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今日夏至绿树阴浓夏日长

发布时间:2022/6/24 14:40:29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

夏至

绿树阴浓夏日长

风雅桃溪·踏歌而行

——桃溪诗词“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之十八

四季分明的古镇桃溪[1],在诗词书画间流淌,“二十四节气”的图卷沿途展开,一首小诗绽放着“春分”红杏闹枝头的春意,一张相片凝结着桃溪河畔的蒹葭“白露”,一曲小令传唱着梨花风起的“清明”,一幅题字书写着“立冬”寒窗好读书的精气神。这里是桃中人共同研学的诗词空间,在一路向美的风雅诗意中,亲近家乡自然风光,知晓时空节令更替,于春秋故事中博闻,在山川草木中成长,传承着质朴豪迈而又含蓄内秀的桃溪文脉。

画作:初一(4)班张饶琼

长夏村墟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虞锋老师

三月的桃花七月荷,荷叶丛下有轻歌。暗香浮动晓寒外,早有蜻蜓立初荷。荷外青山连碧野,青蝉幽鸣夕阳斜。二十四节气转瞬已是夏至,似火骄阳更热情,高温炎热满大地,当思绪化为想念曲,伴随着清风与玉露翩然舞,亦有那“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浪漫。在夏至时分,我们通过诗文画寄寓情愫,清凉一夏,惟愿景怡人,事如意,和天下!

壬寅年五月廿十三,今日夏至。

荏苒春走,云飘花香仍留;莲心素裹,奉献清凉画面;如水月华,洗净如烟纤尘;夏风轻轻,不急不躁,浪漫满天涯。岁月拈花,让我们笑看浮华。夏至已至,未来可期。

人间漫未知,

微阴生九原。

当我们感知了夏至日早晨的清新,正午阳光的热烈,黄昏晚霞的绚烂时,夏至的身影可化作含义隽永的点点文字,挥毫于飘散着淡淡清香的诗笺上,融化在千年的时光里,经风雨而多娇,历岁月而沁心。请让我们用清澈的双眸,寻觅诗歌中夏至的多情与绚丽吧。

一、诗歌中觅夏至

(一)

初一(3)班施昭妤

朗诵:初一(3)班施昭妤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向下滑动查看

(二)

初一(3)班娄歆睿

朗诵:初一(3)班娄歆睿

夏日杂兴四首

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首联描写诗人看到夏至景色发出感慨。古人云:“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夏至以后,阴气初动,景色由明转暗,春天的百花盛开,姹紫嫣红,逐渐变得树木高耸,绿树成荫,景色犹如被催着变换。再看自己年已半百(诗人时年五十岁左右),然而感觉到一事无成,壮志难酬,因而感到有点哀伤。颔联中“葺”:重叠、累积。“葺鳞”指普通的鱼。“龙螭”:即“螭龙”,指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铩羽”:翅膀伤残,不能高飞,《淮南子》注曰:“铩羽,残羽也。”比喻失意。这里化用屈原的楚辞典故,《九章·悲回风》:“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这里诗人以飞龙和鸿鹄自喻,对那些普通鱼虫鸟雀之类的凡夫俗子的猜疑嗤之以鼻。颈联诗人化用宋代词人秦观的残缺词句“雨砌堕危芳,风檐纳飞凉。”典故,大意为:在夏日的暴雨中,金蝉花被打落,和青草被雨堆砌在一起;夜晚坐在屋檐下乘凉,从青苔中飞出了很多萤火虫在风中飞舞。尾联的“消遣”:消闲解闷。“寥落”:孤单寂寞。“浊酒”:古人酿制的酒大多用糯米、黄米等酿制,较混浊,因而称为浊酒。尾联诗人发出感叹:面对炎热的夏季,本来应该大家一起消夏排遣,然而却因为隐居,即便是一起畅饮的朋友也没有,不由得感到孤单寂寞,只好用观察景色来消暑解闷了。

向下滑动查看

(三)

初一(3)班卢宇豪

朗诵:初一(3)班卢宇豪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这首夏至诗,以其丰富的风俗情趣,以及生活哲学,一时间绝妙无双,成为夏至诗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仕途生活,让他的诗歌沾染了一丝雅正闲适的气质。回忆起他在苏州的日子,最深刻的就是夏至吃竹筒装的粽子,其香味独特,让十三年之后的诗人想来,依旧心有余香。不但粽子,脆嫩的烤鹅也是一绝。怪不得诗人虽只在苏州当了一年刺史,却多次回忆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讲完粽子、烤鹅的美食,诗人接着讲音乐。水畔的亭台,舒缓的节奏,音乐如水波一样,让人心境悠远。有美食、音乐,怎能少了美酒。吴酒一杯春竹叶,酒不醉人人自醉。谈完美酒,再说交通。无船不行,是水乡的特色。在依次讲了美食、音乐、美酒、交通之后,诗人交代了三人依次为官苏州的共同经历。苏州老了,我们仨也老了。一起回首那段时光,心潮依旧澎湃。眼下,洛阳才收小麦,苏州已是梅雨连绵的夏至了。多么思念,在苏州的时光。回想起登上齐云楼的日子,一晃十三年已过去了。十三年前,即宝历元年(),54岁的诗人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次年秋即离开,前后一年多。在任内,诗人开凿的“七里山塘”,现已成为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道出了诗人离苏时,百姓恋恋不舍相送的情形。

诗人与苏州的不解情缘,从这首诗不难看出一二。

向下滑动查看

(四)

初一(4)班吴沛珊

朗诵:初一(4)班吴沛珊

永遇乐·夏至

史浩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这是宋代词人史浩的一首夏至词。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对宋代夏至习俗做了一次全景描绘。美丽的夏至,在词人笔下变得妙不可言。

上阙一、二句,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是说,女子身佩着符箓,儿童头戴着艾虎。这两句交代了夏至的佩戴习俗,即佩符箓,戴艾虎。这是通过视觉从女人孩子的角度来写夏至。

三、四句,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是说,在这夏至日,听一曲悠扬的歌声,饮一杯醉人的莲花酒,看那出水碧绿的菖蒲更加令人醉晕。这两句交代了词人如何过夏至。这是通过听觉来写夏至听歌饮酒、赏荷、观菖蒲的活动。

下阕一、二句,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是说,隔着碧纱厨,躺在竹席上,摇着扇子消解夏天的烦闷。这两句由室外描写转入室内描写,屋子里挂上了帘子,铺上了凉席,词人不停挥动着扇子,以此消除暑气带来的烦闷。

末两句,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是说,只有先生安然不动,心静自然凉,不怕炎热临近。

夏至临近,意味着炎热盛夏真正到来了。愿盛夏的我们都能昂然向上,奋发有为,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踏踏实实,不急不躁,走好人生每一步路。

向下滑动查看

(五)

初一(4)班易靖雯

朗诵:初一(4)班易靖雯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时节,如果置身在树林中,可以听到蝉儿发出“知了,知了”的鸣叫声,这一声声蝉叫更增添了几分暑气,似乎要把夏天的炎热推向新的顶点。

夏至时节,不仅是地上的人怕热,连天上的龙似乎也畏惧炎热,潜入水中不敢露面。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

一句"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官”,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大阳炙烤大地的景象,我们恨不得也像龙一样,一下子钻到水中避暑,或者来到深山老林中,感受一丝人间清凉。

夏至的时候,雨水很多,每当下雨前,天边都会电闪雷鸣,有的时候,雷声大的非常惊心动魄。雨过天晴后,便会看到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每个儿童都渴望能够见到彩虹,彩虹停留时间虽然短暂,却足够惊艳。记得小时候,只要一下雨,小孩子便迫不及待地渴望能看到彩虹,雨过天睛,看到彩虹的那一刻,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夏至时节,天气虽然炎热,但是阴气却在这天不知不觉地滋生,诗中的“蕤宾”,原本是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在这里指的是阳律或阳气。自此,阴阳二气便要各走西东了。

夏至后,便进入了更加炎热的三伏天,这的确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季节,但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忽然想起孟浩然写的一句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季虽热,但是只要心中有美好的诗意,或许也会让我们减少几分炎热。

向下滑动查看

(六)

初一(4)班许斌

朗诵:初一(4)班许斌

夏至避暑北池

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指日影,古代专门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漏”指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大意为:夏至这天白天最长,达到了极限,夜晚最短,从此开始慢慢变长了。“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政教”指官员的政务和教化的职责。天气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履行职务,就开始忧愁天气从炎热到冷凉的变化了。古人认为,夏至后白天渐短,是阴气初动,因而有“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官员们在夏天比较闲暇,然而夏至正是夏收的农忙季节。“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高居”只身居高位。大意是,自己身居高位,可以在池塘边避暑,可是心里惦念着田中劳作的老百姓,不知道如此辛苦炎热,是如何抵挡这酷暑的。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亭午”指正午,正午时分正是阳光暴晒,所以人们和动物们躲避着,暂时休息,我独自一个人,喜欢在北池这个池塘边游玩趁凉。“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北池的园门紧闭,围墙高耸,树木苍郁,绿荫葱葱,一些都显得静谧沉寂。“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绿筠”指翠竹,竹子刚生出来竹节带有白色的茸粉,虽然是夏天,竹子仍然在生长,新长的竹叶带着粉色,池塘里的荷花开始绽放,散发出清新的芳香。“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于焉”:于是;“烦抱”:烦乱的心情;“华觞”指花丽的酒杯。面对如此美景,于是可以抛却所有的烦恼,尽情畅饮。

这首《夏至避暑北池》,观察细腻,描写入微,对夏天的景色做了一个概括描绘,诗人身居高位,夏至闲暇,独自一人,前去池塘消夏,路上看到百姓在农田里繁忙劳作,于是感叹农民是如何抵挡这炎热的夏天?!再看到北池高墙古树,绿荫葱葱,寂静幽深,竹子青翠喜人,荷花微露红苞,不由得一些烦恼都抛之脑后。

向下滑动查看

二、美食中品夏至

夏至除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称“夏节”“夏至节”。所以夏至吃的传统食物也是非常多的,而这背后的每一种食物,都是来自于祖先的智慧或者是美好的寓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夏至中的美食,品味舌尖上的独特韵味。

1

夏至面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夏至面的传统。我们通常在夏至日吃的并不是热汤面,而是过水面。面煮熟后,过水,等面冷却后,浇上卤汁和小菜,吃一碗凉面透心凉,可以消暑降温又开胃。炎炎夏日不知道吃点什么?来碗凉丝丝,滑爽筋道,唇齿留香的夏至凉面吧,保准你食欲大增,吃到撑!

2

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过去有在夏至前后吃豌豆糕的食俗,这项食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

先将脱皮干豌豆泡水,然后加入水煮至豌豆能够压成泥的状态,取出豌豆,倒入料理机打碎。然后将豆泥倒入不粘锅里,加入白糖和黄油,炒至不沾锅状态后关火放凉。取40克左右搓成团裹入馅料后用模具压成型,放入保鲜盒冷藏四小时后口感更佳。这么热的天,美美的泡一杯茶,吃几块冰镇的豌豆糕,这感觉实在是好啊!

3

夏至馄饨

在我国南方有“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炎热又潮湿,人非常容易长痱子,后来人们就会在夏至这一天吃上一碗混沌,寓意着馄饨一吃,不长痱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人称馄饨“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所以夏至的时候吃馄饨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无论怎样,夏至吃馄饨都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4

夏至饼

谚语云“夏至夏至,麦饼尽吃”。自古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在祭祀祖先后大家还会分食夏至饼。夏至饼制作很简单,原材料包括艾草、麦粉、豆沙馅,不同地方馅料可能不同。首先将捣碎的艾草放入麦粉里面,加入适量的水一起搅拌均匀,做成面团,需要不断地按压面团才够劲道。然后取一小团面饼,擀面沾擀成圆形,然后加入豆沙馅,然后对折成扇形,然后将饼放在烧热的锅里小火烤熟可以了。

5

粽子

一般人普遍认为粽子是端午特有的食物,其实在我国西北地区,夏至这天也会吃粽子。食用粽子,意味着告别“阳”的季节。因为粽子所用的糯米和红枣其实都是比较阳性一点的食物,在夏至吃粽子,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对人体也有一定好处。

6

夏至蛋

夏至蛋就是到了夏至这天后,早上将鸡蛋煮熟,剥壳后加上红枣煮汤食用,人们管这个叫吃夏至蛋,这食俗主要在我国湖南地区盛行。吃完鸡蛋要称一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抵抗酷暑,少生病,身体好!

三、民俗中知夏至

我国古人总结出夏至的三候:一候,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蜩始鸣: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可是,大家是否还知道夏至有哪些民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在民俗里感知夏至多彩的内涵。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欣赏祭神祀祖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欣赏消夏避伏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欣赏食麦粽

3、食麦粽

食“麦粽”是江南的习俗,《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初一(3)班王天乐同学提供

晚风来去吹香远,

蔌蔌冬青几树花。

如果说夏至绚烂了一季的诗歌,那么给予人的是涤荡心灵的震撼;如果说夏至带来了饕餮盛宴,那么给予人的是味蕾的五味旅行;如果说夏至传承了华夏民族的习俗,那么给予人们的是由衷的真挚祝福;如果说我们都有一支生花妙笔,那么笔下的夏至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一、画笔绘夏至

初一(3)班王欣语书法作品

王欣语

初一(4)班胡烨棋书法作品

胡烨棋

初一(3)班施昭妤书法作品

初一(4)班许斌书法作品

初一(4)班李嘉琦书法作品

李嘉琦

初一(4)班蒋欣怡书法作品

蒋欣怡

初一(4)班张歆瑜书法作品

张歆瑜

初一(4)班杨艺欣书法作品

杨艺欣

初一(3)班姚一朗绘画作品

姚一朗

初一(3)班刘雨馨绘画作品

刘雨馨

初一(4)班李浩宇绘画作品

李浩宇

初一(4)班陆鹿绘画作品

陆鹿

初一(4)班王柯绘画作品

王柯

初一(4)班张饶琼书法作品

张饶琼

二、染色描夏至

初一(3)班娄歆睿小组制作

初一(4)班陆鹿小组制作

初一(3)班顾超杰小组制作

初一(3)班刘子旭小组制作

初一(4)班万佳庆小组制作

初一(4)班刘宇梦小组制作

初一(3)班陆鸣、张凌萱、彭诗颖

初一(4)班蒋欣怡、郁好雯、张安婕、王美、吴毅博

初一(4)班朱心乐同学提供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夏至的晚风,可能无数次轻抚我们的脸庞。曾几何时,我们是否在月儿挂在天际时,搬一张椅子,坐在天幕之下,且听风吟,凝视泛着白月光的淙淙桃溪水,也是一番惬意!当万物沉寂,顷刻间,天边晨曦初露,慢慢地我们变得沉稳,只在流年际际中,期待有诗可读,有花可闻,有恩可感。

初一(3)班合照

初一(4)班合照

夏至如约至!

我说,

光阴终有期。

人说,

桃溪二十四节气研学活动任务单

结合同学们的自评互评,老师为本次活动打了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能加强“译、赏、书”,提升语言审美力。

[1]桃溪:古称“张溪”,因上游两岸遍植桃花,又得名“桃溪”。穿镇而过,是张渚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陆希声隐居宜兴时游桃溪,留下“芳草霏霏遍地齐,桃花脉脉自成溪”之名句。宋代苏轼,岳飞均先后临桃溪访故旧,并留诗文。桃花溪上,自古为诗文鼎盛之地。

[2]龙池山风景区:位于宜兴茗岭乡境内,为江苏省森林自然保护区。山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5.7℃,森林覆盖率达95%,总面积多亩。林中常绿宽叶带生长茂盛,珍稀植物众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国"和"绿色氧吧"之称。景区内有"澄光寺"、"白云寺"等名胜古迹。

---------END---------

供稿:虞锋

编辑:路汀阳、吴昱璇

审核:卞龙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