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种类 >> 陈胜起义一呼百应,本大有取代秦朝的机会,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古代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淳朴的一群人,只要能有一口饭吃他们就不会去想别的。可偏偏很多古代的统治者只想着压榨,老百姓如果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只能用生命来发出怒吼。
不同于后来一些名为起义实则抢掠的“义军”,陈胜作为最早的农民起义首领名声相当不错,四方豪杰拜服。刘邦取得天下后为争取人心将陈胜追封为“隐王”,后世的司马迁著《史记》时也把陈胜列入了仅王侯将相才有资格进入的“世家”。
但被如此赞誉的陈胜,亲身所面临的遭遇却是相当糟糕。
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的军队最开始的确势如破竹,但是没过多久问题就完全暴露,麾下的将领压根就不服他。其部下三大将领:武臣称赵王,韩广称燕王,周市奉魏国后裔魏咎为魏王,通通背叛了陈胜。
不但是部下,陈胜在老家都没得到拥戴,他也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最后还是死在了车夫之手。如此种种,用众叛亲离来形容都不为过,那为什么陈胜会混到这般田地?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陈胜自己的原因,首先他待人有些薄情寡恩,在教科书上我们都学习过他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这句话之前他还对同乡说了句“苟富贵,勿相忘”。
说是这样说,事实证明人一富贵什么都忘了,在其发家之后有同乡来看他却被关在门外。后来陈胜出行时那些人就在站在路边直呼陈胜的小名,这可有些丢脸。
无奈之下陈胜只好将他们领进宫中,估计是没安排好,这些同乡就议论纷纷抖露出不少黑历史,这让陈胜非常不满,将他们抓起来杀了。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陈胜没什么头脑,或许也是一朝得势人有点飘吧。有同乡来正是组建属嫡系的最好时机,历代帝王中起家的家底基本都是同乡,只要说法得当画块大饼,安置不是难事。
再不济就将同乡安插进部队中,并立下规矩让他们不能乱说,要是再说有规矩在前处置起来也能让别人心服。
别人过来不过是想谋个富贵,陈胜却让人家把命都留在这里,自然就再也无法得到其他同乡的支持,古代对于宗族、同乡情还是比较看重的,贸然杀之也让部下心寒。
对家乡人不好,对部下也一样,在称王之后陈胜再也没有草莽之气了,随时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还专门让人去监视部下,一旦部下有什么过失就严肃处理,使得部下人心惶惶。
连对吴广他都有小心思,只是封了个“假王”,后来吴广跟部下闹矛盾,陈胜还有很大的嫌疑。
这些待人方面能看出他的性格,但称王一事就显露了他的政治头脑不足,他称王的时间太早了!
比较有趣的是他最早反秦是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这两人完全没啥联系,就算都活着也只会是敌对状态,政治口号都是乱起。
前期因为“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的进攻非常顺利,拿下陈县之后就决定称王了,当时有人劝他不宜过早称王,会让天下觉得他有私心,不过没劝动。
陈胜这一称王就带来了极为不好的连锁反应,首先其他反秦势力不服他,当时还是很重视门第的,陈胜一个泥腿子难以得到其他贵族的支持。
且他这一称王就让其他人感觉称王原来只要有兵就可以啊,竟是这么简单的事。后来陈胜部下武臣就是出于这种心理而叛离陈胜自己称王。
武臣的离开给陈胜其他部下开了个头,后来还涌现了几大部将自立。
并且陈胜在称王之后生活严重腐化,再也没有进取之心,只顾享乐。他是做了一番战略部署四面出击,但是他自己此后就一直在陈县过着安逸生活。
这样一来导致征战的部将心里不平衡,且失去对军队的掌控力,武臣是典型,打下几座城之后就匆忙单干。
再者因为部将都没有他的号召力也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吴广是典型,张楚政权没能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吴广受阻于荥阳,如果领兵的是陈胜本人,那结局或许就不一样了。
种种原因之下,陈胜落得了悲剧的下场,不过作为最早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也算是青史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