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陈胜联合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虽然他们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却动摇了秦朝的根基,拉开了秦末大乱的序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陈胜具有十分特殊的历史地位,他的那两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许多出身寒微却有志问鼎天下之人的座右铭。在古代的开国皇帝中,刘邦和朱元璋都出身寒微,可是他们最终却击败群雄一统天下,完美诠释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而且他们也和陈胜一样,都违背了“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陈胜当上张楚王后,杀掉了前来探望自己的儿时伙伴,而刘邦和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同样把当初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诛杀的一干二净。那么,刘邦和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真是因为他们忘恩负义?其实是误会他们了。虽然刘邦和朱元璋除掉了不少开国功臣,可是他们却并非忘恩负义之人。比如在鸿门宴上因为掩护刘邦逃走而牺牲的纪信,刘邦当上皇帝下旨追封他为“都城隍”,并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城隍庙,永世享受香火供奉。而朱元璋虽然一直以手段残酷而著称,可是他也并非是忘恩负义之人。他幼时家贫,父母去世后连块墓地都没有,还是同村的地主刘继祖看不下去,捐出了一块坟地使其能够安葬父母。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可以世袭罔替荫及子孙。有明一朝,刘氏一族都受到了朝廷的优待,真正是福泽子孙。既然刘邦和朱元璋都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小人,为何在当上皇帝后却不肯放过那些曾经帮助自己的开国功臣呢?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以两人当时所处的形势来说,如果他们不除掉那些开国功臣,那么刚刚建立的王朝就有可能分崩离析,这对于饱受战乱侵扰的百姓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刘邦登基称帝时,虽然名义上是一统天下,实际上手中只有47郡的土地。而在分封诸侯时,刘邦将其中的23郡分给了有功之臣,还允许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称王。最后在刘邦剩余的24郡土地中,又拿出许多分封给其余的有功文臣和皇族子弟。可以说,刘邦一开始对这些开国功勋是非常慷慨的,但是不久之后,刘邦就发现了这样做的弊端,不得不将这些他亲手封出去的异姓王除掉。虽然这些异姓王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们的封国却威胁到了汉朝的统治。他们也仅仅是在名义上归朝廷统辖,实际上手中都握有庞大的军力和财力,这些跨州连郡的封国几乎等同于独立王国。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几乎等同于战国时代的翻版。刘邦在世时也许还能压制得住这些异姓王,可是等到刘邦驾崩之后,这些异姓王难保不产生其他心思。到了那个时候,刚刚建立的汉朝江山恐怕就名存实亡了,等于是一夜之间就要重回战国时代。刘邦就是考虑到这种情况,才不得不对铲除那些异姓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汉朝江山的稳固。朱元璋面临的情况与刘邦又有所不同,刘邦是担忧自己死后异姓王作乱,而朱元璋则是要给皇太孙朱允炆扫清登基障碍。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无法违背自己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哪怕他心里知道四皇子燕王朱棣才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可是依旧只能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然而朱允炆毕竟太过年轻,而朱元璋也确实没有时间再培养一个朱标出来,所以只能通过铁血手段将那些对皇位有威胁的开国功臣一一铲除。他先是诛杀了胡惟庸,以六部取代中书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皇权,之后又除掉了大将军蓝玉,将军权也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虽然朱元璋做了这么多,可是朱允炆却实在不堪大用,最后还是败在了燕王朱棣手中。不过,如果朱元璋不这么做的话,那么后来的那场“靖难之役”也不可能如此快就结束,而战争持续的时间越久,对明朝江山威胁也就越大。从维护王朝稳定的角度来说,无论如何朱元璋都要除掉那些开国功臣。因为诛杀开国功臣这件事,很多人都误认为刘邦和朱元璋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实际上他们继位之后都爱民如子,轻摇赋税,修生养息。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也许这两人对于开国功臣而言太过残暴,可是对于天下的黎明百姓来说,他们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