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庄子逍遥游,对其内容的理解渐渐明晰,但再向深处思考,又渐生迷惑。无法想象在物质与精神都尚匮乏的时代,怎么就形成了这么玄远的哲学思想,仅此一篇,就蕴含了捉摸不尽的义理。庄子水积不厚,负大舟也无力庄子的分析论证技法一贯高明,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就会有浅显易懂的例证。他用两个生动魔幻的比喻来阐明道理:一杯水倒在屋里低洼处,芥草可以为舟,但杯子放到上面就行动不得;鹏鸟飞九万里,因身下托有无尽狂风,即便背负青天也无碍飞行。这一句表达的含义很多,表面上看,是说“水”要厚积,用道家的说法就是“见解”,喻义要“修持道法”、提升修养,才能成为“有道”之人。这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因为“形而上者谓之道”,人的发展要“无形无上”,专注自己,破除虚妄,无为无畏,恰恰符合庄子超然于物外的心态。心境如果抛开庄子自身的观点,再看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水积的越深,则能通的舟就越大,人知识阅历的积累越深,就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这般理解,这句话也就有了深远的现实意义。蜩与学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鹏鸟很大,不知其几千里。振翅而飞,一双彩翼如云遮日。海面起了风,鹏鸟随着气流直上九天,飞奔南海。小学鸠看到了,对比自己,就出言讥讽,何必要向南飞九万里之远呢?这是《逍遥游》中最经典的大小对比,有些人往往理解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为人要做鲲鹏不做学鸠。但通贯全文,这实际上是曲解了庄子本意。他要表达的本意是“万物相齐”,后文中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就是不追求虚妄的东西,境界有高有低,只要自由的活着,何必在乎其他呢。鲲鹏的九万里不必强加给小学鸠,小学鸠“以小讥大”也是毫无意义,道家说无极之外复是无极不管是扶摇青天九万里,还是浅翔丈余蓬蒿上,对自己来说都永远没有尽头。鲲鹏之志九万里有句话叫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现实中有很多人就是“学鸠”心态,对地位高财富多的人,明里讥讽暗里嫉恨,殊不知“你之蜜糖、我之砒霜”,所有人都一样,得到一些东西总会失去一些东西,得失素来相伏相依,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用心去读读庄子的这篇文章。逍遥不能“游”庄子的逍遥,是修道人的思想,是很难理解的概念。逍遥与游应该是分开的,“逍遥”之后才能“游”出人生三昧,得到自由解脱。整篇文章,庄子在层层展示逍遥的几种境界,鲲鱼化作鹏鸟,鹏凭虚御风九万里,相对于鲲来说是肆意的、自由的,是逍遥的;而踏风而行、飘忽不定的列子,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也是逍遥的。但庄子又辩证地认为,他们的逍遥是需要条件的,鹏“去以六月息”,列子“冷然善”,不具备条件便“游”不得。那真正的逍遥是什么呢,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这样才可以游无穷、无依赖。白而话之就是要绝对的精神自由,摒弃一切外物,无视一切纷争,将个人思想融入宇宙自然规律,至此,庄子“天人合一”的观点算是在内篇的首位就得以阐述。鲲学古可以论今,虽然庄子的哲学思想跟我们奉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有悖,但其基本观点却有实践意义。在文中“逍遥”的几种类型里面,都需要有一定条件才能实现“游”的目的,映射到当今,所谓的逍遥、自由,也是要在社会规则的束缚之下,就如孟德斯鸠所言,自由绝不会没有限制。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能达到真正的“游无穷、无依赖”,所以,真正的“逍遥”也许永远不会存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