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燕雀 >> 燕雀的形状 >> 论叔孙通何以成为汉家儒宗
叔孙通,战国末至西汉初期人,曾在秦朝时任待诏博士与博士,后因刘邦夺取政权之后又继续辅佐其制定朝仪、宗庙乐,成为汉初创制礼乐的第一人,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生逢乱世,一生历经两朝,从秦始皇开始到汉惠帝辅佐了多位君主,后世对他多有评说,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评价他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他真的担得起这个称号吗?他到底是凭借着什么本事成为“汉家儒宗”的呢?
一、审时度势,进退有度叔孙通在历史上曾侍奉过多位君主,分别是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和刘盈,古人崇尚“一臣不事二主”,他也因此被指责立场不坚定,是儒家的“变色龙”,殊不知这也是他为了实现自己宏伟抱负所做的战略规划。
他初入秦朝做待诏博士不久,便迎来“焚书坑儒”的祸事,好在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过一劫。
后来秦二世即位没多久便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大事,当时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要求秦二世派兵镇压,惹得二世很不痛快,于是便问他该如何。
他明白此时若不顺着皇帝的想法回答,自己也将性命难保,便故意说道:“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二世大喜,还将他拜为博士。他虽暂时保住了性命,但却深知秦二世非贤主。于是,没多久他便出逃投奔了项梁。
当时天下战乱四起,他也是几经波折,多次易主。直到楚汉相争,刘邦提五诸侯之军入主彭城之时,他二话不说便弃了项羽,投入刘邦麾下,甚至在刘邦大败之后也未叛变。
史官在记载此事时写他“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一个“竟”字可见史官也很意外,他这样一个看起来生存至上的人竟然难得不畏生死,可见其前期频频易主的行为也并非是因盲目贪生怕死而导致的。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他很清楚,在风云诡变、群雄争霸的乱世之中,必须审时度势,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有所作为,而在此之前他只有先保住性命才有机会寻得明主。
二、博学多才,独见独识叔孙通能有后期的成就,除了他善于把握时势之外,还因为他确实颇有才华,比如史料中记载他能入朝做官也是因为秦“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可见他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除此之外,史料还记载“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可见其在众儒生中地位之重,若非学识深厚,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儒生追随。
而且,他心思机敏,见识独特。刘邦初建汉朝之时,人情复杂,法度混乱,由于当时拥戴他的人多为底层人民出身,所以在朝堂上经常目无法度,不尊君主,刘邦虽头疼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叔孙通很快便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提出通过制定汉家朝仪来约束下臣。
紧接着他为其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和宗庙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专著,这些都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可见其确实博览群书,见识独特,不然如何能为汉朝量身定制出这些礼节仪法。
三、相时而动,当仁不让叔孙通看似圆滑毫无原则,实际上他始终认为自己肩负着发扬儒学的使命,但复兴儒学又不得不依附于皇权,而刘邦出身草芥,一向看不惯儒生的酸朽做派,于是,在未得到刘邦的认可之前他对刘邦百般逢迎,即使旁人不理解,他也不为所动。
刘邦不喜欢儒生的打扮,他便“变其服,服短衣,楚制”讨其欢心;刘邦急需跨马打天下的能人之时,他便广搜天下豪杰推荐给他,以此获得他的信任,同时也改变了刘邦心中“为天下安用腐儒”的看法。
他向刘邦提出“起朝仪”的建议时,刘邦曾经怀疑此时去古已久、此“礼”是否可行,于是他便自请“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同时,他还借此机遇为朝廷推荐了一批懂儒家礼乐的人才,弘扬了传统儒学中的礼治学说,并对儒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可见,他明哲保身也好,投其所好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扬儒学,为了让儒学在西汉的政权中能站住脚,他也算是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了,确实也担得起“儒学大宗”这个称号了。
四、刚正不阿,顾全大局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通虽因“谄媚”而被众人诟病,但这些在他眼里都属于“小忍”,所以他从不将这些闲话放在心上。但若涉及到朝纲、人伦道德等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他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定的。
比如“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立马上书劝谏刘邦,动之以吕后与刘邦的糟糠之情,晓之以废易太子的利弊之理,甚至以“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来打消刘邦废太子的想法。
此前人们都说他是因贪生怕死才频繁倒戈,但从此事可以看出他在遇到真正的明主之后,为了汉朝的长久发展,他不惧“忠言逆耳”可能带来的危险,以死相胁,足见其气节及忠心。
除此之外,他还非常重视人伦纲纪,刘盈娶妃时,他为其制定了“六礼”,以表示婚姻嫁娶的严肃性。
刘盈即位之后,他作为太子太傅也得以升迁,他深知地位越尊崇,责任更重大,便更加严格监督皇帝的言行。于是当刘盈在未央宫武库南面建了一座天桥之后,他立马上书提醒惠帝“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于是惠帝广修高庙以示改过。
种种事迹都可看出他一心为汉朝筹谋,并非只为私利。
五、公私分明,任人唯贤
前面讲到,叔孙通初降汉时,跟随他的儒生有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于是引来弟子们的指责,说他“专言大猾”,而他却说“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可见他当时并非只为投机,而是切实考量过刘邦所处的形势才推举的人才。
等到汉室天下大定,急需整肃纪律礼仪之时,他便广召儒生,演练礼仪,让刘邦看了之后都不禁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高兴之余赐给他五百金。而他出来之后又将这些钱财分别赠给了众儒生,可见他用人都是以国为先,并非以权谋私。
自他制“朝仪”之后,儒生开始在汉廷中有了一席之地,后来受他的影响,刘盈也颇为偏向儒术,这为后来汉室独尊儒术也奠定了基础。
六、知情达理,面面俱到叔孙通重建汉初礼乐之时,并非只局限于朝仪等礼乐规范,还制定了刘汉王朝的国家祭祀典礼及其用乐规范。据《汉书·礼乐志》记载,“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
整个流程设计详细,有内容,有曲目,有阐释,可见其文学功底之深厚;这套宗庙礼乐的设计一方面歌颂了统治者平定天下的功德,另一方面也具有极为积极的政治意义,向民众传达了一种“武德既成,文治已始”的信息,可见其心思考量之缜密。
不仅如此,他时刻惦记着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子,在制“朝仪”获得刘邦的肯定之后,他便向刘邦进言:“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众儒生更加坚定的追随他发扬儒术。
他通过“制礼”这一行动既讨了皇帝欢心,又安抚了追随他的儒生,同时为汉朝的礼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们对儒家仁义礼治的作用认知,开启了西汉统治“并成大业”的序幕,可谓一举多得,堪为“大宗”。
总结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叔孙通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了这句话。他生不逢时,几经坎坷才得遇明主。俗话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众人只看到他阿谀逢迎,一颗七窍玲珑心纵横朝堂,却不知他为了自己心中复兴儒家的大业也算是忍辱负重。
况且,能在乱世中沉浮,还不忘初心,可见其意志之坚定。他以己为棋,让儒家得以在汉廷中占得一席之地;以心为饲,在民众的心中播下了儒学的种子。
虽然他并没有完全实现复兴儒学的愿望,但却让统治者深刻认识到了儒学的重要性,比如刘邦晚年时期,就曾在书信中写道:“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而这一切都逃不开叔孙通的影响,真乃“汉家儒宗”也。
#优质作者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一个心有成算又不畏惧旁人眼光的人,往往活得更加清醒、自在。参考文献
1、《全汉书》
2、《史记》
、《资治通鉴》
4、《叔孙通“起朝仪”的意义:刘邦卡理斯玛支配的转变》