。”最能体现细节的,当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又有多种,其中“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塑造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可见小说语言的重要性。阎真《小说艺术讲稿》中的第二章就是讲述小说的语言,用6小节梳理出小说语言的几种表达方式。第二节“对话的意义在于表现人物性格”,就用了32个页码进行了大篇幅的实例阐释。譬如《史记》中的陈涉,在给别人种田,休息时说:“苟富贵,无相忘。”其他人就笑他,你为别人耕田,还谈什么富贵?陈涉叹了一口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是里面的金句,因此流传了两千多年。从对话中体现了陈涉的高远志向,这种艺术化的对话表达,定格了陈涉非同一般的性格特点。又如《红楼梦》第八回中,一天黛玉到宝钗那里,一看宝玉也在,心里就不高兴了,说了句,“哎呦,我来得不巧了!”宝钗就问她,“这话怎么说?”黛玉就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解释说,要来一群都来,就太热闹了;要不来大家都不来,就太冷清了。如果错开了来,又不太热闹,又不太冷清,“姐姐怎么不知道这个意思呢”?短短几句话,就把黛玉爱计较、吃醋,但又十分聪明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展露无遗。小说中的对话,寥寥几言,看似“云淡风轻”,却有着惊心动魄的力量。同时,小说语言中对规范化语言的反叛的使用,也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力量,如陈忠实《白鹿原》中,“田小娥挖他一眼”“想在咱庄上活人,心上得立得住刀”。里面的“挖”“活人”都生动传神,突破了这个字原来规范化的意义,从语言细部获得感性力量。阎真的《曾在天涯》中,高立伟说,“天下的事都只是一个蚊子屁”。把当时那种极其郁闷、需要发泄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形象化的表达突出了语言张力的艺术性与表现力量。可见,阎真在小说语言的实例剖析中做足了功夫,观察精细入微,观点新颖明确,解说真实而坦率。

在《小说艺术讲稿》中,阎真从史、思、诗这三个概念论证文学价值的终极目标,形成文学价值的“鼎之三足”。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而不能用历史的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学的标准去衡量。而这个标准的前提,就是艺术性的标准。众所周知,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先驱者,其小说中独到的精神表达,集中体现了国民性批判。《小说艺术讲稿》以鲁迅的《祝福》《孔乙己》《药》等经典作品为例,进行多方面的解读。比如《孔乙己》中,“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个小说中,“笑”“哄笑”鲁迅重复用了十五遍,他用这种感性的艺术描写表达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艺术讲稿》中,既有关于如何认识好小说、读好小说的审美鉴赏,也有关于如何写好小说的理论思索。这是阎真以他毕生的长篇小说写作经验提炼而成的心血之作,无论是小说理论的构建、文本细读的方法,还是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实例分析,都深入浅出、由点及面、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为读者描绘了一条真切、有效的小说创作路径。其中精彩的个案对比、对人物个性的阐释,都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又不乏理论上的严谨,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小说艺术讲稿》不失为一部极具个性的小说艺术讲解宝典,契合了时代的脉搏,满足了读者与写作者的要求,是小说读者和小说写作者的福音。作者以个体的写作经验为时代留下了把脉文学的宝贵经验。

(原载于《文艺报》年11月12日2版)

阎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海外版名《白雪红尘》)、《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有《阎真文集》五卷。《沧浪之水》获《当代》文学年度奖、《小说选刊》优秀奖和毛泽东文学奖,《活着之上》获路遥文学奖。被授予“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省政府记一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