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习性 >> 斩白帝子是一个谎言,刘邦斩蛇起义和大
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上常常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话说的的确不错。中国历史文明几千年,出现类似或相似的事情也是一种必然。
谈论汉朝的历史,特别是在说起刘邦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要想到的恐怕是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司马迁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既有斩蛇之实,又写了赤帝与白帝之子的神话,从而为刘邦起义之事裹上了一层神秘而又神奇的外衣。
无白书生细读这段故事,发现刘邦斩蛇起义的某些情节,竟然和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大泽乡起义的“翻版。
其实历史上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细心研读就会不难发现。我也曾读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一直很钦佩这些作者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能引起朋友们对历史的兴趣,并从中了解一些故事之外的历史。
好了,闲话少说,回归本文话题。我为什么会说刘邦斩蛇起义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的山寨版或翻版呢?
汉高祖刘邦一直是无白书生十分尊崇和敬仰的历史人物,这位大汉民族的奠基者和汉文化的创造者,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传奇。有人根据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以及喝酒不给店家钱等,而说他是一个混混,一个无赖,或者一个流氓,我觉得这些说法实在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判,首先要考虑到历史的背景,还要本着公正的态度,而不要过度渲染自己的感情色彩,甚至用自己的观点来作为某种噱头。
1、刘邦起事和大泽乡起义,都是由于押送徒役或贫民引起。
汉高祖刘邦毕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缔造者,他的低微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圈子。但他是一个极有抱负和远大志向的人,他看到秦始皇时说了一句:嗟呼!大夫当如此也!同时,《史记》中又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就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
从他做泗水亭长,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参加沛令的酒宴也狎侮诸客等事情上看,刘邦是一个性情豪放的人,他的狎侮之行,实际上就是对那些皆往贺的沛中豪杰吏的蔑视。
基于他仁而爱人和常有大度的处世风格,刘邦在以亭长的身份押送徒役去骊山途中,由于徒役们有很多人逃亡,刘邦在饮酒之后做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连夜解纵所送徒,要把剩下的徒役全部放走,并悲壮地说了一句: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大部分徒役都逃走了,只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着刘邦,成了他起义的基础力量。
这也刘邦起义的缘由,而这个缘由却和陈胜吴广起义的缘由十分相似。
陈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吴广的身份我们虽不确定,似乎也不会比陈胜强。而陈胜也是一个具有鸿鹄之志的人,这一点亦与刘邦相同。陈胜年轻的时候曾和别人一起被富人家雇用耕田,在休息的时候他感慨地说:假如我们之中将来有谁富贵了,还希望大家彼此不要忘记。和他一起耕田的伙伴们都怎么着说:咱们都是被雇用给别人耕田的,哪里有什么富贵?
《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原文是,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此处的庸者应该是对陈涉远大志向的衬托,而笑曰难道不是一种无奈的体现?接着,陈胜出那句被流传千古的励志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七月,秦王朝要征调一批贫民去防守渔阳。这一批人大约有九百多人,他们在大泽乡编好了出发的行列,陈胜和吴广正好也在其中,又同时被选为屯长(大概就是小队长)。出发的这天恰逢大雨,冲毁了道路,肯定不能按期到达渔阳,根据当时的法律这是要被杀头的。
但和刘邦做法不同的是,陈胜和吴广并没有鼓动这些人逃跑,而是在一起商议:如今逃与不逃都是死,起义干一番事业也是死,同样都是死,咱们不如为国事而死。于是决定起义,而这九百多人也成了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2、不同的做法,却同样的神秘
刘邦放走了众人,身边只剩下了愿意跟随他的十几个人,那句吾亦从此逝矣说得虽然悲壮,但此时的刘邦却也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坐在那里继续喝酒,十几个人围着他也不说话。
酒确实是个好东西,在酒的作用下,刘邦做出决定,事情既然至此,回沛县已不可能,那就找个地方先避一避风头再说。到哪里去躲避呢?刘邦想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芒砀山。
芒砀山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面积约十六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丘二十余座,便于隐藏,而又离沛县不远。因此刘邦选择了这里。
刘邦乘着酒意,带着那十几个人,连夜奔往芒砀山,在通过一片沼泽地时,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上,无法通过,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蛇能有多大?古时的芒砀山有没有过巨蟒的出现?再说,即使有巨蟒,绕过去不可以吗?何至于要回去呢?
刘邦看上去是有些醉了,有句话叫做酒壮大英雄胆,刘邦听说此事毫不在乎地说:壮士行,何畏?大夫走路,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于是提剑前行,果见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并不害怕,挥剑将大蛇斩为两截,道路畅通了,刘邦继续往前走了几里路,似乎感觉醉得厉害,就往路上一躺大睡起来。
等后面的人起来的时候,刘邦这时也醒了。后面起来的这些人便七嘴八舌地告诉了刘邦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他们告诉刘邦说,当他们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时,看到一位老夫人在路旁哭泣,便问她为什么一个人大半夜里坐在这里哭?老夫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正伤心地哭他。大家又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老夫人回答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不想被赤帝之子杀了,所以我在此痛哭。大家以为老夫人在说谎,便要打她,可是老夫人却悠然之间不见了。
刘邦听后乃心独喜,自负,那些跟着他的人对他也更加敬畏起来。这”独喜”二字里怎么好像还有别的文章?
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件事情似乎是无稽之谈,司马迁在写此处时也未必相信,但却又明明白白地写在这里,实在有些费解。
无白书生对此事也一直怀疑,却始终无法解释。现在忽然从陈胜吴广起义事件上得到启发,细想起来,真相应该和陈胜吴广他们的做法一样,目的是让跟随着他们的那些人由神秘而产生敬畏。
当初陈胜吴广在泽乡起义时,不但通过占卜和事鬼神的方法,使跟随者们畏惧,而且还用鱼腹帛书的手段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善意的欺骗。他们把事先写有陈胜王的一块白绸帛塞进鱼的肚子里,然后让伙夫做给大家吃,大家从剖开的鱼腹中看到了用朱砂写的殷红的陈胜王三个字,先是神秘好奇,最后认为这乃是天意,于是便心悦诚服,对陈胜敬畏起来。
不但如此,陈胜还让吴广等人装神弄鬼,半夜里在附近燃起篝火,并学着狐狸的叫声大喊:大楚兴,陈胜王!从而使这件事情更加神秘,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刘邦当然不能照搬陈胜的做法,况且当时的情况也没有这样做的条件。刘邦不可能预知到前面会有大蛇,巧合的是在前面探路的人确实看到一条大蛇,横在路上挡住了道路,于是刘邦想到了一个斩蛇的办法。
刘邦前去斩蛇的时候不可能自己去,他必须让那个发现蛇的人带路,而把其他的人留在了原地等待。这样刘邦在斩蛇之后就特意安排带路的人如此如此说,这便有了赤帝子斩杀白帝子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为什么要说斩白帝子,那是因为古人认为秦王室的父系祖先实际是出自白帝少昊一脉。秦王室是白帝少昊的子嗣,所以称为白帝子。由此,刘邦以赤帝子(即炎帝子)的身份斩杀白帝子,那就等于开始向秦王朝宣战,也就是说刘邦此时已经有了起义反秦的想法。
3、陈胜吴广杀县尉,高祖刘邦杀沛令
比较一下大泽乡起义和刘邦起义,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三点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起义前,他们都杀掉了直接和他们有利害冲突的人。陈胜吴广杀了两个县尉,而刘邦却是杀了沛县的县令。
《史记·陈涉世家》中说: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与刘邦的仁而爱人,喜施相互照应。
负责押送队伍的县尉喝醉了酒,吴广便在他面前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其目的是想用以激怒县尉,让他侮辱惩罚自己,这样就可以激起多为所用的士卒们的愤怒。县尉果然鞭打了吴广,又拨出剑要杀他,吴广奋起夺剑将县尉反杀,又在陈胜的帮助下杀死了另一个县尉。
杀死了县尉,事情已经没有了回头的余地。于是陈胜吴广就号召大家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耽误了去渔阳的期限,按规定过了期限就要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在将来戍边也得有十之六七的人会死去。大夫不死则已,要死就要名扬后世!于是又提出一句震撼世人,激荡后代的警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为了让百姓顺应并支持起义,他们以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大众,并号称大楚。
陈胜吴广的起义开始时声势十分浩大,就连许多郡县都杀了他们的县令来响应起义。这使沛县县令十分惶恐,怀着一种投机心理也想带领沛县的民众响应陈胜吴广,但又担心没有人会听众他的命令。在曹参萧何的怂恿下,沛县县令决定如来刘邦共议大事,但是当刘邦带着近百人来到沛城的时候,县令反悔,不但拒绝刘邦入城,还要杀掉曹参萧何等人。
曹参萧何逃跑投奔刘邦,经过刘邦的动员,城内的百姓杀了县令并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大家一致推举刘邦为沛公。
天下苦秦久矣!这话陈胜说过,刘邦也说过。
综上所述,刘邦斩蛇起义和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在形式上的确有些相同。这应该是历史的巧合,因为历史上像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