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种类 >> 社交孤独身份焦虑抑郁情绪helli
“没有人的出生可以结伴而行”,丰富的心路历程,独特的心理适应,每一个海外留学生都经历了一次重生。
“孤独”是海外留学生走出国门的第一站,“焦虑”是第二站,“抑郁”是第三站。当海外留学生的人生列车经过这三站,就像获得一次重新出生的“免死金牌”,新的身份才确认完成。
如何经过这三站?对于海外留学生,他们会面对一些什么困难,有什么的经历,又会带来一些怎样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
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第一站:孤独
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意味着所有都要重新开始。离家,一个是现实的家,一个是心理上的家。
现实的家体现在物理空间,是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家人和朋友。有一些孩子即使是有亲戚在国外接应,甚至已经安排好中国二代移民的homestay;建立彼此的关系,生活规律、规则的磨合都需要时间与耐心。
心理上的家体现在遇到事情和困难,再也没有父母挡在前面,所有的事情都要独挡一面。
01心理上的孤独感/孤单感会因为年龄不同出现不同的情况
十二岁以下的海外留学生更多的孤独感在于环境的不适应。十二岁以上的海外留学生的孤独感不但体现在环境的不适应,还有青春期早期由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不和谐导致的对自我认识的混乱。
十五岁以上的海外留学生的孤独感除了环境不适应,青春期中期的内心挣扎,还有文化的归属问题。
二十岁以上的海外留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晚期,基本完成了心理的发育过程,孤独感更多来自于文化、自我以及社会身份的归属。
伴随着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交杂着海外留学的生活学习,常常让许多海外留学生感到很难被理解,无所适从。
02语言会是一个最为直接的孤独感来源
语言作为我们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不单单在于单词、句子、语法,还有背后庞大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去到国外的孩子,即使英文再好,都会有一段不适应的时期。平均3个月到半年。通常来说,年龄越低,时间越短。
我们母语的语言发育需要5年来建立,到12岁才完成将复杂复合句的语言表达以及阅读写作能力。步出国门,意味着这一切要推倒重来,在一个新的语言体系重新构建表达与逻辑组织。
学习一种语言,其实是学习以非惯性的方式来思考与行动。它表现形式是语言,实际是在心智,情绪,关系行为模式上都需要改变。收纳新的思维方式,然后用不同的语境表达,相当于另一种看不见的人生更新。
大多数留学生可以慢慢渡过这个语言适应期,但也有小部分无论怎么努力,语言都是一个障碍。有时候,这个障碍与语言学习能力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在心理层面未能完成对父母(原生家庭)的分离与超越。母语在一定层面上象征着“父母”或“原生家庭”。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即使走出自己的家乡、到了外地多年,却依然无法熟练使用当地语言;这其实和外语是一样的,都在内心坚守着一些什么。每每在咨询里,当谈论到这一点,都几乎可以看到一个过于紧密的亲子关系或者在个案的内心世界里,还有许多未能分离的与依赖相关的内心冲突。
很多时候,内心只有处理好“背叛”,甚至与过去的种种告别,才能真正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国家)。
语言是一个庞大文化系统的代言人,经常出现的情景是:“每一个词,我都听懂了。但整句话我不知道是在讲什么。”
03交朋友不容易
没有近似的文化成长背景,让许多走出国门的孩子即使成绩斐然,却很难与当地的孩子成为朋友。即使是同样走出国门的孩子,也不容易成为朋友,毕竟人在异乡,信任感不容易建立。
如果可以找到一个亲密爱人,恐怕是一件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但却因为需要在各自不同的语境里成长而常常被动或主动分手。
也有一些孩子融入能力很强,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就在国外如鱼得水;可是,不要轻易被外在现象所迷惑,内在的孤独不仅仅来自于外在的社交困难,而是来自于内在没有同行之人。
“找到一个同频之人”不仅仅因为是否在境外,恐怕许多国内的人们也心之向往。只是在国外,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又加上新的国度缤纷多彩的文化冲击,可以有缘交心的人如沙砾中的金子,常常靠运气。
孤独几乎成了海外留学生不可回避的议题。“不要和我说什么苦难使人成长,或者什么孤独才有进步。”只有身处其中的孩子才有资格遇见孤独的时候,选择享受孤独。
第二站焦虑伴随着孤独的常常是焦虑。如果说文化差异、语言问题让海外留学生感到紧张,那么学业和未来的工作去留也是焦虑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能走出国门的大多数都是闯三关、斩六将的将士,但中外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的不同,让孩子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先这种焦虑来自于父母的期待。
无论是留学费用的不菲,还是来自父母对孩子学业、事业发展的殷切目光都让孩子感到在“成为自己”与“成为家族的荣耀”有冲突。
之前在国内,父母、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似乎还可以勉强相互理解;一旦孩子踏出国门,很多父母不要说留学经历,就是旅游的经历也不多。固守在自己作为父母的位置上,只对孩子学业有要求,只希望孩子有出息;却不知道孩子见识多了,想法有了,所见世界更为博大,所闻视角更为广阔的时候,已经对未来的憧憬与谋划与父母的想法越行越远。
很多时候,孩子会对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而内疚,这种内疚是孩子内心倍感压力与焦虑的重要来源。
其次焦虑来自于社交的局限。
学业的重压让许多海外学子无暇参与到社交生活中来。社交不是聊天谈话,社交的基础常常是相同的文化共识。
还有焦虑与身份认同相关。
原始的、本初的过往人生经历的许多积累不再是一个继续的过程,反而在全新的环境中,有一瞬间被打破的感觉。
一个人的蜕变原本就和青春期息息相关,此时,仿若有两个青春期的重叠。一个是确确实实的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另一个“青春期”相当于从一种文化过渡到另一种文化。摒弃什么、吸纳什么、整合什么、最终成为什么,都是一个不断被颠覆与重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看不见的收获在于,内心容量一再扩展,心理弹性不断增强。
第三站抑郁如果说海外的生活、学习经历,让一个人的孤独和焦虑成为个人成长这颗种子发芽所需要的黑黝黝的泥土,那随之而来的抑郁状态将是这颗种子发芽需要的温度与湿度。
抑郁状态不是抑郁症,它是在经过一个改变的过程,或适应了一个新环境后,对过往自己的哀悼。抑郁状态的功能在于丧失与告别。
那个曾经科科称霸的完美景象不见了,那个被父母捧在手心呵护的小孩子不见了,那个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的“螃蟹”不见了。
最终,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不见了的时候,世界之大,忽然会丢失了自己的方向。
挫败之后的崛起,谁都会鼓掌。但之前呢?多少个日夜独自前行,周围热闹是他们的。
文化的冲突领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冲破,肤色带来的身份认同在文化的冲突中挣扎,重新整合的身份认同又未稳固建立。丢掉的找不回来,找到的又不确定,这种“无间道”让一个人在重新获得位置与力量之前,有一段长时间的“沉沦”。
抑郁状态无处不在的时候,就像千锤百炼的钢铁,要多无语就多无语。
对所有的鸡汤文瞬间感到恶心是很多抑郁状态的人有的共同感受,因为抑郁,意味着从“假大空”走向“真明实”的过渡。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尝试强调“意志力”会让抑郁的孩子无法认同,因为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说的不是同一个事情。
写在最后当然,孤独、焦虑、抑郁(状态)三部曲只是简化了海外学子的心理适应发展三部曲。当海外留学的适应与青春期的叛逆交杂在一起,海外留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
在此,我仍然需要强调的是个体性与概括性的距离。我仍然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没有针对性,不提任何建议,只是从整体上对海外学子的基本心理面作一个描述。
海外留学经历,不但让这群人有了见识,有了学识,精神上也是一次“重生”。当然,也有中途打道回府的,在我看来,即使如此,也是虽败犹荣。因为“经历”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只是这笔财富的兑现时间未到。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个独特在于融合与吸纳,消化与摒弃,肯定与滋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小孩子出生过程的纪录片。每个人都不一定记得他是怎样出生的,但是如果有机会去看看,胎儿是怎样从母体顺产的过程,你会看的他如何聪慧地在里面转身,他又如何懂得顺着产道蜷缩着滑出.....你能看到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其极其智慧的一面。
一辈子的起点是出生。除了我们生理上的出生,还有心理上的重生。
并不是每个人在他以后的生活里,都会有重生的机会;但,即使没有一个完整的重生机会,或许在这个海外学子的群体里,有些人重生不成功,或者有些人重生了一半,我觉得都不重要。关键是他们敢于选择这个重生,甚至是被动的选择了这个重生,这一切对他们整个人生的生命来说都很有意义。
人生能从此进入另一个阶段,前面一定有过不同寻常的风景。
本文原创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