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7000白袍军击退50万北魏军,大小47
似乎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事业。——题记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斗最混乱,王朝更替最频繁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短短的时间自然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名师大将。
有领导淝水之战的谢玄,有定策灭吴的羊祜,有收复河南的祖逖……但所有人中最神异,最雄壮的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陈庆之。
《梁书》中说他:“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南史》记载:“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
而现代对他稍微有些了解的人,他们说法很统一:若不是有史书记载,严重怀疑这个人的一生是玄幻小说。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尝试走进陈庆之这位传奇儒将的一生。
一
儒将这个词,自古多和饱读诗书,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人挂钩。最出名的便是三国时期的周瑜大都督。
但陈庆之不同,史书中虽然没有记载陈庆之的出身,但在公认的历史观点中,陈庆之可能是个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的儿子。
他的皇帝萧衍亲自背书,在后来褒奖他的诏书中写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
史书中对于陈庆之的幼年生活没有过多记载,只有一句“幼随从梁武帝”。想来应该是作为萧衍的书童。
当他真正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便已然是18岁的少年模样。
天监元年(年),南北朝时期难得的一位姑且可以算为明君的萧衍受禅让,正式登基。建立了自己的南朝梁政权,他也成了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梁武帝。(小声说:就是一心要做僧人的那位)
年仅十八岁的陈庆之就在这时候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这一年,他被任命为主书。虽然有了官职,但在陈庆之却生活的很紧缩,他的钱财几乎全部招集了士人和购买书籍。他一直丰富着自己的学识。
年轻的陈庆之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痴痴地望着远处的皇宫,总想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他从小和皇帝一起读书,在听说过的那些故事中,他最喜欢那些将领沙场征战的故事。
对战场的渴望让青葱的陈庆之早早有了自己的梦想:我要在历史的战场上留下自己的姓名。
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又被拜为奉朝请,闲职一个。并且陈庆之作为皇帝的书童,经常被梁武帝招入宫中,和自己一起读书下棋,带兵的愿望根本无从说起。
尽管如此,陈庆之战场杀敌的志气还没有消减,虽然整日赋闲在家,但他却时常为自己的出路而哀惋叹息。
他知道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没有什么绝对的稳定,自己的安宁是来之不易的幸福,应该珍惜才是。可胸中熊熊燃烧的烈焰却怎么样也无法冷却。
这时的陈庆之并不知道,历史的烽火早已点燃。时代对那位白袍将军的呼唤已经迫不及待。
二
梦想这个词语美丽而又沉重,每个人年轻时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梦,但在现实的一次次重压下,初心似乎是那样的不堪重负。
太多看不到希望的人只好选择放弃,只有一部分少之又少的人一直坚守着初心,陈庆之就是其中之一。
自小作为书童的他,在梁武帝读书的时候耳濡目染下来,也算得上是饱读诗书之人。所以当他提出自己想要上战场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也没有人会同意。
纸上谈兵的惨剧让陈庆之的圆梦之路还未开始便已经夭折。但他没有选择放弃,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陈庆之一直学习兵法,对于历史上的战斗总要在脑中复盘一次。
梁武帝酷爱下棋,他喜欢这种掌握一切的感觉。棋瘾一上来可谓是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在周围其他人都筋疲力竭的时候,只有陈庆之一直陪伴左右。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
而且一直认为下棋就是带兵打仗的陈庆之,对于每一次的棋局都要全力以赴,多次思考。这也让梁武帝非常满意。
但每次终了,陈庆之都要向帝王提出那个说了多次的梦想——上战场。梁武帝也不相信自己的书童有带兵的本领,每次都会拒绝。
陈庆之没有气馁,依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次次努力。“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陈庆之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
三
陈庆之梦想的实现很富有戏剧性,一场场战役就像老天送到他手上的一般。他真正在历史留下自己的姓名也和这三场战斗有关。
第一场是一次接应战。
那是普通六年(年)的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突然选择叛乱却被轻易镇压,他便在彭城投降了南朝梁,并请求梁武帝能够派兵接应。
梁武帝萧衍早就知道自己的伴读书童陈庆之对战场的渴望。加上这一次只是简单的支援,就抱着为其实现愿望的心理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责令他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
此时的陈庆之已经41岁了,一年年的官场生活非但凡没有磨灭他的梦想,反而让它像一壶美酒,愈加醇厚。他依然是当年那个满腔热血的少年郎。
第一次领兵作战,让这个对战场期待已久的男人早已经热泪盈眶。这一次,一定要打一次完美的胜仗。坐在马背的陈庆之看着身后的都城,在心里默默说道。
似乎有的人就是为了战场而生的,虽然没有打过一场仗,但陈庆之却指挥无比得当,很快结束了这场接应战。
这场在《梁书》中记叙不详的战斗就如同山洪的阀口,接下来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爆发。
接下来陈庆之的第二次大战。
在普通七年(年)的一天,闲居在家的陈庆之得到了一个人的邀请。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决定出征寿春的安西将军元树。
陈庆之,这一次做的是假节、总知军事。
古书《陈庆之传》中记载“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钓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说当时魏豫州刺史李宪让其子李长钧修筑两座城墙来抵御他们。但陈庆之毫不畏惧,顷刻之间便攻拔两城。
李宪迫于无奈,为其所震慑,力屈而降。陈庆之轻易地便赢得了这场战斗。此次作战,陈庆之率领的梁军攻克城池52座,捕获敌军人。
凯旋后,陈庆之意气风发,带兵上殿堂,梁武帝为自己这位书童亲自授官。称赞他“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陈庆之由此转为东宫直阁,并被赐爵为关中侯。这下,这位中年领兵的将军终于为天下人所知。南北朝都知道了南梁有一个擅长打攻坚战的将领——陈庆之。
陈庆之自己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所以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四
每一个名将都会组建自己的部队,陈庆之也不例外。
但陈庆之这个人和那个时代的其他将领的画风不同,在其他人追求甲的厚度,刃的锋利,行事的低调时候,陈庆之却反其道而行之。
自幼读书的他对白色情有独钟,不光为自己设计了白袍盔甲,同时为自己的白袍军也设计了白色的战甲。
战场上万千灰色战甲中的一抹白色,在日后将会惊艳了所有君王的心,也必然会震颤所有名将的心。
当时的陈庆之和其他将领还有一个不同点。在那个人命贱如蝼蚁的年代,他却很爱惜自己将士的生命。
但凡将士有丝毫困难,他都会尽全力相助。或许这就是陈庆之能以“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之神统帅人军队的秘密。
任何一个将领和部队都需要经历鲜血的洗礼才能真正成长。很快的,他们初试锋芒的机会就来了。
大通元年,也是陈庆之封侯的第二年。在朝廷商量了许久之后,梁朝决定以陈庆之为主帅北伐涡阳。这是一场南方对北方的反攻。
南方不是第一次组织反攻了,但每一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北方的战斗力似乎一直高于南方,尽管南方的王朝不服,也不得不承认。
所以对于这次梁朝的入侵,当时的北魏皇帝也没有太当回事,只是象征性地派出十五万大军驰援涡阳。
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魏军,陈庆之手下那些被打怕的军官们纷纷建议避其锋芒,以逸待劳。但是陈庆之却不同意,“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
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直接出击。可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道理不是谁都敢用,众人畏战不敢前。
陈庆之万般无奈,只好独自一人率领从白袍军中选出的二百亲军,作为轻骑出击。
这是名将的自信出击,结果自然可以预见。魏军前锋就像一块黑色布匹,被这支白色的剪刀肆意裁剪。
这一战,打破了北军不灭的神话。塑造了南军的军心。在之后的战斗里,陈庆之率领着白袍军,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3万余人。
对于这场战斗,梁武帝满足了,自己领导了南人第一次北伐成功的战役,得以青史留名。梁朝的臣民也都满意了。可唯独一个人不太满意。
还是那个陈庆之,他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北魏。但谁都不相信南梁能够彻底打败魏国,所以陈庆之的请求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
最终,梁武帝不耐烦了,把陈庆之的白袍军给了他,让他护送元颢北上称帝。
“随意施为”这是名将最喜欢的字眼,这意味着没人会对自己指手画脚,自己可以绝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战斗。陈庆之也不例外。尽管只有人,但陈庆之有信心拿它打出70万的气势。
他没有辜负对自己的信心,身穿白袍的陈庆之带领自己的部队在被南方视为禁地的北方随意驰骋,所过之地,皆对其无还手之力。“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是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终于,这一天到了。不堪重负的北魏挡不住了。陈庆之他们攻入了北魏的老巢——洛阳。
这场由陈庆之主导的北伐,经历大战47次,全胜,攻克北魏重镇32个,逼迫着北魏孝庄帝只能弃都城而逃。当时洛阳传出了一首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意思很简单,你们哪怕是再有战力的军队、再厉害的将军,见到陈庆之和他的白袍军,千万不要画地为牢站着不动,赶紧想办法跑吧。
这是应该被歌颂的一场战斗,这也是陈庆之此生最巅峰的一次战斗,用人破灭一国,歼灭50万魏军的神话。
他终于还是做到了这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此战终了,身穿白袍的陈庆之闪瞎了所有人的眼睛,包括他自己的君王。
41岁领兵出战,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童变成了令所有人胆寒的白马探花。何等的大风流,何等的大气魄。
五
从《陈庆之传》的一场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这个18岁怀壮志,却等到41岁才得到机会的男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巅峰的。
这世界上有大才能的人似乎都是上苍的宠儿,他们一生都无比顺当,可上苍却似乎是舍不得一般,在他们绽放过光彩后便要早早的将其收回。
陈庆之的一生像一场蓄谋已久的烟火,璀璨夺目而又短暂易逝。
大同五年(年)十月。这是一个秋天。
已经五十六岁的陈庆之枯坐在院里的树下,颤巍巍的抚摸着那件自己封存已久的白袍甲,老泪纵横。
自己的一生就像一场山洪,用了41年蓄势,而后在短短几年间爆发。而带走自己一切的也是一场山洪。
那一日,行军途中,突发洪水,白袍军皆被带走,唯独留下了陈庆之一个人。从那以后,回到南梁的他也封存了自己的白袍甲。
不再年轻的陈庆之笑了笑,放在盔甲上的手轻轻垂下。他缓缓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兄弟们,我来了。
大将军的离世在梁朝掀起了轩然大波,已经做了僧人的梁武帝抚面哭泣,走出寺庙,又穿上了皇袍。
他亲自下旨,陈庆之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其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给他谥号“武”。
梁武帝诏令义兴郡发人为陈庆之会丧,那些自发为其会丧的人数不胜数。
中年为将,却震惊天下人,陈庆之就像一颗流星,光芒璀璨夺目,却又短暂易逝。
他这一生的威名起于自己的山洪,终于苍天的山洪。
作者:风水,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