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

少年立志,做有为青年,立志对人生之路的影

发布时间:2024/12/20 16:54:40   
百学需先立志。这是南宋哲学家朱熹的一句话,意思是学本领之前就要立下远大的志向,设定学习的目标,做好为学习而吃苦耐劳的准备。这句话告诉我们立志需要目标,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王阳明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也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只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艺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志向才能学成的。确实如此。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一样翱翔九天之上,目之所及是天下万物;而燕雀只安身于周遭可栖之林木即心满意足,哪里会去想翱翔千里之外呢?有了高远的志向,无论想成就怎样的事业就有了根基。霍去病(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是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年仅17岁时便跟随卫青出征匈奴,开始展现卓越的军事才能。第一次打仗,他就让人刮目相看——在漠南战役中,主将卫青率领的部队伤亡惨重,但霍去病带领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以“八百标兵奔北坡”之势打了大胜仗,斩敌两千余人,还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他独创的这种打法被称为“长途奔袭遭遇战”,在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候”。两年后,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一年中两次带兵攻打占据着河西走廊的匈奴军队,斩敌数万,俘虏百余名匈奴权贵,后奉命接受了匈奴浑邪王的归降。匈奴军队遭受毁灭性打击,河西走廊自此纳入汉朝版图,随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巩固统治。那时霍去病才19岁。再两年后,汉武帝又派卫青和霍去病带兵出征漠北,消灭匈奴军队近9万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眼中的圣地“狼居胥山”举行封禅、祭天仪式,即为“封狼居胥”,进一步打击了匈奴部队的意志。这也是汉朝进攻匈奴最远的一次,都快打到今天的贝加尔湖畔了。这一年,霍去病21岁。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邸,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班固评价霍去病:“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想想霍去病17岁的年纪便以成为了青年将领,这个成绩固然有皇亲国戚的身份有关,但是也与他从小立志的远大志向更是密不可分。他的“何以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他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偏安一隅,做个井底之蛙,而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看待世间万物,以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霍去病“立志而有为”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用志向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有为”呢?要有决心,要坚持。12岁的王阳明曾经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很自然的回答他“唯读书登第尔”。没想到年仅12岁的王阳明却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于是老师反问他什么是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年幼的王阳明立下志向要读书做圣贤,追求内在的修为,才能留存千古。也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钻研才能龙场悟道,最终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形成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尤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长存,训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绝大多数人都能立志,但是能够为了实现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人却寥寥。因为总有会来自外界各种的干扰或是自己内心的躁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同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想着朝着目标前进。有的时候努力的结果一时间也未必能看到,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离我们成功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远。相反,只要心中一直保持坚定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想要”都会变成“我能”“我可以”。人生后悔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们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成功不仅需要立志,还需要奋斗拼搏,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心中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