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天敌 >> 本色王新民开弓没有回头箭
文隋丽君董祥起
年9月的一天,世界规模最大的钢筋连接公司亚洲区域总经理带着他的中国分公司总代理风尘仆仆来到了山东省胶州市郊外的一家钢筋连接厂家——青岛森林金属有限公司,专程来拜访这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企业家——王新民。
新闻传出,不啻一声惊雷,世界著名的行业老大怎么会屈尊下拜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家?
来者不小,小者不来。只因这“山窝飞出了金凤凰”,小厂家爆出了大发明。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新民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钢筋连接传统技术,研究发明了全球独创性产品:锥套锁紧式钢筋接头。这一发明改变了传统的施工建造模式,用机械化代替了人工模块化,是目前世界上其他技术无法实现的创新,无疑是一场跳跃式的产业变革。实践证明,这项新技术,比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省工、省力、省时间,提高了三四倍的工作效率,从此开创了钢筋工业化建造新模式,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产结构。
获得了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挺进于国内外各项高标准工程建设阵地。理所当然的在建筑行业引起了巨大波澜。世界老大慧眼识真金,怎能放过这颗耀眼的明珠?于是马不停蹄的派人奔赴胶州,当面提出以高额的报酬意欲收购王新民的专利,归于他们公司的名下,或者是王新民的产品全部以他们的品牌由他们在全世界销售,利润十分惊人。按说,这对当时负债累累、举步维艰的王新民来说,应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有不少人劝王新民,“见好就收吧,有这笔巨款,一可解当务穷困之急,也可用这笔资金另创新业”。谁知王新民丝毫不为所动,断然拒绝。
法国老板惊呆了,如此优厚的利诱,竟然没有打动这个穷困潦倒的农民?这里的玄机是什么?
燕雀不知鸿鹄之志。自古英雄不问出身。眼前这位貌不惊人、才不出众的小个子,别看钻研的是小小的钢筋接头,心中却藏着为解放生产力辟径,为伟大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他说:“我用这么长时间攻关,为的不仅仅是赚钱,为的是打破我国长期钢筋连接技术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让中国技术站立世界潮头。”
近三千个日日夜夜的奋斗足迹,见证了王新民带血的誓言。
立志攻克技术难关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王新民18岁才初中毕业,而后就进建筑工地当起了小工,搬砖和泥、摆瓦垒墙,杂活累活无所不干。靠着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的干劲和精神,他很快赢得了上司的信赖,入行仅两年,就成为了当时施工队里最年轻的班长,不久又当上了技术员、项目经理和企业副总裁。
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施工经验之后,王新民渐渐觉得,当时通用的建筑施工关键部件之一的钢筋接头的焊接技术,由于受气候、时间、工人技术水平和作业现场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更谈不上建筑方式的转变升级。眼看着工人们整天爬上爬下扛钢筋,举焊条,危情不断地作业,他打心底里觉得心疼。
能不能想办法改变传统的交叉式热性钢筋衔接,实现直接冷接简便的钢筋连接?这个念头一出现,王新民眼前一亮,好像站在了开辟建筑技术新领域的起跑线上。然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人时,大家送来的不是掌声,而是冷嘲:老老实实当你的工头吧,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甚至连他的家人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根本办不到。殊不知春笋一旦出土,风雨无可奈何。一向生性刚强、撞破南墙不回头的王新民却不这么想,世界上的事,不是办不到,而是想不到。想到的事,就一定能办到。古人早就提出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现在哪个没实现?有谁想到过人能上天,钢铁能行船?现在还是幻想吗?幻想就是理想的起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王新民认定了,科学发明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有多少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出自平民百姓的攻克者。王新民也清楚,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具改造,而是一项高科技研发。
艰辛的成功之路
年,王新民成立了青岛森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入万资金,组织团队开始走上了研发之路。没有知识?不要紧,学!他夜以继日的带领大家苦学有关钢铁、物理力学的知识,跑了全国20多家科研机构和工厂,当面请教。学一点,做一点,从图纸到模具,反复修改,错了重来,不气馁、不松气,经过一年半的艰辛努力,他们终于研发出了第一件自己满意的钢筋接头。当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当地相关部门为生产销售办理相关手续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产品属于创新技术,还需要到北京中国建设部验证,才可以办理生产许可证。
年7月26日,王新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当满怀信心的他带着产品来到北京参加专家评估会时,在场专家们的一番话让他顿时如当头泼了一盆凉水。“你的想法是好的,产品看着也很好。但是,你不具备干这件事的条件。实话告诉你,这项技术的改进,前些年我们就列入了科研项目,而且投入了大量资金。研究了几年没有成功,只好放弃了。你想,就你的条件能解决专家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专家们递给他的一本《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里面多达55页的产品标准让王新民傻了眼:自己的技术几乎没有几项达标的啊。人家嘴里没说,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他,让他断了这个念头。
从北京回到家,心情低落的王新民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一个星期,脑海里始终回转着专家告诉他的一句话:“这项技术就算是国家专业的技术团队也未能研发出出来,你还是放弃吧。”那些天,王新民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把那本《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困难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挡在他的面前。过,还是退却?难道两年多的心血就此付之东流?世界上真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此时,王新民想起了小时候读的一句哲人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他默默鼓励自己:“如果不继续做,就永远做不到;如果继续做,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他打起精神,重整旗鼓,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带领他的小团队义无反顾继续拼搏。
在哪儿跌到,就在哪儿爬起来。碰一次壁,是长了一次知识。王新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重新确立了努力方向。多学习,多总结多实践,自北向南,由东到西,哪里有专家,就往哪里跑。每跑一个地方回来,就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在产品上,每完善一次,就把改进之后的产品送到有关部门交给专家检测。
技术检测可不是简单的说辞,而是要用仪器做精密的测验。一开始,做一次检测要收费一万多元。上百次检测要花多少钱啊!这对一个入不敷出的小作坊式的企业该是多大的压力!连检测单位的领导都心疼了,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执着。王新民意志坚定地回答:我认准了事,就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领导被感动了,于是检测费由开始的一万多元,逐步降到几千、几百,最后干脆免费服务,坚定支持他的创新。北京的专家们也是如此,从冷落、瞧不上,到好奇、感动、热情支持。许多专家不计报酬,牺牲休息时间来帮他攻关。
6年多的时间,王新民把自己所有的资金都投进去了,还不够,就东拆西借,亲戚朋友能找到的都找了,负债两千多万。后来借的有人见了他就躲。冷酷的现实也丝毫没有动摇王新民的意志,逐步接近成功的希望燃烧着他蓬勃的斗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国家、地方各级机关和专业人员的大力支持下,王新民用无数次的跌撞和泪水,锥套锁紧式钢筋接头的检验报告终于被国家专家鉴定合格。可以投入生产了。年10月,交通部公路学会经过专家评审,正式通过并发布了该项技术的产品技术标准,在全国建筑系统推广。双手捧着这盖着大章的证书,王新民禁不住热泪盈眶。近8年的心血,他终于摘下了这颗闪光的明珠。第一次撕裂了外国人垄断钢筋连接技术的霸图,第一次使中国人的钢筋连接技术名列世界前茅。这,不仅是他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光荣!
把技术专利变为生产力
一项科技专利的诞生,并不代表新生产力的落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把技术专利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年,锥套式接头首次应用在大连红沿河核电站核岛项目上。成为行业内唯一现场取样、现场检测、性能达到国标1级接头的产品,但这并没有引起建筑行业的广泛注意。
还有艰苦的路程。王新民尝到了其中的苦头。记得那是年,广东虎门二桥的建设指挥部听说了王新民的新发明,在已经决定了施工方案的前提下,设计部门大胆改变计划,决定使用王新民的整体钢筋网片预制吊装技术。却不想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建筑队伍的阻挠,拒绝使用该项技术,全体罢工。理由很可笑,“现在千千万万的技术工人用的都是传统焊接技术,如果换成了你的方法,岂不让大家丢了饭碗?不能以你小单位的利益,毁了全系统的活路。”建设方领导心急如火,工程进度刻不容缓,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王新民斩钉截铁,决不能让这些狭隘落后的行为破坏大局。他立马召集本公司所有员工,组成突击队,连夜飞奔广东,进入工地,直接操作。把计划30个小时完成的任务,只用6个小时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指标全部合格,节约了70%的工期,受到了建设方高度的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者的赞誉,王新民的新技术日渐为广大建筑业同行认可。一致认为,这个产品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促成了建筑施工方式的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和贡献。不久,国内湛江通明海特大桥、福清核电站、南京长江五桥、深中通道、洛阳地铁等项目,也纷纷要求使用这项技术。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世界同行也纷纷前来联系合作业务。从国内走向国外,传统钢筋接头在王新民手中“涅槃重生”,他的企业也迅速驶入了快车道,由曾经的负债多万,到如今的年销售产值达到6亿多元。
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无。面对大好局面,王新民头脑冷静,视野更宽,建设现代化工厂,引进高科技技术,发展适应新时期建筑特点,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他已经展开了宏伟的蓝图。
编辑|安吉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